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以红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现代的教学模式逐渐取代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更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被提到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位置上。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可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研究,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高。现笔者对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立足“三维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课程学习的“总目标”。对生物而言,“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学生理解生物学的概念,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技能,了解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了解生物的完整知识体系。为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新课标综合考虑学生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的需求,掌握生物教学在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中的发展,在传授学生生物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探究内容,引导学生对生物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增强学生的基本技能。教师在选取探究内容时应该注意三点:(1)内容要具有一定的探究性;(2)内容要具有综合性;(3)应让学生具有选择探究内容的自主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探究真正有效。
“过程与方法”是探究式学习的主要体现,强调过程,重在亲历。具体表现如下:(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发问;(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3)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寻找突破口。
[案例1]探究光合作用。首先创设游戏情境——“植物大战僵尸”,游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阳光对植物的作用。学生对此游戏非常感兴趣,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就阳光对植物的作用提出问题,如“为什么画面中白天植物会产生能量,而夜间却不可以?”“为什么同样的植物,有的植物枝叶茂盛,而有的却稀疏?”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条件、产物,让学生分组探究,进而启发和诱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说明和解决问题。每组实验都是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进行自主探究,并得出正确结论,效果非常好。只有经历探究的过程,学生才能在原来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获得学习方法,培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通过学习知识和技能反映学生的主观判断与取舍,是学生潜在的思想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案例2]在学习生态系统和食物链时,在把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向学生阐述生态系统在自然界的作用,研究它是为了人类更好地发展,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还应让学生自主探究全球所面临的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与生态系统的密切关系,进一步激发学生保护生态系统的情感态度,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价值观。
二、进行自变量分析实验,增强学生探究能力
生物实验常会涉及多个变量,对于这类实验,我们可以按照实验的自变量的改变与否进行分组,如果只有一个自变量,那可以分成2组或是3组;如果有2个自变量可以分成3组,1、2组的是其中任意的一个自变量发生改变,第3组是两个自变量同时改变或是不改变。分好组后,可让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自变量的分析实验,同时引入对照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为明显。
[案例3]如检验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为什么要将绿色植物放置一晚?为什么要把绿叶遮住一部分?为什么要把光照了几小时的叶子放到酒精中?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变量分组实验,设有3个变量,第一个是绿色植物没有经过暗室处理一直处在光照中,第二个变量是在暗室中取出绿色植物全在光照中,第三个变量是在暗室中取出把绿色植物的绿叶遮住,让学生分为四组进行探究式实验,选择自己需要的实验器材,并加以解释其优缺点,学生在实验中有什么想法,都可自由发言。这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加强引导,注重合作交流,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多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如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活动中的行为和表现等,进而发现和获得学生的学习思路,然后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教学思路,增强师生感情,促进师生合作、交流,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案例4]人类正常有46条染色体,长度、形状和着丝粒位置的不同将人类46条染色体分为1~7个组,其中X和Y染色体分别为3组、5组。针对这些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制作染色体标本,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男同学和女同学的染色体有什么不同?染色体的结构有什么物质组成?是不是我们身体上的差异都在这些染色体上,你们希望自己是什么样的DNA因子?”教师可在师生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纲,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努力把知识的传授课变成研究课、探究课,让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责任编辑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