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益梅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学习和生活的幸福体验,并且以这种幸福体验来成就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生命发展。语文是最富有激情的语言学科,教师必须怀着一份对生命的尊重和敬仰,来开展自身的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展示出语文学科的知识魅力、人文魅力和智慧魅力,努力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必须引导学生享受语文,快乐学习,帮助学生构建不断趋于完美的幸福人生。
一、融入学生放下尊严,真诚传递幸福火炬
传统的师道尊严在中国学生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努力地改变着这种局面,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因为各种不可抗拒的因素导致师生关系并没有实现理想中那样完美,学生与教师之间仍然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师生之间的距离无时无刻不影响着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遏制学生心灵的幸福体验。因此,构建幸福的语文课堂必须从和谐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加强师生交流开始,这种交流不是仅仅在课堂上才进行的,也不是仅仅为了教学的需要而进行的,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经常性地融入学生,根据教学的内容选择生活性的话题与学生多聊天,这种“聊”会在潜移默化间润泽学生的心灵,改变学生对你的认识,并呼唤学生以新的姿态投入学习,让学生因你的语文课堂而幸福。
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充分挖掘幸福潜能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很少开口去说,有的只是教师的“一言到底”和学生的“洗耳恭听”,有的只是教师的“替代分析”和学生的“盲目接受”,有的只是教师的“单向解读”和学生的“深刻记忆”,学生很少能够拥有畅所欲言的机会,即使心里有了自己的感受和独特的想法也不愿意与人交流,生命的活力也在沉默中日益消退,自然也无从谈及学习的幸福和快乐。是谁让孩子们呈现出今日的状态?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深入反思这个问题。不让学生说是因为怕学生说错添乱,“教是为了不教”,如果学生中无错无误,那还需要教师去教吗?错误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也是一种难得的教育资源,我们不应当因为惧怕或要避免学生犯错而剥夺学生表达的权利和说话的机会,应鼓励学生大胆开口,畅所欲言,让幸福在童声中回荡。
三、帮助学生创设情境,真切体验幸福暖流
为了实现学生的“乐之”,语文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创设有利于学习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进课堂,获得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从而使学生都能逐步成为“乐知者”。情境创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内容,合理地选择教学情境,以便收到最大的教学效益,同时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享受到学习语文的幸福,让语文学习从此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和自发的行动,这种教学情境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改革期待实现的目标。教学“在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上课开始我就播放全国人民痛悼送别伟人邓小平的视频,奠定本课学习的情感基调;学习课文四个“也许”这一自然段时,我又通过播放香港、澳门回归时的录像来帮助学生穿越时空,进入文本,真切体验邓小平的丰功伟绩和作为一名中国儿童的幸福,并有效地渗透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四、开发学生多元智能,不断提升幸福指数
人的幸福其实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没有谁能够剥夺这份权利。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如果学生的课堂学习并不是快乐的,即使收获了再多的知识和技能,学生能生活得幸福而有意义吗?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努力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帮助他们逐步拥有学习的幸福感。要想方设法地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并结合人的多元智能,通过说一说、做一做、唱一唱、演一演、画一画等方式,促使学生愉快参与,充分展示自己的内在潜能,在成功与满足中获得幸福的体验,不断提升幸福的指数。学完“小池塘”一课,我让学生想想并说说还有什么倒映在池塘里,像什么,并且用笔画画涂涂。孩子们可高兴了,这样既发展了语言又体验到快乐,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通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