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伟节
摘 要:教研员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着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关系着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成败。为适应教育变革时代对教研工作的期盼与需求,教研员需要选择正确的专业发展路径,强化培育自身的“六力”,即学习力、研究力、指导力、示范力、合作力、创新力。
关键词:教研员;专业发展;“六力”
中图分类号:G4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7-003-3
为了适应新课程对教研工作提出的严峻挑战,回应广大教师的高期待,教研员必须迅速调适角色,自我设计,重在行动,真正能够从完成职业使命和履行职业责任的高度,来解决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问题。提高教研员专业素养是生成教研工作智慧的前提,是增强教研室工作生机与活力的基础,是进一步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的根本。为此,需要教研员选择正确的专业成长路径,就是从培育“六力”(学习力、研究力、指导力、示范力、合作力、创新力)的视角,给教研员搭建一系列有利于专业发展的平台,以实现教研员的角色转变和自身价值。
一、学习力——让教研员在多元学习中提升专业素养
积极倡导教研员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认真读书,是教研员的一种责任、一种情怀、一种精神、一种追求。教研员一旦有了这样一种习惯,就会向预设的专业发展目标靠近了一步,意味着教育教学研究已经或者正在走向成功。为此,要着力打造学习型教研机构,将教研员的学习定位于重新构建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并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1.更新本体性知识。一般教研员都会有自身的学科背景,与学科背景相关的主体知识就是本体性知识。学习力的首要特征就在于:通过学习本体性知识,使教研员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专业知识,得到不断深化,在广度与深度上都要与时代发展合拍。
2.优化条件性知识。教研员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一种必备知识,即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需要不断丰富与补充。一方面,要对在师范院校所学教育理论的重新学习;另一方面,要加强理论的学习,获得新的教育策略和教育手段,形成新的教育理论。教研员学习教育理论时应当力求“内化、激活、还原”:首先,要理解、领悟,将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就是把公共教育知识化为个人的知识。将理论内化为观念,将理论外化为熟练的教育行动。其次,要在领悟和体验中感受理论的合理性,使理论处于被激活状态。最后,要将所学理论回到实践中去运用、去创新,完成另一个从实践抽象理论的过程。
3.丰富实践性知识。教研员在开展有目的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是其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提炼。实践性知识往往带有明显的情景性、个体性,体现教研员个人的实践智慧、教学特点和职业风格。这就要求教研员主动向教师学习,从教育实践中学习,不断夯实教研基础,每个教研员都与具体学校或基地挂钩,坚持3/4的时间在学校,力求在学习中将实践性知识结构化、系统化、智慧化。
4.吸纳一般性知识。教研员综合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通识知识,是与其他学科知识横向整合的知识。这就要求教研员在学习中追求“一点上知道一切,一切上知道一点”,即:在自身教学领域(如,数学、语文等)的这一点上力求穷尽一切;同时,与履行职责有关的在学校之外的知识也都能了解一点,通过不断拓宽、丰富、渗透,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力求在学习上述四种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教师内源性的学习力。
二、研究力——让教研员在学术研究中提升专业素养
我们说科研可以兴教,可以兴师,可以兴学,可以兴课,那么科研当然也可以兴研。教研员完全可以通过科研来提升自己。研究是教研员的立业之本,让科研成为教研员发展的不竭动力。因为,教育是科学、艺术,需要实践、反思与探究。只有通过“深入”的教育科研,教育的理性光辉才能得以生动的挥发,课堂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校才能成为展示师生生命价值的绿洲。教中研,研中教,以教催生研,以研提升教。提倡田野式、草根式的鲜活科研;以激活教研员的问题意识,迸发思想火花,从而寻求教学对策,拓展教育境界,体现研究的价值。为此,培育教研员的研究力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认同研究的准确定位。首先,要做教研员自己的研究,研究自己。这是教育科研和草根教研的基本原则。其次,不是完成一种“外在”的规定性任务,而是教师自己发自内心的实实在在的需要;是面对自己提出的真实具体的问题,以自己为研究对象、不断改进和追求卓越的自我反思。第三,不是为了发现或贡献原理性的知识和理论,而是为了找出解决具体问题和困惑的策略和办法,在实践中增强自己的教育智慧,使自己获得成长和发展。第四,不是存在于教育教学活动之外,不是另外时间和空间做另外的事情,而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为着不断优化教育教学而进行研究。第五,不是为了成为“经院式”的研究者,而是为了“学会研究”,坚持在研究状态中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能,以实现一个优秀教研员的人生追求。第六,不是排斥专家的支持,更不是让专家替代教研员研究,而是立足于开阔自己的视野、启迪自己的智慧、提升自己的能力,促进自己进行深入的思考。
2.形成正确的研究思路。教研员研究力的培育,一方面,要求教研员善于把常规教学中的“困惑”变成问题:如,“我反复讲了好几遍他为什么还不会?”“为什么学习不好的学生学习习惯都差?”“为什么学生对涉及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普遍感到困难?”“教材中的某个试验为什么总是做不成功,能否改进?”“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照顾学生的差异?”等等,需要我们去深入探究这些困惑背后的真实原因,要增强问题意识。
另一方面,还要求教研员学会把“问题”变成“课题”:如,我们平常总是赞叹某位教师教学口语具有艺术性:一段深刻精辟的阐述,让学生终身难忘;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让学生茅塞顿开;一句恰如其分的赞扬,让学生信心倍增。那么,这样有魅力的教学口语是否值得我们去研究?在不同的学科中它又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能否总结出来让大家学习?等等问题,需要教研员在感叹之余去认真研究,从而提高教研员应用性的研究力。
3.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教研员要注重在“行动研究”、“叙事研究”中重新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回到研究自我的本来状态,创造一个新我,这是教研员进行教育科研的真谛。教研员应成为勇于实践、探究、创新、关注积累、总结、反思的研究者,注意立足教育教学的现实,抓住当前教育的热点、难点,做深文章,做好文章,把热点搞成亮点,把难点变成突破点,实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成长的价值。要能够从教师日常生活中发现、捕捉和思考问题,从听评课、座谈研讨、问卷调查、质量监测中开展研究,在教研实践中养成写教研日记、随笔、故事的习惯,着力研究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和有效策略,从而形成教研员具有实效性的研究力。
三、指导力——让教研员在有效指导中提升专业素养
从整体上看,无论是学校层面、学科教研组层面,还是教师个体层面,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受益于教研员的指导。检视一位教研员有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其指导力所发挥的水平层次。为此,教研员要以自己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精神影响,带动周围的教师个体、教师群体和学校整体发展,并着重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常态的教研活动有效指导。教研员善于设计组织有针对性、实效性、方便可行、有特色和含金量高的教研活动,这既是一种教研的基本功和核心的专业能力,也是指导教师、惠及教师、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这就要求每一次教研活动从主题确定、目标追求、主体分工、方法选择、流程设计、动态调适,到整个活动效果的评价等环节和要素都需要教研员认真周密地预设,都能触发教师去积极的思考,影响教师的观念与行为。尤其是面对区域、学区、学校、师生和学段的不同现状,要通过常态的教研活动,因地制宜、因校因师因生而异分类分层要求和指导,鼓励在原有水平基础上,异步主动发展,分步逐层达标。特别是对薄弱学校和教师,采用零距离善意对话、探讨及指导,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指导需求,从而形成教研员差异性的指导力。
2.搭建为一线专项实践服务的指导平台。培育教研员的指导力需要借助于相应的、多维的指导平台,以便进一步发挥教研员的指导职能作用,为基层学校与师生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指导支撑。如:①学校新一轮发展规划、教育理念、特色品牌、校园文化等策划与论证指导;②学校课程(尤其是校本课程)的整体设计与论证指导;③学校主导教科研课题设计、论证、实施与成果提炼的指导;④校本教研(培训)的主题确立、内容建构、方式选择、效果期待等现场指导;⑤应对新中考、新高考的教学与命题研究咨询、评估的指导;⑥中小学各年级菜单式和预约式教学视导的系列服务指导;⑦中小学各类学校公开课、汇报课、研究课、竞赛课的策划与评价指导;⑧班级(教研组)整体建设质态的现场剖析与创新提升的诊断评价与策划指导;⑨中小学教师群体或个体的职业生涯与专业发展的规划、咨询与指导;⑩中小学生学习心理健康发展问题的诊断、咨询与矫治指导服务。
3.进一步拓宽指导青年教师的有效途径。教研员的优秀指导力常常体现在对一线青年教师的重点培养上,可以注重以下途径的指导:一是,学校内部的师徒结对指导。通过建立机制,力求对结对常态的内容与方式、制度落实、实践过程进行指导。二是,校外的异校拜师的指导。可以通过以教研员为主体的项目,进行非正式群体之间,双向约定俗成,专项指导。三是,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指导。让网络成为指导青年教师成长的崭新舞台。网络的开放性、兼容性、平等性,使得虚拟世界的指导成为一种极富生成性的互动。借助网络教师可以感受最前沿的理念,可以捕捉最丰富的信息,可以表达最自由的思想,可以实现最广泛的交流,可以展示最个性的风采。网络完全能够指导教师体验实现专业发展的空间之广阔、前景之美好。
然而,不管何种方式,都需要不断丰富指导的内涵,如:指导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有效课堂教学的技艺;指导开展规范课题研究的程序;指导进行论文写作表达的方法;指导促进青年教师从业的本领等等。
四、示范力——让教研员在角色示范中提升专业素养
1.树立教学业务上专家示范的形象。教研员作为“教师的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科教育的一面旗帜,应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过硬的学术品格,是一个地区学科教育队伍的引领者,要始终站在整个学科教学的前沿地位,善于在教学实践层面现身示教,对一线教师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地区学科教育水平的提升。如我市曾组织过历时三个月的区域性“教研员专业素养大显身”活动,旨在通过全市教研员围绕课堂教学主题所展开的“亲临课堂执教——上示范课”、“主讲课堂教学——开示范讲座”、“提炼课堂研究——展示范成果”系列专业竞赛,努力达成体现示范力、培育示范力、提升示范力的目标,使教研员在亲身体验课堂教学的冷暖中,不断找到理论与实践和教与学的切入点,从而引领教学新方向,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形成了教研员专家形象性的示范力。然而,教研员专业示范的内容也是多元的,如个体专业发展体悟的示范表达、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方案设计的示范呈现、各种情境学术交流的示范等等。
2.树立教师发展上导师示范的形象。教研员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教研员要努力成为教师成长的一架梯子,乐于做“伯乐”,善于做“园丁”,不仅仅是教学工作的管理者、教师水平的鉴定者,更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教学思想的启迪者。为此,教研员要用自已的思想智慧引领教师有效地思想,通过对教育实践中的观念、行动、效果进行思想,以获得经验,同时不断对现有经验再进行思想,加以完善与提升,形成内在发展的动力,努力实现思想的转化与教师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教研员要以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高水平、有针对性的研究为基础,变“上来研究”为“下去研究”,变“检查研究”为“参与研究”,变“理论研究”为“行动研究”,使广大教师能够借助教研员的实践智慧走得更远,发展更好。
3.树立工作作风上师表示范的形象。教研员要努力成为作风建设的一根标杆,鼓励教研员热爱教研,淡泊宁静,耐住教研寂寞,抛弃安逸、功利思想,克服懒散现象,潜心教研,不断从清苦、平实与默默无闻的助人服务中,寻找教研的满足与幸福,成为教师的角色示范。教研员的作风师表示范力更多地体现在务实敬业、公平公正上。务实敬业,就是要常到学校,深入课堂,走进教师,获得真实的声音和问题,使教研成果更有示范指导意义;要努力让每一项成果、每一次活动都能触发教师的思维深处,影响教师的观念与行为,从而实现方向性的示范引领。公平公正,就是要在各类比赛、评优、测试中,标准统一,程序规范,操作严格、评价公正,才能取信于教师和学校,形成良好的师表示范效应。
五、合作力——让教研员在同伴合作中提升专业素养
1.形成积极健康的合作姿态。教研员不是行政官员,没有特权,不能对教师发号施令,也不能逼迫教师参与他不想参加的活动。并且,教研员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专一兼多”,跨学科、跨学段、跨项目参与活动,这就要求教研员具有真诚的合作情怀(心态),充分体现一种海纳百川(向同行学习,向教师学习,向学生学习)的胸怀;不是个人在“真空”中进行孤独地奋斗,而是寻求一种与同伴和教师间的有效合作;一种精神上的沟通,心灵上的默契,在共同目标鼓舞下,彼此间相互的激励和支持、宽容和理解、碰撞与交流。通过教研员与教研员及教师之间互相理解、相互学习、积极协作、彼此支持,学会沟通、倾听、理解、支持、分享等合理的合作方法,建立一个相互合作、支持的团队,一个实力雄厚的“后援团”,从而体现出和谐的合作凝聚力。
2.着力打造有效合作的教研共同体。新的时代背景下促进教研员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就是团队的合作力量。教研的过程常常是教研员与教师共进共育的过程。新课程实施为教研带来了新的思维,强调合作、互动、探究,需要教研员与基层学校以及片区教研组织等组成教研活动的共同体,教研活动不再是教研员的“一言堂”,而是教研员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不再是教研员的“指令性”部署工作,而是共同出谋划策,解决现实问题;不再是教研员“居高临下”、“单打独斗”,而是教研员与教师的“合作生成”。实践表明:合作共同体的教研活动,组织方便,理论与实践好结合,最容易解决实际困难,也不断为教研员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达到相互启迪、共同提高的目的,形成了教研员协调性的合作力。
3.不断丰富教研的合作内容与形式。培育教研员合作力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多元方式丰富合作的内涵。可以根据教研员与教师的共同需要设置若干阶段性的跨学科的专项合作组织,放大合作项目的研究功效。如:去年,市教研室为了进一步整合优质教研资源,打造主题项目合作团队,提高区域教研的品位,形成教研核心竞争力,以教研员为牵头主体,组建了十大合作研究项目,取得了显著性效果。立足于在“课程与课堂之间”、“研究与实践之间”、“问题与对策之间”、“行动与反思之间”进行多维合作研究,教研员以平等参与者的身份,在合作平台上,真诚地与教师结成伙伴,一起观察课堂教学中发生的故事,一起接受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一起学习并研究成败得失的原因,在反思、切磋、共鸣、省悟中收获智慧,相互激发不断进取的热忱,真正形成内容与形式融合的高效合作力。
六、创新力——让教研员在变革创新中提升专业素养
教研员工作是一项探索性的非常规工作,如果没有创新意识,人云亦云,就无法探求教学的真谛。教研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教研员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敢于突破禁区,注重事实而不是想象,衷情于理性而不是灵感,热情而不是浪漫。因此,需要教研员从以下三方面培育持久的创新力。
1.积极创新教研机制和教研方式。教研活动应是更新教学观念、开创教研新局面的一个重要途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研活动,应是一种充满创造力的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的交流活动。如:在创新教研机制方面,我们打破学科界限,实行项目负责制,围绕“应对新高考,突破重难点”建立项目,由教研员牵头,组织相应的项目研制团队,将高中各学科新课程教材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系统梳理,提出有效的突破策略。该项目已完成9个学科的近1000个考点、300万字的文本编辑工作,由华东师范大学正式出版;并将精心制作的300余节视频成果通过电视与网络推向全市的每一所高中。本项项目在集中优秀资源、辐射优质成果、打造教研员与名师群体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又如在创新教研方式方面,我们尝试了“同题比较式”、“课堂诊断式”、“学术沙龙式”、“网络分享式”等教研方式,都是实现教研员与教师共同创新提高的有效方式,形成了教研员研发性的创新力。
2.不断追求专业发展的高层次。教研员的专业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经验层次;二是智慧层次;三是创造层次。优秀教研员显然要追求创造层次。创新不仅是教研员专业发展的一种境界,又是优秀教研员应该具有的一种核心品质。而这种品质往往又是通过教研员的鲜明教育教学研究个性体现出来的。一般说来,成长中的教研员可能更关注的是专业的共性要求,是如何更好地完成教学研究任务,如何帮助师生获取更好的发展,如何获得更高的外在评价以及职业阶梯的升迁等。相对来说,专业个性发展意识不够强,指向也不够清晰。
因此,教研员的创新力就是要体现在培育自己的个性风格上,特别是创新思维品质方面。如:一般人总是强调教师成长要注重反思,而善于创新思维的人,就会从现实的“反思”现象中发现问题,从而提出如何对“反思”的反思问题:一是对“反思态度”之反思(如何发现规定任务型与成为自觉意识之间的差异?);二是对“反思内容”之反思(如何实现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有机统一?);三是对“反思效果”之反思(如何追问:后收获了什么?是三分钟热度,过后一切照旧,为了反思而反思;还是反思结果应用于实践,不断超越自我?)等等。
3.坚持在变革传统中创新教研文化。教育改革日新月异,为教研员提供了较大的创新空间,要求教研员不断增强开拓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多动脑筋,多想办法,逐步摸索出适应本地区教育教学变革与发展的新路子。这就要求教研员带头搞教学改革,针对本地区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新研究,树立改革典型。改革传统的教研过分强调教研在教师培训、课堂教学、考试评价等方面的“导”的功能,过分关注教研活动的结果,尤其是对课堂教学和教师进行分类分析等,对学生考试结果的排序分析,在教研管理上强调整齐划一,自上而下的单身指导。要从教研观念、教研功能、教研管理等不同层面去重构新的教研文化。更多的关注培训与研究的过程,关注教研过程中教师是否真正有所收获,对课程的发展是否有推动作用,教研员自身是否得到修炼与提高,是否生成了新的研究视角。在教研管理上更多地关注教研内容的开放性、教研方式的多样性、教研主体的多元性,以及教研机构与中小学、学科教研与教研组、教研员与教师之间是否真正建立双向互动的新型教研文化,从而内化为教研员独具教研实践智慧的创新力。
总之,教研员的素养提升和专业发展问题已经摆到一个新的历史背景和平台上。面对新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要以新的目标和要求来自我加压,与时俱进,以不辜负教研员这一岗位的职责。这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责任。只要我们注重激情与理性同步,坚持如实地反思昨天,自信地面对今天,理智地展望明天,就一定能够走好今后专业发展的每一步,将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