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晓凯 蒋晓亮
探究式教学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得到了普遍认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笔者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高中信息技术的探究式教学做初步的研究探讨,并构建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即创设情境——问题引导——探究实践——交流评价——归纳总结——深化拓展。下面笔者就信息技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
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很强,侧重于学生的动手操作。所以,传统讲解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难以发挥它特有的优势。笔者所构建的信息技术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主体论”贯穿始终,弱化了教师的强势地位,着力主张教师的引导作用。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学生的好奇心很强,他们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掌握普遍比父辈们丰富得多。所以,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应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信息技术课的操作性特征也决定了只有学生自己去实践、探究、应用才能将相关的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从而很大程度地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有效性。
二、问题引导
评判一个问题或任务的好坏标准是看其所指向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兴趣是否统一。教师可以将总的教学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层次性目标,通过问题进行逐个引导,渐进渐深,从而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挖掘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例如,在上“表格信息加工”时,可设置问题串来逐步引导学生学习。针对其中的“单元格条件格式”内容,笔者准备了A、B两个表格:A表有成百上千份数据信息,B表只有区区10个数据信息。提出的问题有:(1)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将B表中符合给定条件的信息甄别出来,同时尝试将这些信息运用不同的字体或颜色标注出来?(2)对于A表,大家能做同样的处理吗?(3)前后两次操作,大家所用的方法一样吗?(4)还会有更好的办法吗?(5)大家能不能将刚才所总结的方法运用到下面的实践练习中……通过问题串由浅入深地对学生进行层层引导,使他们不断探索新的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中去。
三、探究实践
探究式教学倡导的是诱发、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和意识。在信息技术课中,运用以上探究式教学模式时,笔者常常要求学生记录下每次探究活动的过程。记录的信息包括每次探究的时间和内容、参与人员、探究结果,这样学生就可以了解到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从自己的点滴进步中增强继续探究的决心和信心。如在讲授“信息集成的一般过程”时,笔者就设计了一张记录表,要求学生将时间、步骤、过程、体验、心得等都记录下来。在结课阶段,我设计了一个互评、他评环节,其中的一个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再次回顾一下刚所亲历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增强他们继续探究的自信心。
四、交流评价
完成一个探究任务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往往难以做到,需要与他人协作,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进行“制作主题网站”的探究式教学中,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主题制作网站。由于主题网站涉及信息的收集、栏目的策划、网页风格的设计、图片的处理、文件的上传等许多方面,单独的一个学生个体难以保证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单独的一个个体也难以掌握那么多的技能,分组协作就为完成这一复杂任务提供了可能。另外,协作完成一个任务后,大家可以一起体验和分享成功的喜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也有利于学生间结下深厚的情谊。
通过创设一定的探究情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也会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强烈的竞争意识。如在进行“数字化音频的简单加工”课堂教学时,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间分别就所编辑的音频进行竞赛。为了使自己组的作品更加出彩,他们都积极通过网络查阅资料,甚至互相刺探“虚实”,整个课堂充满着浓浓的探究氛围,使探究活动变得那么有趣,充满动力和激情。
五、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是探究式教学模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主要体现在评价功能上,一般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自评和他评等,常采用两相结合的方式。如对于学生制作的电子小报进行评价时,既要对最终作品的内容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这在以前的教学中很少采用。再结合自评和他评,就使评价更加客观,这也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
六、深化拓展
在采用探究式教学时,应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拓展和提高,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延伸。如在“利用数据库管理大量信息”的教学中,在学生完成“如何在Access中构建数据表,并实现数据表的删除和添加”之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KTV点歌的模式,实现对“中学生校园歌曲库”进行更新查询、选择查询等操作,充分挖掘学生探究潜能,提高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和创新思维。
(责任编辑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