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献芬
摘 要:近几年,独立学院得到迅猛发展,从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转向加强质量监控。与此相适应,教学方式和理念必须跟进改革。目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新闻传播系鉴于本系的特点推出“本科生当研究生培养”的教学思路,这种新的教学管理方式,不仅仅能让“导师”在专业方面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自身情况进行相关指导,同时也能对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工作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解决学生的相关困惑,能有效避免学生所学理论与今后工作实践运用出现错位。
关键词:导师制;教改思路;教学关系主体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317-02
一、“本科生当研究生培养”的教学思路的提出
(一)研究的缘起
近年来,独立学院在全国各大城市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学生数量呈跨越式增长,本科院校特别是一些非重点院校的学生就业形势也逐渐严峻。因此,独立学院的本科生能力的培养成为教育者密切关注的问题。探讨如何应对不断发展的社会,满足市场的需求。近来的本科毕业生教育教学实践改革证明,强化本科生教学改革,不但可以提高本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也可以为本科冲击就业市场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本科生当研究生培养”介绍
有效教学(effective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1]。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也是教学科学化运动的结果,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即导师对少数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方法,改传统“教”学模式为“导”学,主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最先产生于14世纪的英国,被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应用于研究生培养,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他们的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一切以学生受到最好的教育为目标,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教育、辅导、咨询、交流访谈等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生活能力。
在国内,自2002年北京大学发展本科生导师制以来,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吉林、黑龙江等地的数十所高校也相继尝试发展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就是组织学科(学术)带头人和教学、科研的骨干教师,组成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和生活,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人才培养制度。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质在于“互动开放,整合创新”。
中国目前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模式,如按学习时段划分,可分为全程导师制和年级导师制;如按导师工作任务划分,可分为科研导师制和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如按培养对象划分,则有全员导师制和优秀学生导师制[3]。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旨在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指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安排学习和学习过程,自主构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特长,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分析问题、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新闻传播系系主任胡胜强教授,在本系成立之初,首先提出“本科生当研究生培养”的教学思路,让大一大二的低年级学生除了辅导员的指导之外,也有了自己的导师,使导师不再是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专利”。每一位学生都有对应自己的导师,而每位老师都有相对应的5—8名学生。“导师”对学生的专业、日常行为、生活等各方面进行指导。
二、“本科生当研究生培养”的教学思路对教学关系主体的影响
独立学院办学理念的转型升级必然导致教学思路的不断革新。而所有的变化都不是无本之源,都必然围绕一个核心——以学生为本。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新闻传播系鉴于本系学生人数的特点,实行年级导师制。即系里为一二年级的每一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每位导师大致对应有5—8名学生。导师的工作职责与辅导员是不同的。导师的职责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向学生介绍本专业广阔的发展领域。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解决学生学习方法、专业知识等方面的问题[3]。同时,通过言传身教,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学校的资源,以期培养出优秀的“产品”。这样的培养思路会对教学关系的主体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对教师教学的影响——“格式化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差异性教育,是承认学生在智力、社会背景、情感和生理各方面存在差异性,教育只有适应这种差异性,才能使每个人得到发展。差异性教育是让学生在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因学生具有自动性、独特性、可爱性、双重性、社会意识的倾向性及整体性等性质与特性,教师可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特长或潜在的优势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使他们萌发的特殊才能的幼芽不致被埋没。
而我们传统教育实行“统一规格,统一要求”。教师对所有的学生按照自己的要求“格式化”。这就客观上抹杀了学生之间、学生不同层面之间的差异性。这种教育脱离了学生实际,极大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了对学生创造性精神的培养,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孔子育人,各因其材”,而今把本科生当研究生培养的教改思路,使每个老师可以在自由的时间中更多地了解所带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学生的差异做出不同的安排和指导,其本质与孔夫子的“因材施教”理论有高度的统一性,使教师在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的同时,进行大胆突破和创新,实现教学管理的“模式化”向“个性化”的转变。
(二)对学生的影响——目的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精神以及可以为学生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传统的本科教育,教师完成每一节课的任务之后,不再有自己的教学量。本科生当研究生培养的教学管理制度,使导师在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之后,还需要对自己所带的学生进行有目的性的指导。和学生交流沟通的机会增加,学生在专业方面的问题可以第一时间咨询到自己的导师,个别指导的效果应该远远大于集体指导。同时,导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为学生在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等方面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为学生找准自己的方向提供好的参考意见。
另外,它打破了高校传统学习模式——“单一的学分制”。学分制源于美国哈佛大学,1918年北京大学率先引进,此后二三十年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实行学分制。它曾一度是各大高校教学管理的一种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发展。但在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它的弊端日渐显露出来,单一的“学分制”使部分学生单纯地追逐学分,过度地重视理论、考试而忽视了交流与实践,而导师制正可补其不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中让老师知道学生想要什么,老师才能思考自己能给什么,教学相长、共同促进,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在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大一学生进行的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回答“教师的专业指导是否重要”的问题时,有26份答卷上选择“比较重要”,比例将近百分之五十。而当被问到“你对所学专业是否有清晰的认识?”大多数学生则表示不清楚本专业的目标。面对“你对未来的职业是否有规划?如果有,是几年的规划?”的问题时,一半学生表示对未来没有规划。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认知、本专业发展前景、职业认知都是相当薄弱的。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就要主动承担起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责任。“本科生当研究生培养”的思路,可以给学生多了一条对自己认识盲点的沟通渠道。从而,实现教与学的结合。
实际上,对一个大学生的优质的培养,要通过长时间的不断深入潜移默化地引导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需要较长的时间,也需要合理的引导,需要引导者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较强的专业功底。本科生当研究生培养的教学思路,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结束语
独立学院在培养目标、生源素质、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同于其他高校的特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是独立学院的根本所在。而教学是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本科生当研究生培养的教学思路,对于全面推进教育创新和素质教育必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当前,武汉学院新闻传播系导师制培养模式正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完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成长,教师也在学生日常的提问中得到了提升。导师制的培养模式,架起了武汉学院新闻传播系老师和同学在专业学习、日常工作等方面沟通的桥梁,促进了独立学院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这种特色的教学管理模式必将在实践中起到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教学[J].青年文学家,2009,(2).
[2]尹云龙,苑士学.职业院校数控专业课“导师制”教学模式研讨[J].教育与管理,2011,(8).
[3]费英勤,颜洽茂.本科生导师制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