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蔚蓝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审题是“应试作文”写作的第一步,尤其是对于材料作文。虽然近年来各省市高考作文命题有淡化审题的倾向,但是“淡化审题”不等于可以“忽视审题”。“忽视审题”可能造成的结果是偏题离题。材料作文首先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其次才考查表达能力,所以读懂材料吃透材料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作文所供之“料”的审查可以反映出考生理解命题意图、把握驾驭材料的智慧,显示着考生发掘隐含信息、透视事物本质的能力。
审材料就是审所供之“料”中种种隐含的信息。
对学生而言,审题之所以很难,很大程度上就因为不易发现所给之“料”所隐含着的种种信息,能细致琢磨材料种种隐含的信息,就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解读材料隐含的信息需要些技巧,下面试作探析:
一探:素材的隐性特征
作为供料的“料”千姿百态。常见的有用诗句、名言警句、寓言等作为材料的;还有用蕴含哲理意味的现象、故事等作为材料的;还有用时事、调查报告等作为材料的。各种素材被作为作文所供之料时,因素材本身所带有的体性特征,因而具备了各种各样的隐性信息。比如:
(1)寓言: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以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拿寓言作为供料作文的材料,基本上是要求学生读出它的教育意义。一般学生审此类题目,都懂得要挖掘其隐含的主旨。寓言的主旨常见的有这么几类:真伪、善恶、美丑、诚诈、智愚、勇怯、廉贪、表里、勤惰、祸福等。
(2)诗句、名言警句类:这类题型审题要点便是要审出其中的哲理意味。材料中常见、常考的哲理类型有:①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②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③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④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⑤透过现象认识本质;⑥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⑦实践论。审题时要审出隐含的哲理内涵,但未必就直接用作观点。
(3)故事、现象类:这类素材特点是侧重于事情过程(或现象)的描述,从而阐发道理或者价值观。所以审这种素材的重点是要审出隐含的道理或蕴含的价值观。
(4)时事评价类:时事新闻类材料,一般要求写评论。在写法上,可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时事评论类入题,要特别注意题目的具体要求,这是这类型题目的隐性信息。
(5)调查数据类:调查报告是以反映问题,揭露矛盾,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向人们提供经验教训和改进办法,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目的的书面报告,其实质是反映问题,以期得到解决。审这类材料要注意所反映的问题以及解决的经验教训和改进办法,从中寻找材料主旨。
每种素材都有自己的性质、特点,都有显示自己写作目的的方式方法。了解各类素材特征,有助于迅速把握各类材料的题旨。挖出材料的题旨,才能确立作文的观点。
二探:题旨的隐性信息
了解各类素材特征,有助于迅速把握各类材料的题旨。而读出题旨的含义才是审材料最重要的步骤。所给材料呈现的题旨一般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材料题旨单一,材料里体现核心价值,写作时要围绕题旨写作;一类材料题旨多重,材料呈现多元价值,写作时可围绕其中一条题旨写作。下面分类说明:
(1)单一题旨型材料的隐性信息:单一题旨型的材料,往往主题鲜明,所供之料传达出来的意图是很明显的,审读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学生对材料性质的区分。学生常误将单一题旨误认成多重题旨,之所以发生这种情况,往往是材料中体现出来的多元评价导致学生题旨辨析的混乱。如2009年全国卷Ⅰ的作文题:
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到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培训班的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泳,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嘎嘎嘎。”
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松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啊,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这则材料里的事件是兔子和小松鼠学游泳没学会,于是野鸭、青蛙、松鹤各自发表看法。如果不细致分析,会觉得野鸭、青蛙、松鹤说的都有道理,因而觉得这则材料题旨丰富,包含多元价值观。从丰富的题旨入手似乎就有多个角度都可切题立意。但若仔细观察,会发现三种看法对解决“兔子和小松鼠学游泳没学会”这问题未必都有实际意义。如野鸭“成功的90℅来自汗水”,只能是空喊口号,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是没什么意义的。有的看法对解决这问题是有实际意义的,如青蛙“要发展特长”。这个建议有针对性,是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拿出了实际解决方案的。还有的如松鹤建议“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这是建议多学本领,本没有错,但它是长期目标,对解决眼前之事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寓言作者展示多样的看法,但作者本身的态度是隐含在是是非非的看法背后,那即是“人要扬长避短,不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这类型材料题旨信息似乎很丰富,学生判断容易失误。面对这类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事件进行追问和对事件评论价值进行追踪,特别要注意评价针对性的问题,才能最终确定材料的题旨的性质。而区分材料的性质对于写作角度的确立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2)多重题旨型材料的隐性信息:一个好的给材料作文题,所给的材料最好具有丰富的题旨,能让学生自由形成各种观点,展示多元价值思考。较之题旨单一型的供料作文题,题旨丰富型供料作文更能展示学生“本真”,更受学生欢迎。如2008年福建卷作文题:
三个人走进商店。一个人买了一瓶果汁,说:“我喜欢甜的。”一个人买了一杯咖啡,说:“我就喜欢这又苦又甜的滋味。”还有一个人买了一瓶矿泉水后说:“我喜欢淡淡的矿泉水。”
这则材料要求学生能从普通买水小事中提炼出生活哲理,它的题旨规定性是隐含的,学生选择买哪种水行为其实就隐含着学生价值观的体现。有些学生大谈饮料的优劣,这是没读出材料的规定性。但当年大部分考生还是都解读出了这种规定性。第一种买甜的,其价值观可视为“享受”型;第二种买又苦又甜的,其价值观可视为“有奋斗有享受”型或“在奋斗中享受”型;第三种买平淡的,其价值观可视为“平淡”型。学生可择其一种写作。当然也可展示自己多样的人生观并对自己的人生做好安排,还可对他人的人生观做出评价等等。这种类型的材料题旨丰富,便于学生自由形成各种观点,展示多元价值思考。
再如:2007年湖北卷作文题:
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语。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的生存发展之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我们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都离不开母语。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
这题审题不难,因为材料已经给母语的价值、作用和意义规定了内涵。材料做了规定,但规定得很灵活,如果这些学生还是无从下手,那么“感受、学习、运用”中还能找到思维的触发点来展示自己对母语思考的价值。这类型的材料隐性信息不难审读,又因题旨丰富,方便学生多角度立意,所以这类型题目较受学生欢迎。现在高考考场上还是体现单一题旨的题目多些,题旨丰富的题目少些。希望将来能颠倒一下。
三探:题目要求的显性信息
除了对于材料文体和主旨的把握,审题时还要注意对题目要求的审查。“题目要求”一般会对写作对象、写作文体、字数等做出规定,有时还规定了写作范围,如“根据阅读后的感想和体会写一篇作文”等,写作时都要细致审查。以2009年江西卷作文题为例:
今年3月25日,在国人的强烈反对声中,佳士得拍卖行仍将圆明园非法流失的兔首、鼠首铜像在巴黎拍卖。某艺术公司总经理蔡铭超高价拍下这两件文物,但事后拒绝付款,造成流拍。
对此,舆论一片哗然。有人称其为民族英雄,有人认为这是恶意破坏规则,还有人认为……
你对蔡铭超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这道题所提的要求就具有典型性。所给材料规定了“对蔡铭超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这是给考生的明确要求。当时很多考生没注意到对写作范围所做明确规定的信息。有的考生对佳士得的行为或者人们的议论发表看法,这样写就违背了题目要求。正确做法是要重视题目要求,重视题目所呈现的信息。要始终围绕蔡铭超这个人的行为谈看法:他的行为出发点是“爱国”的、做法是有“智慧”的、是能“巧用拍卖规则,维护民族尊严”的,从而对蔡铭超进行褒扬,对其行为进行肯定;当然也可以抓住“事后拒绝付款,造成流拍”等关键文字,对其有“微词”,从而表达对“个人诚信”的看法。
按说“题目要求”里呈现的信息是明确的,较之前两种隐含的信息要好辨认得多,但学生往往重视隐性信息,忽视显性信息。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学生的注意力都放在隐性信息的挖掘上,那往往是难点所在。所以对于显性信息在脑中的反映反而成了“真空”,这是注意力惯性使然。教师要提醒学生特别注意“题目要求”里呈现的显性信息,只要引起重视,显性信息一般不容易遗漏。“三探”中的这“一探”应该是最轻松的!
“三探”之后,供料作文的题目所隐藏的信息基本上已挖掘完毕。如果说审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探究信息的能力,那接下来就是考查学生围绕题旨构思布局谋篇的能力了。审题是学生“应试写作”“万里长征”中的艰难的“第一步”。有了扎实的“第一步”,后面的脚步才能迈得越来越稳!
当然,本文所做之探究无疑还是具有很强的“应试”色彩。按说审题是不应该成为学生写作的障碍的。但在目前“应试考试”形式为主的高考体制下,面对试卷中占有主流之位的“供料作文题”,我辈中学语文教师还是得教学生“带着镣铐舞蹈”,注意审题的规范性。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学会审视题目信息,让学生有所发现,学生能享受发现的喜悦,“带着镣铐的舞蹈”舞得别有滋味也并非不可能,这从每年都还是有很多高考佳作得以诞生可以得到证明。
“对于写作的创造来说,最重要的创造是思想的创新,即观点的创新,不论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还是对他们写作能力的考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观点的能力总是需首先给予关注的”(潘新和)。但愿将来的高考作文命题能把“规范化、人文化”的步子迈得更大一些,真正让学生脱离艰苦繁琐的审题,真正能“我手写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