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喜军
第一次教初三的时候,笔者在给兴趣班的学生辅导一道题:一物体沿一个高2.5m、长4m的斜面匀速滑下时,受到斜面的摩擦力为50N。若将该物体从斜面底端沿斜面匀速拉至顶端,拉力所做的功为J,物体受到的重力为N。现在看来,这道题是很简单的,而在第一次给学生讲解的时候,笔者告诉学生题目出错了,少了个“拉力为100N”的条件,否则就做不出了。然后继续下面的讲解,过了10分钟左右,有个学生小心翼翼的举起了手,说“老师,不加条件也可以做出的。”笔者愕然!这个题目思考过很长时间了,怎么可能呢?“对,是可以做的!”马上有几个男同学响应。笔者强作镇定,“那你说说看,怎么做呢?”“一开始匀速滑下,说明沿斜面方向应该受平衡力,所以‘下滑力等于摩擦力,即50N……”
笔者被学生点醒了,当时把这个题当成简单题,从没考虑过“下滑力”,完全是定势思维所致!
其实主要原因是笔者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没有给他们发表言论的舞台,自以为是地扼杀了他们的思维,而庆幸的是能有那样的学生敢于在课堂上指正,不仅让笔者对那道题进行反思,更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彻底的反思!
后来,笔者终于知道,缺少的是——留白。
中国的国画往往有大片的空白,这种艺术处理的手法叫“留白”。它可以收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的效果。留白是一种运用广泛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是作者在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旨而精心留出的“空白”,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教学中,我们要在时间上给学生留白,给学生以思考和辩论的时间;我们要在内容上给学生留白,给学生以想象和发展的空间;我们要在逻辑上给学生留白,给学生以创新和思维的火种。
一、时间上的留白,是根本的
(一)在课堂上,留出时间给学生思考,不赶进度,不赶内容,让学生通过自我琢磨、通过讨论把某一个问题想明白,是留白最根本的一步
在当前给学生减负的大背景下,如何减少作业的量,而又不降低质量呢?很多人自然想到作业要经过挑选,要精,对此,笔者并不反对。笔者觉得,更重要的是,教师怎么讲评作业,怎么让少量的作业发挥出更大的潜能。
作业改好后,很多教师喜欢发下让学生订正,然后上课说说答案,稍微讲一两道题,作业就算处理完了。这样固然节约时间,却没有太大的效果。笔者改好的作业,不是学生课余去订正,而是在课堂上订正。订正的时候,旁边要有注释,要有原因,要有过程。订正完毕以后,由小组长组织,让他们分小组讨论,把能通过讨论就明白的问题在小组内自行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在全班交流,再不能解决的,由教师来分析。一节作业课中,笔者讲解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讲完后,学生再自己琢磨,再内化、顺应、平衡。最后学生自己改编错题,你认为,这个题还可以从哪个角度考?大家相互再交流。尽管一节课所讲的题目很少,却可以让学生收获很多。在留白的30分钟时间里,学生有能力、有精力、有机会去弄懂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二)在课外,留一两个既有思考性又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证据的收集、资料的查阅、较长时间的思考等,力求达到一种顿悟的感觉,从而弄明白某个问题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在课外。在一节课的结尾,留下精心设计的 “空白”,也就留下了悬念,吊起了学生的胃口,让学生在课后欲罢不能,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结尾留下的“空白”不仅包括作业,还包括在课后对科学内容的思考与探索等。如果我们能准确、恰当地运用留“空白”艺术,精心、巧妙地设计“空白”,那么不仅会使我们的课堂变成生动的、活泼的,还会使学生在课后仍乐此不疲地自主学习。
例如,在《大气的压强》一节教学结束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课外探究题:市场上有一种圆形塑料吸盘,挤出它与玻璃之间的空气,它就可以吸在玻璃上,请你利用这样的吸盘、弹簧秤和刻度尺,粗略测出大气压的值。
再如,在《浮力》一节的教学中,课堂上学生已经体验了将空瓶按入水中所受浮力的情况,笔者让学生回忆学习游泳时,站在浅水区和深水区的不同感觉;在《消化系统》的教学中,让学生课余去感受食物之旅;在《串联和并联》的教学中,让学生观察家庭电路中电灯、开关的连接方式。
通过设计这样的留白,把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
(三)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前瞻性地做好铺垫,适当提出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经验,当成长到一定的阶段时,有些曾经看似困难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初中生处于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这也就决定了初一与初三的学生在认知上、在学习能力上、在理解能力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别。因为,理解某些知识是需要时间的,这也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进行长远的留白,不可操之过急。
如,在讲七年级《水的密度》时,有些教师就迫不及待地把物质的密度,包括计算全都讲完了,其实对学生来说是很不好的,教师花了很大的力气,学生学得也相当的困难,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科学失去兴趣。其实,初一的时候,只要告诉学生水的密度简单内容即可。到了初二,虽然才事隔半年,但学生的理解能力已大大提升,再加上有前面的基础,进一步理解密度的其他内容就方便多了。教材的编写是螺旋式上升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再比如,在七下《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教学中,有教师马上对各个系统进行教学,还有七下的元素符号的教学,马上有人把八年级的化学式给讲了,这些都是违背教学规律,不注意给学生留白的表现,使得原本体现艺术的科学教学变成呆板生硬的填鸭式的知识灌输。
总之,留白最基本的表现,就是要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慢慢接受,慢慢思考,慢慢回味,就像吃饭一样,吃快了会被噎到的,只有细嚼慢咽,才能品位出其中的滋味。
二、内容上的留白,是必须的
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师把一个问题很清楚地告诉学生,就算是一个好教师。而笔者认为,讲不清楚的固然不是一个好教师,而讲得太清楚的教师也未必是一个好教师,讲了还留有余味的,才是一个好教师。在课堂上,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 “空白”,这会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 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 所以根据教学实际和教材特点大胆取舍和适当调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留白,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教材的设计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就注定了在学习过程中,很多问题是学生已经学习过且已经掌握了的。如果,对于这些知识,教师还是不厌其烦地讲解,不仅让学生听得乏味,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觉教师不够尊重他们——难道连这么简单的问题我们也不知道吗?还要你讲!反之,教师留出时间,留出内容,让学生自己温故而知新,其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比如,在《磁现象》的教学中,学生在小学已经对磁现象有一定的了解,生活中已经对磁现象有一定的经验,因而进入这一章后,学生是有很多话要说的。在新课教学中,如果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先进行一定的自我学习和小组学习,是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的。“什么是磁极?”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有什么特点”等等,都是学生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
再比如,在电路教学中,教师也没有必要逐个介绍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只需设计一些问题,如“怎样可以让小灯泡发光?”“缺少开关的小灯泡能发光,但有什么不好?”等等,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
(二)对学生触手可及的知识留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知识只要教师稍加指点,学生自己加以琢磨就可以弄明白的。对于这样触手可及的知识,教师也要注意留白,让学生通过自学和相互学习把他弄明白即可。
(三)对学生有挑战性的知识留白,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学习要提升,就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台阶,自然也会遇到一些挑战。碰到有挑战性的问题,教师也不必急于立即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该设置一定的台阶,引导学生战胜困难。
在《电路的计算》学习中,尤其要注意台阶的设置和思维的留白。首先应该让学生熟练掌握电路图的等效方法,包括电流表、电压表的处理;接下来应该让学生体验开关和滑动变阻器处于不同状态时电路的变化;然后在不同的电路状态中寻找对应的有效的数据;再完成最后的计算;其实,学习过程就是这么简单。而在每完成上面一个步骤的时候,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下一个环节,而不是简单地教会学生用I=U/R计算。
三、思维上的留白,是艺术的
学生的思维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 教师的“留白”要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 , 必须有一定的思维梯度。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指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一个区域。教师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和发挥的问题的难度要处于这个区域。这样,原有的认知系统与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经过学生思考后,能使问题由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