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群玲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今人说:“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定的思考内容和语言的有机统一,它反映着作者的思想倾向、爱憎情感和生活情趣。真正的写作应是“情动于中而行之于言”的,真正的文章,表达的应是作者对这大千世界的真情实感,真知灼见。
但是,学生在平常作文,尤其是考场作文,经常出现一些结构、条理清楚,语言通畅,但就是未能获得高分,究其原因,全在一个“情”字。具体表现如下:
1.寡情——写记叙文,就像记流水帐,平铺真叙,缺乏真挚的情感。这些内容苍白,形象单薄,情感贫瘠的记叙文,读来索然寡味。写议论文,只会鹦鹉学舌,生搬硬套,因而使文章流于罗列事例,堆砌名言,成了“材料+论点”或“论点+材料”式简单的拼盘制作。这些缺乏浓厚生活气息,鲜明的时代色彩的议论文,读来味同嚼蜡,令人生厌。
2.虚情——在作文中,一些考生舍弃对亲身经历的朴实真情的叙写,而刻意发掘营造“虚空”的意蕴,或不顾生活的真实,编过于矫情的故事。这些形式花哨,内容空洞,辞藻华丽,思想苍白虚假的“矫情”文章自然就会打入冷宫。
那么如何才能让文章更动人呢?
首先,要用心去写,写让自己的动容的人与事。
著名作家冯延仁在《一斤粮票的故事》中,写物质极为匮乏的1960年岁末,自己正在省城读大学,收到姐姐的一封信,里面有一斤粮票,那是姐姐师范学校补发的唯一物品,但姐姐希望自己弟弟能吃饱饭。“我”又想到在塞外的大哥,自己读书都是大哥供给的,于是我又把这一斤粮票寄给了大哥,过春节了,姐姐,大哥,“我”都回到父母身边,文章写道:
大哥面对父母,从身上摸出一张纸签儿:“这是一斤粮票,你二老买点什么吃吧!”顿时,我感到周围空气像被什么凝固了似的,半晌大家都不说一句话,全家都陷入了深深的思绪之中。
这不是一斤普通的粮票,这一斤粮票浸染着浓浓的亲情啊!如果不是浓浓的亲情充满胸堂中,谁又会首先想到他人呢?还因为如此,事情已经过去几十年,作者回忆起来还令人欷歔再三。
其次,在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时,学会选用感人的细节。因为细节描写能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给人鲜明印象。
徐素霞在《父亲老了》中写父女情深,就成功地写了一个细节。她写自己上高中时,父亲去给她送小麦,过秤时父亲坚持自己搬,文章写到:
就在他搬的那一瞬间,我发觉他搬得是如此吃力,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搬这么一袋小麦,应该是轻而易举的呀,这是怎么啦?于是,我瞪大了眼睛,我看清楚了,父亲,他已经老了,岁月的车轮已肆无忌惮地在他脸上碾出道道纵横交错的皱纹,黑白相向的头发在风中扬起,在我被泪水模糊的视线中,幻化成了一道醒目的风景。
不知不觉中,父亲竟然老了,可已经老了的父亲,对女儿有却是满心的爱,在已经老了的父亲心中,他的女儿仍然还小,是永远也长不大的。读到这里,我们又有谁不为之感动呢?
第三,学会利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氛围。
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氛围,这里大家所熟知的艺术技巧。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最好的例证。作者为了抒写心中那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借月光下的荷塘以及荷塘上的月光,两幅优美图景依次出现在读者眼前。
最后,要注意用点睛之笔,即运用抒情,议论的语句,从而使情感更真切,更深刻,文章更加动人。
在2012年高考优秀作文中,一位考生写了一篇名为《写封家书报平安》的文章。全文写外婆坚守“书信”,渴盼在加拿大的小姨一家的家书,后写母亲也对自己说:“以后你外出读书工作,也要给我写信回来”。结尾作者写道:“是啊,时光流逝,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书信仍旧寄托着每个母亲对孩子至深至亲的牵挂,那一纸家信里,承载着儿女的点点滴滴,是母亲与孩子的纽带。历经流年,依旧闪烁着母爱的光芒,散发着母爱的温暖。”多么动人的语言,多么深刻的思想。由外婆到妈妈,由家书到亲情,由个人的感悟到对人世间普遍真情的顿悟,思想深刻了,情感真切了,文章自然就更加动人了。
总之,文贵有真情,我们在写文章时,要学会选取自己亲身经历的感人事件,且借助于一定的表现方法和技巧,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才会更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