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小华
摘 要:在作文备考中,一直强调要注意立意、选材、行文,但是具体应该如何做,很多学生依然很茫然。尝试结合教学实际从立意、选材、行文这关键三步具体谈谈材料作文如何做到最大程度的切题,其中总结的小技巧希望能对备考学生有一定程度的帮助。
关键词:考场作文;多点对接;切合题意
考场作文其实是相当于其他科的最后一道大题,只是它是60分的一道题,所谓“天下第一题”。我们要把它当作一道问答题来完成,答题思维区别于平时的自由写作或者作家创作。当然,作文也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所以是区别于一般问答题的特殊问答题。我们唯有按照问答题的思维去“回答”这道作文题,才能在有限的50分钟写作时间的考场上写出最大程度地符合题意的作文。
一、审准题目,立意定乾坤
材料作文审题的方法在不同的资料中都有很多阐述。在实际教学中,自己觉得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有关键词句法、因果分析法、对比法、褒贬法,而且这些方法不是截然分开的,往往在同一道题目中,综合运用这些方法,能对题目更好地准确把握。
比如一次模拟考作文题:
“扫把姐”真名叫张秀芳,是北京市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工作之余,乐观的“扫把姐”钟情于自己手中的扫把,希望能扫出自己的新生活。每次干完活之后,“扫把姐”就会来一段“扫把舞”。久而久之,“扫把姐”手中的扫把就像是被施了魔法,有了灵性。不曾想,“扫把姐”的炫舞英姿竟被人偷录下来放到了网上。超高的点击率让“扫把姐”一夜之间成了网络红人;“扫把舞”也开始蹿红网络和电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首先,读完题目,我们发现题目的对比因素非常明显:前——“扫把姐”普通,平凡;后——“扫把姐”蹿红网络。(对比法)原因是:乐观的“扫把姐”钟情于自己手中的扫把,希望能扫出自己的新生活。每次干完活之后,“扫把姐”就会来一段“扫把舞”。(因果法和关键词句法)得出立意: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平凡人生,普通人(平凡人)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彩;热爱生活,升华平凡人生;平凡的事情坚持做,最终也会臻于非凡之境。
在学生交上来的作文中,有一两个学生的立意是批判网络蹿红现象,由“扫把姐”蹿红网络联想到芙蓉姐姐、凤姐等人,这样的立意就是错误的。犯这样的错误主要是没把握好题目的褒贬色彩,如果能注意结合褒贬法,在整体感知题目时就能把握好出题者明显是赞扬“扫把姐”的。所以,在审题时,要善于把握出题者的意图,以更好地确定我们的写作方向。
在行文中具体表述立意时,注意一个技巧:多点对接,避免套作。因为有的学生只抓住了关键词“乐观”来立意——“生活要乐观”,于是侧重围绕“乐观”来写,虽不离题,但也不够切题,给人感觉在写另一篇以“乐观”为话题的作文,就变成了一篇套作。作文得分也就大打折扣。所以表述立意时,不能只注意“乐观”这一个点,而要关照到其他关键点,如前有“平凡、普通”,后又“新生活”“网络红人”(不平凡),进行多点对接,就有了如“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平凡人生,普通人(平凡人)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彩”这样的立意表述,而这样的表述明显要比“生活要乐观”好。所以多点对接是表述立意的一个很有用的技巧,对接点越多,越不容易离题,也就越能做到最大程度的切题。
二、立意是灵魂,材料是血肉
材料是考场作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考场作文有很多这种情况:立意对了,但是选材不恰当,导致文章依然有不够切题甚至离题之感。
如上面这道作文题很多同学在论证“以快乐(快乐)的心态面对平凡人生”或“热爱生活时”,选择了张海迪、贝多芬、海伦·凯勒、刘伟等身体有缺陷的名人作为论据。
错例: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会把我们从不幸中拯救出来。他是一个年轻有为的人,却不幸患病,瘫痪在床,医生告诉他,可能永远也无法站起来。他的梦想似乎在那一瞬间被击碎,他曾想望某天在政界有自己的一片天,可是如今人生确实一片灰霾。可是他却用乐观的心态不断鼓舞自己,他乐观坚信总有一天,政界一定有他傲人的身影,于是他每天锻炼,最终凭借他乐观的心态创造了一个奇迹。他就是美国的轮椅总统罗斯福。
为什么这个论据不准确呢?对比一下:扫把姐,身体健全,身份地位是普通的环卫工人;而张海迪、贝多芬、海伦·凯勒、刘伟是身体有缺陷的名人。所以,不但上面讲到立意表述讲究“多点对接”,在选材时也要考虑“多点对接”。从这个角度出发,可选用张菲妈妈、烧肉窜的阿里木、师范毕业生张灵等材料,这样的论据就是符合“平凡”“乐观”“成就了的非凡”,是与这些点都对应的,这样的材料就是最佳材料。
我们要深刻记取以上选材失败的教训,要意识到既然材料作文提炼出来的观点是有条件限制的,那么选择的论据也是有条件限制的,那么我们的对策就是找出材料的限制性条件,把范围缩到最窄的范围为最保险。也就是常说的“论据用同构事例最为保险”,这里的“同构”,就可理解为上面提出的“多点对接”。
三、立意、选材后,就是第三个关键——行文
行文我们常说一定要紧扣关键词。如何更好地扣呢?除了平时强调的开头扣、行文扣、结尾扣等醒目位置扣。我觉得每个段落的内容依然可以按照“多点对接”的思维,将“多点对接”进行到底。
看看以下同构论述:
对例:一档脱口秀节目令我印象深刻。节目的嘉宾是一群中学生,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成绩不拔尖,相貌不出众,同学不看好,老师不器重”的一群普通中学生,过着和大多数同学一样两点一线,浮沉题海的单调生活。但接下来的一幕,是他们从裤兜里抽出一杆笔。圆珠笔在他们灵活的指尖跳着出神入化的舞蹈,旋转,跳跃。那杆仿佛被施了魔法的笔不正是“扫把姐”“疯狂的扫把”吗?在这一群生活平静如水的普通中学生中,他们细心地发现手中本用于写字的笔也能幻化出多种角色,命运之门也随即为他们开启了另一扇门,开始了职业转笔选手的新生活。
这段在行文中进行了多点对接。对接点有“普通”“圆珠笔在他们灵活的指尖跳着出神入化的舞蹈,旋转,跳跃”“那杆仿佛被施了魔法的笔不正是‘扫把姐‘疯狂的扫把吗”“开始了职业转笔选手的新生活”。这就和题目中的内容联系起来了,给人非常切题之感。
同时,我们看到这个材料也是比较新鲜的材料。前面讲到这个题目不少同学依然选刘伟、司马迁等论据,也再一次暴露了材料陈旧、有限的弊病,所以平时也要多积累一些鲜活的素材,我们的作文也才能更有生命力。
在一篇考场作文中,只有在立意、选材、行文中都严格按照回答问答题那样的思维做到了如上的多点对接,那么作文分数才可得到保证,甚至脱颖而出,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成绩。
(作者单位 广东省信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