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兰英
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在教学中更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民主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反之,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就会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学生思维发展。为此,在教学中,我常采用微笑教学,以情激情,以情激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关心、信任、理解、热爱每一位学生,和他们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合作关系,在学习上为其师,在生活上为其友,把真诚和智慧全部奉献给学生,让学生亲近你、信任你、甚至关心你。建立了这种亲切师生关系,学生就愿意学、愿意问。这就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学习兴趣,开导创新意识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也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思维的内在动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数学圆柱体的侧面积一课时,就可采用直观演示法、独立操作法,让学生自己利用手中的圆柱体模型去发现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学生在教学引导下,把已成圆柱体学具的纸壳展开认真观察,讨论十分热烈。“经过你的观察,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可能是什么形状呢?”这个问题一提出,立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了他们的创造意识,有的说“是长方形”;有的说“如果圆柱的底周长和高相等,侧面展开就是一个正方形”;有的还说“如果沿圆柱体侧面的高斜着切开,可能是平行四边形”……我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后,又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圆柱体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它的侧面积都是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侧面積=底面周长×高)。这样,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将原本抽象、枯燥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其浓厚的兴趣,启迪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积极开展课内外活动,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课内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通过辩论、智力竞赛等活动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各种创造能力。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活跃学生思想。课外活动的内容是多样的,如果采用单一的方式进行,学生的积极性就会降低,课外活动的效果就不明显,达不到教学的目的。所以在开展课外活动是力求采用多种手段,这也是对学生接受能力的一种考验,锻炼学生求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