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中学英语课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2013-04-29 17:20:45马岳年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辩论文本课文

马岳年

在2013年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期间,苏州三中罗洁老师在淮安的清江中学借班上了一节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课,内容为《牛津高中英语》第七模块第三单元The world online中的Reading: The effects of the Internet on our lives。课文围绕因特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一主题展开了辩论,语篇由双方各自陈述观点的一组文字稿组成,其中Zhu Fei作为正方辩手阐明了因特网的积极意义,而Li Lei作为反方阐述了网络使用给人们带来的消极影响。双方各自陈述了两个论点,列举了相关论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相反的结论。在教材的设计上,为了提高学生阅读此类文本的能力,课文后还提供了Reading strategy: reading an argument。

对于中学英语教学来说,课文阅读教学(Text reading comprehension)历来是学生接触英语语篇,培养英语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当前,如何在中学课堂教学条件下,提高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虽然没有定论,但还是有一些共识的。

一、阅读理解层次

就阅读理解的层次而论,文秋芳教授提出了三个层次:1.字面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这是浅表性的理解,不用推敲,看完文本就明白。2.深层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需要读者字里行间去推敲琢磨(read between lines)才能获得作者潜藏在文本中的信息。3.批评性理解(Critical comprehension),这是三个层次中要求最高的,需要读者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以自己的学识和经历去欣赏和评判作品及其思想。在罗洁老师的这堂课上,阅读理解层次可以说是达到了最高的第三层次。

二、阅读理解策略

这里的阅读策略主要谈的是,为达到不同的阅读理解目的而采用的不同阅读技巧:1.快速阅读(expeditious reading,即我们常说的fast reading),目的是要在课文中获得有关信息(relevant information in a text),采用的技巧一般为寻读或扫读(scanning / skimming)。You scan for specific information in the text, and you skim for general idea of the text. 其特点是有选择的快速阅读(quick and selective)。2.详读或称研读(careful reading),目的是要获得课文的完整意义和思想(complete meaning of the whole text),采用的技巧包括:局部理解(local comprehension from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s)和整体理解(global comprehension beyond sentences, and ideas between ideas),其阅读特点是详尽地、重复地、整体地阅读(detailed, repetition, whole text)。在罗洁老师的这堂课上,学生的快速阅读技能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三、课堂教学程序

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教学程序(也称课堂教学环节或教学步骤),如词汇教学课、语法教学课、阅读教学课、语言点教学课(或称阅读教学第二课时)、习题讲评课等不同的教学课型。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程序当然是不一样的,阅读教学课的程序一般依据阅读的三个不同阶段进行:

(一)阅读前(Pre-reading / Lead-in)

这一环节的主要功能是:1.提供课文背景知识(background knowledge);2.激活学生图式经验(prediction, guessing);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interest, involvement)。一般教师都会运用有关教学资源导入课文(music, video,picture, story, puzzle, question, etc)。罗老师用8幅PPT的文字和图片导入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介绍了有关Debate的知识,很好地达到了课文导入的目的。

(二)阅读中(While-reading / Check students understanding)

这一环节的功能是以问题激活思维,促进学生理解文本,体悟作者意图。这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问题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师能传授给学生的阅读理解策略和技巧是有限的,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主要是通过回答问题、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出来的。教师通过设置高质量的问题来引导和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从而达到对课文高质量的理解。在Check students understanding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组织学生与同伴讨论和分享,鼓励学生与文本作者心灵对话,并不失时机创设情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必要时还需要协助学生解决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设置的问题主要形式有:1.根据课文回答问题(questions and answers);2.根据课文判断正误(true or false statements);3.段落大意分析(structure analysis);4.单项选择(multiple choice questions);5.左右栏目匹配(matching);6.事件排序(sequence reordering);7.句子填空(sentence blank filling);8.完成句子(sentence completion);9.课文大意填空(summary blank filling);10.任务型阅读填空(task-based blank filling);11.完成表格(list / table of time, place and event);12.寻找同义句(find in the text a sentence similar in meaning to the one given);13.英汉互译(translation);14.人物分析(character analysis);15.课文复述(text retelling)等。以上15种问题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目的、不同需要由教师灵活选用,而不是在一节课上全部使用。其中,课文复述不仅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是训练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当然,还有其他问题形式可用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罗洁老师在这堂课上,直接和间接地运用了“1.根据课文回答问题(questions and answers)”,“3.段落大意分析(structure analysis)”和“10.任务型阅读填空(task-based blank filling)”等问题形式检查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开展了积极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懂得了因特网对我们生活的积极影响:1.easy access to information we need; 2. help build social bonds regardless of peoples backgrounds等。对我们的负面影响:1. false information; 2. change in the way people spend their time 等,并引导学生了解了如何开展辩论的有关知识和技巧。

(三)阅读后(Post-reading / Production)

这一环节的功能是在“输入”的基础上开始“输出”,这一环节也是关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从“阅读前”到“阅读中”,师生主要通过听和读来获得“输入”,而“阅读后”主要功能是通过说和写来实施“输出”,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的精神。事实上,这样的“输出”(production)对“输入”知识的内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帮助,“输出”的过程就是巩固和提高“输入知识”的过程。“阅读后”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有:1.主题讨论(Topic discussion);2.角色表演(Role-play);3.辩论(Debate);4.采访(Interview);5.新闻发布会(News conference)等。课上通过“说”完成口头“输出”,课后作业通过“写”完成笔头“输出”(把在课上口头表达的内容落实到笔头)。不管采用什么形式,“输出”都应该以课文主题为基础,在时间、地点、事件方面尽量与学生实际相关联,以保证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积极和高度的参与,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生成”,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罗洁老师在这一环节中运用了“3.辩论(Debate)”,通过辩论使学生懂得了如何为辩论作准备,并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真实体验了辩论技巧的实际使用。

总体来讲,罗洁老师教态自然、自信大方、声音响亮,是一个天生的老师。本堂课教学目标明确,通过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罗老师对Debate的有关知识和技能也有很好的研究,因此对学生的相关指导非常到位。异地异校借班上课,不熟悉学生,“教室”又很大,在这些非常态的条件下,能上出如此效果的课,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

值得提出讨论的是,本堂课的教学定位较偏重辩论知识的传授及其技能的训练,对课文的理解也主要是通过这一过程得以实现。但是,对于文本基础性的阅读,无论从认知建构或是信息加工角度来说,学生需要一个由浅入深,从“字面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到“深层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的过程。这节课的设计很注重“输出”,但是,对于基础性的研读“2.详读或称研读(careful reading)”笔墨则显得不足,这样可能对于英语学习上相对后进的学生就有很大的挑战性。当然,如果学生英语基础比较好,对课文准备得又很充分,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无可非议的。

(作者系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英语教研员)

猜你喜欢
辩论文本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英语文摘(2020年4期)2020-07-28 07:57:34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英语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28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英语文摘(2019年4期)2019-06-24 03:46:06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英语文摘(2019年3期)2019-04-25 06:05:32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