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运全 孙敬鑫
2012年年底以来,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核心的“中国梦”成为境外媒体关注的重要话题。认真研究分析外界对“中国梦”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向国际社会全面准确地阐释和传播“中国梦”。
一、外媒报道特点
1.境外主要媒体持续、重点关注。据统计,2012年11月底至2013年5月底,外媒围绕“中国梦”的英文报道有110篇左右,中文报道300余篇。① 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后的12月初和全国人大闭幕后的3月中下旬,以及博鳌论坛期间这三个时间节点,形成相对集中的报道热潮。美欧主要英文媒体及其中文网站,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和港台地区主要华文媒体,均参与了报道。
2.报道基调整体较为客观积极,但也出现误解和歪曲。在报道评论中,外媒大都客观转引了习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围绕“中国梦”作出的具体阐释。普遍认可提出“中国梦”对凝聚和振奋民心的重要意义,认为“中国梦”的表述通俗易懂,显示了中国领导人的自信、从容;推测“中国梦”将成为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施政纲领。但也有不少媒体称,“中国梦”的内涵还不够清晰,其实现面临很大挑战。还有少数媒体炒作“中国梦”会导致“民族主义的加剧”及“外交政策的强硬”。此外,境外媒体也出现明显的泛化解读现象,将缺水、雾霾等发展问题与“中国梦”相关联。
3.驻华记者和海外中国问题专家成为主要关注力量。初步统计,境外有关“中国梦”的中、英文报道和评论中,约80%的作者是驻华记者或者海外中国问题专家。② 这些人长期关注中国话题,甚至长期在中国工作和生活,对中国政治层面出现的新变化反应较为敏感。
相比较而言,海外普通民众对“中国梦”的接触和了解还比较少,在澳大利亚、拉美和中东等地区,社会精英群体对“中国梦”的了解同样也不是很多。
4.中外及不同地区间媒体在关注重点上存在明显差异。在关注重点方面,国内媒体多关注领导人对“中国梦”的重要阐述,对宣传贯彻“中国梦”的要求,以及“中国梦”的内涵、价值、实现道路、美好前景等;境外媒体则重点关注“中国梦”面临的挑战和实现前景,以及对主要西方国家和周边国家可能产生的影响。
境外不同地区间也存在差异:美国媒体重点关注“中国梦”是否会影响亚洲秩序并替代“美国梦”;日韩等周边国家媒体重点关注“中国梦”与“民族主义”、与“强军梦”的关系;东南亚地区的媒体较为关注“中国梦”的实现前景及对自身影响。
二、关注角度和主要观点
外媒对“中国梦”的关注点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实质和内涵、国内意义和价值、国际影响、与“美国梦”的差异、面临的主要挑战等。外界对上述每个方面的认识都存有争议,褒贬叠加。代表性观点有:
推测“中国梦”将成为新领导集体施政纲领。德国《法兰克福汇报》3月19日刊文认为,“关于‘中国梦的提法将成为习近平的核心理念之一”。《印度时报》3月19日也认为,“‘中国梦理念将付诸政策,而不会只是政治口号。”
相信“中国梦”能够激励和振奋民众。新加坡《联合早报》1月7日评论称,“将民族复兴、‘中国梦定为凝聚中国人心的新口号、新愿景,这确实找到建立共识的最大公约数。”香港《南华早报》3月9日评论称,“全中国人民的心都为习近平的‘中国梦所打动。”英国《经济学人》5月4日刊文称,“习近平在很多场合提及‘中国梦,显露出共产党在获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依然在争取赢得民心。”
指出“中国梦”以改善民生为导向值得学习。俄罗斯《晨报》3月13日评论称,“中国新一轮改革的目标就是实现‘中国梦,这一梦想具体体现在提高社会福利、保障国家安全、保持经济发展上。所有中国人都将从这一梦想中受益,而这些也会成为中国作为超级大国的基础。”肯尼亚经济事务研究所执行主任奥维诺说,“中国梦”将改善人民福祉作为优先考虑,这是值得学习的新发展模式。
为实现“中国梦”提出一些建议。新加坡《联合早报》连续刊文认为,要实现“中国梦”,必须正视收入不公问题,必须有无畏的行动,要克服中国意识危机。美国CNN网站4月16日提出,在华外国人也是“中国梦”实现的重要条件。新加坡《海峡时报》5月11日建议,“中国梦”应更具备人性化和包容性。
比较“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差异。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2月5日载文称,“‘美国梦强调的是个人致富和成功,而‘中国梦是一种集体承诺。”香港《南华早报》网站3月14日载文称,“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哲学传统不同。新加坡《海峡时报》5月11日认为,双方实现相同目标的方式大相径庭,“‘美国梦可以被认为是自下而上的方式,‘中国梦应被视为自上而下的方式”。
评论外界对“中国梦”解读过程中出现的混乱情况。香港《南华早报》3月25日发表专栏文章称,“‘中国梦已经在激起太多期盼的同时引发一些人的恐惧。”美国詹姆士敦基金会网站4月25日载文称,“‘中国梦已经被视为‘习李时代的一个主要口号。然而,由于‘中国梦包罗万象的内涵,大家陷入了激烈的争论。”
提醒“中国梦”在对外传播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2月5日说,“应当致力帮助外部世界了解究竟什么是‘中国梦。只有这样,‘中国梦才能得到中国的邻国和国际社会的理解和祝福。”新加坡《海峡时报》5月11日建议,“‘中国梦应被明确表达为:所有中国人都能获得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的伟大繁荣。”
三、几点建议
对外阐释好“中国梦”,就是对外传播一个真实的中国,就是对外描述未来中国的发展愿景。针对外界的认知偏差,提出以下几点工作建议:
1.阐释好“中国梦”的价值内涵。应明确告诉世界:(1)“中国梦”根植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是内生性的,“中国梦”不是对“美国梦”的模仿;(2)“中国梦”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愿景和发展方向的最新概括和提炼;(3)“中国梦”不仅是“强国梦”,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它符合世界历史潮流和人类发展方向,能更好地满足普通人的发展需要;(4)“中国梦”是开放的、包容的,“中国梦”与“美国梦”是相通的。外国人也可以拥有并实现他们的“中国梦”;(5)“中国梦”不会走西方殖民主义的老路,而是要走出一条与世界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新路;(6)“中国梦”的最终实现是世界的新希望和新机遇,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丰富和发展。
2.讲好承载“中国梦”的“中国故事”。淡化概念传播,多讲故事。以“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为指南,利用“中国梦”主体的广泛性,通过不同地区、领域、职业和社会层级的个体中国人的梦想及圆梦的故事,以“小故事”、“真故事”,折射出“国家梦”、“民族梦”的主题。多推出一些国际主流舆论和民意所接纳的“中国梦”践行者,也可挖掘一些普通外国人在中国实现“中国梦”的素材,用“讲故事”的方式对“中国梦”进行生动、有效传播。
3.重点研究表达“中国梦”的中国话语和叙事方式。当前外界对“中国梦”的了解还处于初步阶段,尚未从精英群体走向大众。我们自己对“中国梦”的深化认识和对外传播也需要一个过程,对网民重视还不够,对受众还缺乏了解。有必要针对当前外界出现的误解误读,以及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关注差异,组织相关部门和新闻传播、国际问题研究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加强对“中国梦”对外传播重点、受众群体和传播策略的研究,尽可能在更大范围内形成理论共识,并尽快形成一套简明易懂、符合对外传播要求的内容、故事和话语,全面、适度、立体地对外传播。
4.及时应对外界对“中国梦”的错误解读。对外界而言,“中国梦”的内容还不够清晰,目标不够形象,未来实现步骤缺少清晰论述。加之当前国内学界、媒体对“中国梦”纷繁复杂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外界准确理解“中国梦”的难度。一些固守意识形态和冷战思维的人则担心“中国梦”会在价值观层面对其产生威胁,便极力丑化“中国梦”。鉴此,要及时主动地做好回应,以免“中国梦”成为“中国威胁论”的新话柄。
「注释」
①通过Factiva数据库,以Chinese Dream or China Dream为关键词,在全文中进行检索,得到境外媒体围绕“中国梦”英文报道的基本素材。后根据报道内容进行人工筛选,最终得到外媒英文报道的数量。以“中国梦”为关键词在全文中检索,得到相关中文报道数据。
②例如,英国《金融时报》亚洲版主编皮林、专栏作家吉迪恩?拉赫曼,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分部负责人刘易斯,CNN国际新闻网络亚太总部主播鲁可蒂,《悉尼先驱早报》记者彼得?哈契,《中国十亿城民》一书的作者唐米乐,《中国梦:未来的20种愿景》一书的作者威廉?卡拉汉,美国克莱蒙麦肯纳学院政治学教授裴敏欣,摩根士丹利亚洲前主席史蒂芬?罗奇,新加坡国立大学学者郑永年、王约翰、黄朝翰、黄彦杰,香港学者邱震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