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知识整合机制与知识吸收能力关系研究

2013-04-29 19:34
现代情报 2013年7期
关键词:竞争优势吸收能力信息技术

〔摘要〕以我国企业为研究对象,对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知识整合机制与知识吸收能力关系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化机制和系统化机制通过现实吸收能力对信息系统应用效果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而协调机制通过潜在吸收能力对信息系统应用效果作用不显著。

〔关键词〕整合机制;吸收能力;信息技术;竞争优势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07.028

〔中图分类号〕F0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7-0130-04

The Relationship Research of Knowledge Combinative Mechanism and

Knowledge Absorptive Capacity in InformationizationNing Dongling

(Zhonghua Vocational College,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Kunming 650221,China)

〔Abstract〕Using a data set from China enterprise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of knowledge combinative mechanism and knowledge absorptive capacity in informationization.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socialization mechanism and systems mechanism had a positive direct impact on IS effectiveness when mediated by realized absorptive capacity;that coordination mechanism had not significant impact on IS effectiveness when mediated by potential absorptive capacity.

〔Key words〕combinative mechanism;absorptive capacity;information technology;competitive advantage

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知识吸收能力获取竞争优势成为近些年理论界关注的问题。从知识的视角来看,信息技术的采纳和使用过程中,其知识吸收过程就是各个实体之间知识的交流和转化过程,企业通过这个过程获得了组织和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有可能成为组织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

我国学者对信息系统应用效果的评价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普遍是个案分析和案例验证,很少采用定量方法对关键成功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没有从知识吸收能力的角度对信息系统应用效果进行研究[1]。本文将知识吸收能力理论融入到信息系统理论中,扩展知识吸收能力理论,开辟研究知识吸收能力的新视角,为企业克服管理水平的困难提供帮助。

1相关研究综述

1.1知识吸收能力研究

国外理论界对于知识吸收能力的研究成果很多,从资源观、组织学习、动态能力等视角对知识吸收能力进行研究。Cohen和Levinthal基于资源观提出知识吸收能力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商业应用,是先验相关知识的函数[2]。Mowery和Oxley认为知识吸收能力是一系列技能,知识的相似性决定了知识吸收能力的大小[3]。Kim从组织学习视角提出知识吸收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观点。学习能力是组织消化外部知识的能力,是一种模仿性学习;问题解决能力是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是一种创新性学习[4]。Zahra和George从动态能力视角以过程的观点提出知识吸收能力是通过对组织一系列惯例和过程,获取、消化、转化和应用知识从而产生的动态的组织能力。前两者能力称为潜在吸收能力,后两者能力称为现实吸收能力[5]。

我国学术界对知识吸收能力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维度能力、产出上,结论也各不相同。其中,影响因素包括研发投入、先验知识、学习强度、组织结构、学习机制、信任、联系程度等。维度能力主要分为三维度、四维度能力,还有些研究认为知识吸收能力仅仅是单维度能力,常采用前因或产出某个因素指标加以代替。大多数关于产出的研究,其关注点聚焦于知识吸收能力对绩效的影响作用、机理。少数研究者扩展了知识吸收能力理论,研究区域创新系统中的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吸收能力和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整体来说,国内研究知识吸收能力理论还处于理论探讨阶段,缺乏从过程的角度研究知识吸收能力维度能力的作用、差异、发展路径、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等问题。

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知识整合机制与知识吸收能力关系研究1.2知识整合机制研究

知识整合机制是一种重要的组织能力,不同的学者对于这种能力有不同的理解。Boer[5]等认为知识整合机制是企业内部为强化企业文化、价值观以及提升工作效率与改善系统运作而采取的一切协调活动,是3种机制的综合,包含了系统化机制、协调机制和社会化机制,分别侧重于知识整合机制的不同方面。Katz等将知识转移双方的协调机制分为以下3种模式,认为愈多的沟通和愈少的目标差距,愈能提高知识与技术转移绩效,整合的方式为:程序交流、人员交流、组织交流[7]。

许多研究表明,知识整合对绩效产生影响,Teece等学者强调除了拥有知识整合的机制与方向外,配置组织所需资源的组织管理与学习能力和进行各种创新的活动都会提升企业在产业环境中的竞争优势。他们强调企业只有以更有效率的方法来获取和整合外部知识,快速地进行产品创新,并且拥有整合和配置内外部资源的管理能力,才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获得成功。Iansiti等指出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产业环境中技术整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技术整合的越好的企业,研发的效率越好,所创造的产品也越好[8]。但是并没有考虑到知识吸收能力对于知识整合和绩效的影响作用。

实质上,知识整合机制就是一系列的协调相关资源、专家和系统活动的综合,目的在于将分散的知识加以连结,使知识以可用的形式提供给需要的人,同时企业强化文化观和价值观以及提升工作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善系统运作,它并不能通过市场交易获取,而是通过企业内部长期化形成的一种制度化的方式,不会随着企业内部成员的变动而随意变动,体现了企业的做事偏好和经验。

2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2.1理论模型

企业吸收新外部知识的能力依赖于企业积累的知识水平,然而,拥有这些知识并不能保证企业成功内化和应用该知识,还必须整合后融入现有知识体系中才能发挥作用,知识整合就是将个体知识系统化。除了企业所积累的知识量还需要形成组织机制,也就是知识整合机制,才能促使企业内化和应用当前和新获取到的外部知识,才能使知识资产的潜在作用转化为现实性。Grant指出企业拥有的知识存量越多,就越能够将知识以共同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促进知识的整合应用,知识的吸收就更有效率[9]。实质上,这种观点所强调的知识吸收能力仅仅局限于获取能力和消化能力,而忽略了知识吸收能力的转化能力和应用能力,强调了潜在吸收能力与知识整合机制之间的关系。

学者们研究知识吸收能力、知识整合机制、组织创新和绩效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例如简兆权等以我国珠三角地区124家高科技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知识吸收能力、知识整合机制、组织创新和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知识吸收能力对知识整合具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而对组织创新没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知识整合对组织创新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组织创新对组织绩效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10],从而证实了知识整合机制的核心作用。

Vanden Bosch和Volberda认为不同的组织结构和整合能力对知识吸收能力的的影响是不同的,其中,在稳定的环境下,企业注重对知识的效率,集中于系统性地对知识的利用,职能型组织与企业知识的吸收特征相吻合,从规模经济上可获得知识吸收的效率,但是知识整合的范围和弹性比较有限,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是消极的;在多变的环境下,企业注重对知识吸收的范围和灵活性要求较高,注重企业成员间的协调,矩阵型组织协调能力强与企业知识的吸收特征相吻合,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是积极的。

此外,Teece等以动态能力的观点研究知识整合,认为知识整合是组织的基本职能和组织能力的本质,从而把知识整合提升到企业的战略层面。整合机制具有路径依赖,显现出共同特征。这些共同性涉及到组织机制,例如跨功能团队和参与决策,其中,每一种机制都以特定方式影响知识吸收能力的维度。

协调机制利用纪律(disciplinary)和科层边界这种方式提高了知识交流,通过跨职能沟通、参与决策和工作轮换这些组织机制得以体现。这3种组织机制集成不同知识源的知识和促进不同职能部门、成员间的横向交流。

社会化机制具有社会联系和社会策略两个共性,前者强调的是联系紧密程度,是社会化机制的结构维度,后者强调的是共同社会经验,是社会化机制的认知维度。社会联系不仅有利于双方发展信任、合作的关系,而且增加了富余的信息知识,减少了关于目标和应用的冲突。

系统化机制的普遍特性是标准化和常规化。系统机制降低了获取和消化新外部知识的能力。但是,标准化提高另外企业成员辨识转化新外部知识的机会,通过对最优实践编码,能够更有效地、更容易地和更快地应用知识,同样,常规化为群体行动提供有效结构以及缩短决策时间,能够有效地把新外部知识转化到任务集里,从而有效地达到目标。所以,系统机制提高了转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在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中,知识整合机制作为特定的组织机制影响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协调机制主要与潜在吸收能力有关,而社会化机制主要与现实吸收能力有关。基于以上的分析,构建不同知识整合机制对知识吸收能力和信息系统应用效果的研究框架,如图1,同时,提出本文研究的3个假设。

图1研究框架

假设1:协调机制对潜在吸收能力有正向影响。

假设2:社会化机制对现实吸收能力有正向影响。

假设3:系统化机制对潜在吸收能力有负向影响,对现实吸收能力有正向影响。

2.2变量测量

根据Jantunen、Galy等所设计的量表,潜在吸收能力通过先验知识、学习强度、组织结构、管理支持和知识相似5个组成要素来衡量,量表为22个问题项;现实吸收能力通过知识共享、信息集成、员工授权、战略规划、培训能力5个组成要素来衡量,量表为14个问题项。

根据Kogut和Zander、Boer的观点,修正台湾学者林文宝的知识整合机制量表[11],知识整合机制所采用的量表包括协调机制、社会化机制和系统化机制3个方面,共16个问题项。

信息系统应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企业很少向外界公布财务数据,以及不同企业信息系统应用的目标不同、承担的角色不同,显然给定量评价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结合本研究的目的,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信息系统应用效果量表共计6个问题项。

2.3基本信息

本研究样本发送历时约4个月,共发出问卷200份,回收121份,回收率为60.5%,其中有效问卷116份。样本企业行业范围较广,代表性较强,包括制造业、软件、电子、通讯业、金融、保险、证券业、烟草、建筑业、房地产、化工等行业。

通过对有效问卷进行性质、行业、年限、规模等基本信息统计,结果表明国有企业比例占到52.6%,比例比较高。样本企业中25.9%的企业属于制造业,其次是软件、电子、通讯企业占到19.8%。样本企业中本行业中游的企业比例最多,达到50.9%,行业领先者次之,为44.8%。样本企业中公司成立年限20年以上的企业占到45.7%,其次成立年限5~10年的企业占到25.9%。样本企业中企业员工人数为100~500人以及1 000人以上的企业比例均为32.8%,人数在100人以下的企业比例28.4%。

样本企业所使用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最多,占到35.3%,其次,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比例达到22.4%。样本企业中所使用的信息系统运行时间在4年以上占到41.4%,其次运行时间是3年的比例达到31.9%。

2.4信度和效度分析

2.4.1信度和效度检验

为了进一步检验问卷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对样本数据进行信度检验,检验问卷的结果是否可靠的,是否多次反复测量,其结果仍然保持一致。

4个量表的Cronbachs α值都高达0.7以上,属于高信度。通过对4个量表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KMO检验值分别为0.907、0.906、0.708和0.879,而且Bartlett球度检验的相伴概率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05。

2.4.2路径分析

表1是拟合参数表,IFI=0.838、CFI=0.828、TLI=0.816都超过了建议值0.8,RMSEA=0.097,其值小于0.1,说明模型拟合观测数据,而且拟合程度较好,不需对模型修正。图2(即Model1)未对现实吸收能力进行维度划分,考虑到协调机制主要对潜在吸收能力产生影响,社会化机制主要对现实吸收能力产生影响,系统化机制对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都产生影响,构建不同知识整合机制对知识吸收能力和信息系统应用效果的关系模型和路径分析结果。

图2中,潜在吸收能力对现实吸收能力的影响系数为

图2关系模型

0.91,通过现实吸收能力对信息系统应用效果的影响系数为0.67,均在1%的显著水平上呈现正向显著关系。协调机制对潜在吸收能力的影响系数为0.14,P值为0.221,在10%的显著水平上呈现出不显著,假设1未通过验证。

社会化机制对现实吸收能力的影响系数为0.24,P值为0.048,在5%的显著水平上呈现正向显著关系,假设2通过验证。

系统化机制对潜在吸收能力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17,P值为0.164,在10%的显著水平上呈现出不显著;系统化机制对现实吸收能力的影响系数为0.13,并且在1%的显著水平上呈现出正向显著关系,而对潜在吸收能力的影响系数为0.17,P值为0.164,在10%的显著水平上呈现出不显著,假设3部分支持。由上分析可知,本研究的第三个假设只是得到部分支持。表1关系模型拟合指数

模型IFITLICFIRMSEAModel10.8380.8160.8280.0973结语

本文以我国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知识整合机制、知识吸收能力的关系,得到如下结论。

(1)社会化机制和系统化机制通过现实吸收能力对信息系统应用效果有正向的影响作用。以我国企业数据实证表明知识整合机制并没有促使知识吸收能力沿着不同的路径发展,仅有社会化机制和系统化机制促进现实吸收能力的发展,这与Jansen的结论不一致。

(2)协调机制对潜在吸收能力的作用不显著。可能原因在于,企业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员工的工作轮换都有利于协调机制的建立,但是,这种机制的建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逐步的深化实现,才能提升更多知识的获取和消化。当前,我国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能还没有形成健全的协调机制,不能很好地通过团队协作、跨职能沟通、工作轮换来克服与信息系统有关和与业务流程有关的知识壁垒。

另外,组织文化、价值观和信念对社会化机制的推动起了重大的作用,这种机制的形成需要长期的过程,需要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共识,从而促进企业内部信息技术知识的共享速度。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更是一个管理项目和战略,当前,我国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还未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例如,技术主管负责信息系统的选型和实施,缺少业务部门的相关人员的参与;不同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在目标和价值观上存在差异,难以形成沟通的共同编码和企业主导的价值观等等,这种管理和文化模式使企业在信息技术的使用过程中,难以利用已经获得的知识,不能很好地实现创新,难以适应信息技术带来的变革。

总之,知识整合机制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种制度化的方式,应该积极加以培育。

参考文献

[1]周剑,等.影响信息系统应用效果的关键管理能力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7,10(5):100-105.

[2]Cohen W,Levinthal D.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128-152.

[3]Mowery D C,Oxley J E,Silverman B S.Strategic alliances and interfirm knowledge transfer[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9):77-91.

[4]Kim L.The dynamics of Samsungs technological learning in semiconductor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7,39(3):86-100.

[5]Zahra S A,George G.Absorptive capability:a review,reconceptulization and extens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2):185-203.

[6]Boer M D,Van den Bosch F A J,Volberda H W.Management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integration in the emerging multimedia complex[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99,36(6):379-398.

[7]Katz R,Rebentisch E S,Allen T J.A study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n multinational cooperative joint venture[J].IEEE Transaction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1996,43(1):97-105.

[8]Iansiti M,Clark.K B.Integration and Dynamics Capability:Evidence from Product Development in Automobiles and Mainframe Computers[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994,3(4):557-605.

[9]Grant R M.Prospering in dynamically-competitive environments:organization capability as knowledge integration[J].Organizational Science,1996,(7):375-387.

[10]简兆权,吴隆增,黄静.吸收能力、知识整合对组织创新和组织应用效果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08,29(1):80-96.

[11]林文宝,吴万益.以组织学习观点探讨知识整合及运作特性对核心能力影响之研究[J].台大管理论丛,2005,15(2):165-197.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基于Web2.0环境的企业内部知识协同过程研究

收稿日期:2013-05-14

作者简介:雷宏振(1966-),男,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知识管理。

猜你喜欢
竞争优势吸收能力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金融环境对OFDI反向技术吸收能力的再探索
浅谈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我国针对焦化企业经营管理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
基于战略视角的小米科技动态能力分析
经济新常态下中小房产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
技术转移二元视角:吸收能力与释放能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