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
“渐变论”认为事物的变化是一个长期、平稳而缓慢的过程,“突变论”则强调变化过程的间断或突然转换。这两种观点最早分别应用于生物学领域和数学领域,但是随着其理论发展的日趋成熟,“渐变论”与“突变论”在历史学习中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体现。下面,笔者结合近代西方代议制的发展、近现代革命与改革来谈一谈“渐变论”与“突变论”在洞察历史时的作用。
一、从渐变角度认识近代西方代议制的发展
近代英国走过了一条和平变革之路:1688年的光荣革命确定了英国开始走和平、渐进的发展道路;1832年的第一次议会改革最终确定了英国的发展道路,它让英国在和平变革的道路上稳健地走下去。在和平变革的同时,英国通过君主立宪制、内阁制等来实现对权力的限制,英国资产阶级不同集团的权益得以平衡,有效避免了暴力冲突。因此,可以说在建立现代政治制度的过程中,英国走了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它的变革是缓慢的,却很坚实。
【例1】有学者认为,1688年光荣革命开辟了一条英国式的发展道路,其基本含义是 ( )
A.为现代英国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B.以法律制约王权,实行以法治国
C.以和平方式进行变革,推动社会进步
D.克服王权的专制,建立议会的主权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1688年,光荣革命以和平方式进行,是一场不流血的宫廷政变,是新旧贵族相互妥协的结果,推动了英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它使英国上下达成共识,即抛弃革命,用和平渐进的方式实行制度创新,促进国家的近代化,这成为英国模式的最鲜明特点,也为近年史学界所强调。本题最符合题意的答案是C项。D项的干扰性较大,“议会主权”是英国宪法首要的和基本的原则,它是在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实现政治解放的过程中逐步确立起来的。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在同封建王权的斗争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后来,议会又相继通过了《王位继承法》、《选举改革法》。这样,从1832年到1867年,英国议会制度进入成熟的黄金时代。从上述对议会主权原则的阐述中可以看出,英国议会主权的精髓在于议会立法权至上。
参考答案:C
二、从渐变与突变视角认识革命与改革
1.用“渐变论”与“突变论”来分析工业革命。
【例2】19世纪末以来,工业革命问题在史学界引起经久不息的讨论。学者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在什么意义上可以称“工业革命”为一场“革命”。
材料 “工业革命说”可以看作一种历史突变论的主张,强调历史的非连续性或断裂。汤因比在1880—1881年间的一系列讲座使“工业革命”一词流行起来。他要用“革命”来表达英国经济和社会的质的变化:旧有的秩序由于蒸汽机和动力织机的强大打击而突然地瓦解成碎片,各种经济技术的革新“毁灭了旧世纪,创造了一个新世界”,其他主张革命说的人如哈孟德夫妇也认为,这些变革像政治革命把法国与其过去相分隔一样,使英国与其过去相分隔,“是人类从一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的起点”。查尔斯·比尔德在1901年出版的《工业革命》一书中讲得更形象生动:“18世纪前半期的的英国实际上是中世纪的英国,安静、原始、未受商业贸易吼叫所纷扰。突然地,几乎是晴天霹雳,到来了工业革命的暴风雨和紧张的气氛。”《国富国穷》的作者大卫·兰德斯也认为,表示为工业革命的技术变革,意味着比轮子发明以来的任何事物都更激烈的突变。奇波拉主编的多卷本《欧洲经济史》观点更激烈:没有革命像工业革命一样具有显著的革命性。
对“工业革命说”的质疑在20世纪20年代已经出现。质疑者持“渐变论”或“渐进论”观点,强调历史的连续性,认为英国的所谓“工业革命”并非短时间完成的。克拉潘在他的名著《现代英国经济史》中提出:“1830年以前英国没有一种工业已经度过了全面的技术革命。”我们发现工业革命进行了两个世纪,之前还准备了两个世纪”,“一场持续了150年,而且又至少为之孕育了150年的革命,看来真的需要一个新标记了”。写了《工业革命》一书的艾什顿也认为,把一系列变化说成革命是有争议的。革命意味着一种突然的变化,但这并不是经济过程的特征。他沿用这个概念不过是“因为它已经长期被使用并根深蒂固地植根于大众语言之中,提出一个新词取代它未免太书生气”。美国现代化理论的代表人物华·惠·罗斯托在他的著作里也用“起飞”代替了“工业革命”概念。
——摘自《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试评述材料中关于工业革命的观点。
解析:第一段材料提到了“工业革命说”的观点,这种观点强调历史的非连续性或断裂。材料中的“革命”、“质的变化”、“与过去相分隔”以及“进入另一个世界的起点”等语句反映出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非连续性;材料中的“几乎是晴天霹雳,到来了工业革命的暴风雨和紧张的气氛”体现出英国工业革命是一场质的突变。“工业革命说”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用阶段特征式的归纳法来梳理整合,证明工业革命是一场突发的革命。
第二段材料反映了围绕工业革命出现的另一种声音:工业革命是渐进的,并非短时间可完成的。材料中的“英国没有一种工业已经度过了全面的技术革命”、“之前还准备了两个世纪”、“持续了150年,而且又至少为之孕育了150年”证明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是连续的、渐变的,强调英国工业革命是量化的,体现了“渐变论”的观点。质疑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用阶段特征式的归纳法来梳理整合,证明工业革命是一场长期的、渐变的改革。
参考答案:观点一:工业革命体现了“突变论”、“革命论”。①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②工业革命使人类生产实现了由工场到工厂的转变;③工业革命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④工业革命后,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⑤工业革命后,近代工业城市兴起并发展;⑥工业革命促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政策,自由资本主义取代了重商主义;⑦工业革命使人类由传统的农业文明进入近代工业文明时代。可见,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开展具有鲜明的突变性和革命性。
观点二:工业革命体现了“渐变论”、“改良论”。①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比较宽松的政治保障和民主氛围;②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和广阔的国内外市场;③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冲击封建神学,为工业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④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工场手工业时代的技术积累,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科技支持。可见,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开展,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是一场渐变的改良。
2.用“渐变论”与“突变论”来看中国维新变革中的渐进与激进。
【例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 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学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解析:本题涉及的知识点主要包括维新变法的背景、康有为及谭嗣同的变法思想等。谭嗣同猛烈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和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并对封建纲常伦理进行了犀利的批判,其思想激进而深刻。相比较之下,康有为认为“凡君主专制、立宪、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他更倾向于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参考答案:(1)主要思想:民智未开,宣扬保君权,自上而下变法,强调开国会时机不成熟。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影响,产生变法救国的思想。
(2)同: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异:康有为主张渐进改革;谭嗣同提出废君权、倡民权的激进主张。
总之,“渐变论”强调历史的连续性,突出历史现象与之前或之后知识的内在联系,侧重于历史的渐进性以及量的积累,是改良型或改革型的发展;“突变论”强调历史的非连续性或断裂,侧重于历史的创新性,是质的飞跃,是革命性的变革。用“渐变论”与“突变论”来解读分析、理解把握教材中的诸多历史现象,能够使同学们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更深刻、更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