陈瑶
一、美国梦的内涵
如今谈起美国梦,许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美国总统奥巴马、驻华大使骆家辉、前国务卿鲍威尔、篮球巨星林书豪等一系列活生生的美国梦的化身,而对于美国梦的产生、演变过程,以及美国梦与中国梦的差异,则知之甚少。
美国梦作为一种理想和精神贯穿着美国数百年的历史,但是,美国梦这个概念首次被提出并开始广为传播只是上个世纪的事。1931年5月,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亚当斯在其著作《美国史诗》中第一次使用了美国梦这个词,并对其下了定义:不论家世和背景,每个人依靠自身的能力和成就,都有机会获得更好、更富裕和更充实的生活。他宣称:“让我们所有阶层的公民过上更好、更富裕和更幸福的生活的美国梦,这是我们迄今为止为世界的思想和福利作出的最伟大的贡献。”
此后多年,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对美国梦的定义不断进行着探讨。以下几个要素始终是公认的美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给每一个人提供均等的机会,只要努力奋斗,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
美国梦之所以能够历经风云变幻,传承至今,主要在于它能够顺应历史潮流,不断调整、丰富自身的内涵,逐步成为美国民族精神和传统主流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
美国梦的内涵囊括了美国社会的六种基本价值观:个人自由、机会均等、物质充裕、自立、竞争和勤奋工作。前三种代表了美国人的理想目标,后三种则是实现上述理想必须付出的代价。在美国人看来,它们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1.个人自由与自立相随
“自由”在美国是最受推崇也是最为流行的词汇,是美国价值体系中最基本的元素。对美国人而言,所谓“自由”,是指所有人都拥有掌握自己命运的需求和权利,并且不会受到来自政府、贵族统治阶级、教会或任何其他机构权威的干预。
不过,要想得到自由就需要付出代价,那就是必须自立,否则将有失去自由的风险。传统意义上讲,这意味着要尽早离开父母,走出家门,在经济和精神上实现独立,这个时间一般在18岁至21岁之间。
作为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基本组成部分,这种对自立的坚定不移的信念直到今天仍然是影响美国人的重要因素,它可能是美国人性格中最让人难以理解的一面,但也是最重要的一面。美国人的信条是自己照顾自己,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他们深信,要想拥有自由就必须自立,如果过分依赖于家庭、政府或其他组织,就有可能丧失自由的权利。
2.机会均等与竞争并存
机会均等被美国人视为一种伦理规则。机会均等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其真正含义是每个个体都有平等的权利去获得成功。19世纪60年代,亚伯拉罕·林肯总统曾经对这种信仰作出描述:我们期望哪怕最卑微的人也能像其他人一样有机会去致富。
不过,要获取这种均等的权利,同样需要付出代价——激烈竞争。美国人普遍将生活看作是追逐成功的竞赛,首先必须参加这场比赛才有成功的可能。那些热衷于竞争的人比他人更容易成功,而很多人也喜欢被别人称作“胜利者”。相反,那些害怕竞争并且一事无成的人则作为“失败者”,为人们所鄙夷。
美国人从童年开始就会感受到这种竞争的压力,并且这种压力会一直伴随他们直至退休。学习如何在竞争中取得成功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许多公立学校和社会团体所举办的竞争性体育活动都极力培育竞争意识。
3.物质富有与勤奋工作难分
由于早期移民拒绝使用欧洲的贵族世袭统治制度和贵族头衔来作为对人的评价标准,他们必须找到另一种判定社会地位的标尺,因而,人们所拥有的物质财富的质量和数量便成为一种评定成功与否和社会地位的工具。“从赤贫到暴富”这句话长期以来被当作美国梦的经典口号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追求物质财富成了美国人的生活梦想。
同样,物质财富的获取也并非天经地义,而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勤奋工作。第一批移民进入北美大陆时,这里确实存在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所有资源都尚未开发,人们只有通过艰苦的劳动才能将自然资源转变成物质财富。对大部分美国人来说,艰苦的劳动既是生存所必须的,也同样让他们得到了回报。18世纪末期,美国宪法之父詹姆斯·麦迪逊公开宣称,物质财富的差距反映了个体能力的差距。
如今,由赤贫迅速暴富的现象已不多见,但是,大部分美国人仍然相信努力工作的价值。
二、美国人何以追梦不止
美国是世界上在种族、民族、宗教和文化方面最具有多样性的国家。在加利福尼亚州,驾照考试就有30种不同的语言。世界高尔夫球第一高手泰格·伍兹是高加索人、黑人、印第安人和亚洲人联姻的结晶,自称为“高黑印亚人”。在一个如此多元化的国度,人们何以能够超越种族、民族、宗教和文化的巨大差异,认同一个共同的梦想,而且世世代代追梦不止?
1.美国梦顺应美国发展实际
美国梦的形成和传承缘于一系列特殊的历史背景,经历了一个长期积淀、不断丰富的演变过程,在坚持其本质内涵的同时,较好地顺应了美国发展的实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侧重突出不同的特点。这是美国梦至今具有吸引力、感召力的重要原因。
17世纪的欧洲,贵族尚未退出历史舞台、社会等级森严、财富分配不公、宗教歧视严重,一些启蒙运动的先驱开始对遥远的新大陆赞颂不已,这催生了许多社会底层人士“美国梦”的萌芽。因此,当早期欧洲移民踏上北美大陆时,政治平等的要求格外强烈,于是,“平等权利”融入了“美国梦”的内涵。那时的北美地广人稀,移民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大片肥沃的土地,这也成就了他们的原始土地梦。
随着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西部发现多处金矿,人们蜂拥而至,引发了一场势不可挡的西进运动,“一夜暴富”遂成为这一时期美国梦的显著特色。
进入工业时代以后,大量新移民更多地进入纽约、芝加哥、底特律等新兴工业城市,涌现了许多靠个人奋斗致富的工商业巨子,比如凭借个人发明创立通用电气公司的爱迪生、开启了美国石油产业的洛克菲勒、把汽车发展成大众产品的福特等。从此,“个人奋斗”成为美国梦的标签,影响了更多的追梦者。
1963年,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了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呼吁消除种族歧视,让黑人与白人共享美国梦。迫于巨大的压力,美国总统约翰逊于次年签署了民权法案。随后,金还领导了一系列为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运动。这一切极大地扩大了美国梦的影响。
到了21世纪的信息时代,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雅虎创办者杨致远、“苹果”之父史蒂夫·乔布斯等一批凭借高科技和智慧致富的传奇人物,改写了美国英雄的传统形象,成为美国人家喻户晓的新偶像。这进一步丰富了美国梦的内涵。
美国学者约翰·肯尼斯·怀特在《价值的分水岭:转型中的美国政治和文化》一书中写道:“尽管整个国家的人口、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变化,但美国人的行为和道德观念体系都基本上保留下来了。”
2.美国梦有法制保障
如果说早期移民或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或缘于森严宗教制度迫害的无奈,对美国梦的追求尚属于自发努力的话,那么,当美国的开国元勋们排除一切阻挠,将自由平等理念写进《独立宣言》时,美国梦就不仅仅是一种理想和信念,而且还成为了一种制度安排和生活方式。
《独立宣言》这样写道: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力。
之后颁布的许多法律都制定了专门条款来促使人人获得均等的机会。
由于有了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在宪法颁布后的短短40年内,美国就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美国梦的内涵变得更加清晰。不同种族和民族的人得以走到一起,在保有多样性的同时,被一条纽带紧紧地连接起来,这条纽带就是国家归属感,而这种归属感就建立在共同的价值体系之上。美国因此被描绘为“熔炉”、“色拉碗”和“马赛克”。
美国著名民意调查人约翰·佐格比在谈及这种同化作用时说:“我们拥有相同的价值观念,这使得我们成为美国人。”
时至今日,大部分美国人仍然坚持这些理想和信念,这些理想和信念也仍然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发挥着重大影响。
当然,梦想并不等于现实。事实上,美国梦与现实从不曾完全吻合。美国人把个人自由、机会均等、物质富有奉为理想,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美国人都享受着理想中的生活。对美国社会稍作观察即可发现,一些人成功的机会要比另一些人多,比如,富家子弟就比出身贫寒的人更有优势。种族和性别依然是影响成功的因素。另外,新移民继续面临着由自身处境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2012年持续举行的“占领华尔街”示威游行活动就是梦想与现实冲突的结果。
三、美国梦与中国梦的异同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去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今年三月举行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他进一步阐述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梦一经新一届国家领导人提出,就在国际上产生了强烈反响。许多人自然而然地将中国梦与美国梦进行比较,多方探究两者的异同。
毋庸置疑,中国梦和美国梦体现了世界上两个大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这是它们的相似、相通之处。然而,由于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等因素,它们之间也存在不少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本质内涵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强调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紧密相连,突出全面发展。而美国梦强调的是个人奋斗成功和物质财富积累。
2.性质定位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对实现中国梦的构想进行了全面论述,实现中国梦已经成为一个执政理念,融入到国家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之中。实现中国梦正由国家引领推动。而美国梦的实现多为单体作战,各显神通。
3.孕育土壤
中国梦是在国家遭受外敌凌辱、尊严丧失、积贫积弱的境遇中萌发的,因此,它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确立为最高目标,把“两个百年目标”当作中心任务和核心环节,具有历史纵深感。而美国梦则是外来移民在追求个人自由和经济利益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主要目标是个人的富裕、成功和社会地位的提高。
4.文化背景
中国人自古就有“家国”的概念,群体意识很强,讲究“家和万事兴”。受中华文化滋养,中国梦推崇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历史逻辑中抵达理想彼岸,“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追求的是群体的和谐幸福。而美国受移民文化影响,个人主义、新自由主义等各种思潮盛行,崇尚个人自由和快乐,民族观念、乡土意识比较淡漠。
5.价值标准
中国梦推崇集体主义,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强调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意味着,实现中国梦,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要强大起来。而美国梦强调个人主义,普遍以财富多少作为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
6.路径选择
中国梦的实现路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依靠和平发展,依赖群策群力。而美国梦的实现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注重对外扩张,鼓励个性张扬。
7.目标指向
中国梦的实现目标是人民幸福、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美国梦的实现目标除了个人奋斗成功外,从国家层面来看,越来越倾向于追求单极世界,谋求稳坐世界霸主位置。
8.发展前景
作为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中国连续30多年保持了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目前正在朝着“两个百年目标”奋进,这预示了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而美国受国际金融危机打击,加上制度弊端逐渐显露,国内矛盾冲突日益突出,美国梦的前景远不如过去那么富有光彩。
9.对外影响
中国梦对外谋求的是促进共同发展、建设和谐世界,中国梦的实现将会造福于其他国家。而美国梦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为基点,美国常常为了所谓国家利益不惜损害、牺牲其他国家人民的利益甚至世界的整体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