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在评点深处拓展开去

2013-04-29 00:44:03余孝忠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3年7期
关键词:评点莫言故乡

余孝忠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将“评点法”以“对话栏”的形式呈现于教材,将“评点法”引入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的同时,也将语文课文文本中“许多用语言不能直接写出来的”东西或直观、或暗示、或发人深省地呈现了出来,给学生开启了一道发掘、填补、联想、参与和创新的大门。

评点的要义是对话。“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领域对高中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从文本出发,评点可以“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读者对话”、与“自我对话”,其中“与文本对话”是构成与其他三者对话的基础。

那么,如何有效建构深化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评点式教学法,充分利用新课程“对话栏”设置开展语文教学,进行有效的“文本研习”呢?笔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尝试进行了评点式教学法在高中必修教材和语文知识拓展课程《走向课外阅读》运用的实践,突出了下面三个方面的评点,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发现课堂充满意想不到的惊喜。

一、选择评点内容,与文本对话

文本是作者心灵的体现,我们在阅读文本时,要和文本对话,深入到文本中去。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更多评点的机会。在多种形式的的阅读活动中,调动学生自身的经验与积极的情感,展开与文本的有效对话。

案例一,《我心归去》一文中,第七段对故乡的定义,教师在评点后,让学生自己说说的文本定义故乡的独特之处。

师:“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矫饰。”这里写了什么?

生:什么是故乡。

师:什么是故乡?作者在这里并不是下定义,而是用形象的语言去表达富于个性的理解,是感情与哲理的融合。你们能给故乡下一个的定义吗?

生:查字典。

生:出生或长期居住的地方

师:把课文中表示的故乡句子画出来。

生: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师:故乡有你的血、泪和汗水。这里的血、泪和汗水指的是什么?

生:在故乡艰辛的劳动和奉献。

师:故乡的美中含悲。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这是为什么?

生:学生静静地思考,似乎无法理解。

师:你们的父母爱你们吗?

生:(异口同声)爱!

师:你爱你们的父母吗?

生:(异口同声)爱!

师: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也爱自己的父母,这里孩子与父母同甘苦、共命运,孩子的悲伤就是父母的悲伤,孩子的快乐也是父母的快乐,反之亦然而故乡就如母亲,因为全身心的热爱她,所以才觉得她美。故乡又是贫瘠的,充满灾难的,所以这种美就必然带上了悲的色彩。

基于文本,通过老师的评点,让学生静心去读,去思考,去体会,去发现,才能促进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对话栏”的设置意图正基于此,而评点式教学就是要把文本的这些“言外之意”充分挖掘。在这里,评点的内容可以是文本的字词句篇,可以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构思特点,可以是编者的编选目标、旁批评注等。

二、调动评点方法,与自我对话

“月是故乡明”专题中《想北平》《我心归去》以旁注的方式给了我们以“评点法”很好的示范与引领。带着学生阅读,不能仅仅是课堂上师生围绕文本的对话与交流,它更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调动评点方法,展开自我与文本的对话。

案例二,《想北平》教学第二环节,评点指导。

例一: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老舍《想北平》

评点:短短几句,简练而纯净,呈现的北平生活何等的安然闲适。字里行间,作者的喜爱、满足之情溢于言表。

(请全体读评点。问:从什么角度评点?明确:思想内容。补充说明,“思想内容”角度的评点,可以从文章或文句的内容、情感、主旨方面考虑评点)

例二:(北平)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和西山呢!——老舍《想北平》

评点:一个“况且”引出北山、西山,一个“呢”字收尾。这样的句式结构,本是平常语言,却实在地写出了他的自豪。写出他对北平发自内心的喜爱。

(问:“况且……呢?”读出什么情感?接问:从什么角度评点?明确:遣词造句。补充说明,“遣词造句”角度的评点,可以从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句式,甚至一个标点方面考虑评点)

例三:我在圣·纳塞尔市为时一个月的“家”,是一幢雅静的别墅。两层楼的六间房子四张床三个厕所全属于我,怎么也用不过来。——韩少功《我心归去》

评点:一幢别墅,两层楼,六间房,四张床,三个厕所。文本列举的连续5个数量词,从细节写出了“我”在法国的“家”物质条件的优裕:豪华、奢侈。这和下文描写的“贫瘠而脏乱”的故乡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思乡之情的抒发作了很好的铺垫。

(问:从什么角度评点?明确:遣词造句。还有什么角度么?明确: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的一种。写作手法还包括描写手法,比如细节描写,表达技巧,比如首尾照应、卒章显志)

王荣生教授根据教材中文本的不同功能,将文本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类。在这里,前三者“可以称为语文学科的‘学件”。从“学件”走向“用件”,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教学生以“渔”,让学生架构起自我与作品(乃至作者)的桥梁。

三、建构评点模式,与作者对话

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阅读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去阅读评点,从而对话作者,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作者并进而深入学习作品的写作特点,这是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在这点上,无论是必修教材也好,选修课程也罢,笔者认为,它们的教学模式都可以这样建构:一、初读评点;二、指导评点;三、实践评点。

案例三,语文知识拓展课《走向课外阅读》,以《卖白菜》一文为例介绍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及其早期写作风格。

第一环节,学生初读作品,交流“印象莫言”:阅读此文,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可以是一个情节、一句话,或一个人物等?对照诺贝尔奖对莫言的评价,你怎么看莫言的写作风格?

第二环节,师生互动评点,引领“走近莫言”:什么是评点式阅读?如何从思想内容、写作手法、遣词造句等角度切入文本进行评点阅读?参照“月是故乡明”专题旁注式评点,请自主评点、小组交流。

第三环节,学生再读作品,探究“真实莫言”:在引领学生从遣词造句角度出发,到写作手法、思想内容的深入评点表达后,教师指导学生再读作品,透过作品,探究作品之外,背景之中的“真实莫言”,并以此拓展《透明的红萝卜》片断阅读,探究又一个“真实莫言”。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如何将莫言及其作品适时、适宜地介绍给学生成了语文知识拓展课程《走向课外阅读》的重要内容。在这里,第一环节是学生的,是学生初读文本后给予的第一层次自主评点;第二环节是师生的,是教师建立在学生自主评点基础之上的指导与引领;第三环节还是学生的,是学生以教师引领为指导深入探究与表达自己对于文本、作者、编者乃至读者的独特理解。

文本,在评点深处拓展开去。尽管评点教学法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我惊喜地发现,随着苏教版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的引入,随着师生运用评点法学习的进行,我欣喜地看到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正在大大提高。评点式教学探索从必修走向了选修课程的教学,将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继续前行,迈向语文教学最优化之路。

猜你喜欢
评点莫言故乡
故乡的牵挂
心声歌刊(2022年3期)2022-06-06 06:31:38
过去的年
意林彩版(2022年4期)2022-05-03 00:07:57
走在故乡
鸭绿江(2021年17期)2021-10-13 07:06:14
爱如莫言
心声歌刊(2021年3期)2021-08-05 07:43:56
莫言不言
青年作家(2021年1期)2021-05-22 01:43:42
月之故乡
老友(2019年9期)2019-10-23 03:31:58
《故乡》同步练习
书评点讯
出版与印刷(2018年1期)2018-05-16 08:30:16
让自由评点与专题评点“比翼齐飞”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1:19
讨厌的蘑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