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泓
人物档案:安丽萍
安丽萍,北京市京源学校任历史教师,历史教研组组长,中学高级教师。先后被评为石景山区优秀教育工作者,中青年骨干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石景山区先进专业技术人才,2009年、2012年入选石景山区“名师培养工作室”,2013年入选“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发展工程”。石景山区第14届和第15届人大代表,被聘为“石景山教育工作委员会、石景山教育委员会党风廉政监督员、特约检查员”。
安丽萍的儿子这样介绍妈妈:
“挺散漫的,不喜欢受太多约束,平时也爱发发牢骚,有了教学大赛或者公开课什么的,她总是烦躁几天,说自己总无法进入状态,可我和爸爸都知道,她是一个认真的人,只要她答应把活儿接下来,谁都不用担心,她一定会完成得很出色——如果是比赛,她一定能拿个一等奖回来,如果是公开课之类的,肯定会大获成功。”
“我妈爱逛街、爱购物,每次回来就将买回来的一堆新衣服一件件穿出来,让我跟爸爸欣赏、品评,然后她就会兴奋好一阵子。妈妈也经常给我买,我绝对信得过老妈的眼光,有品位又时尚,她买的衣服我都喜欢。姥姥、老爷、爷爷、奶奶的衣服也都是妈妈买,他们每次穿了新衣服都爱在他们小区炫耀。妈妈还会理发,几位老人的头发都是妈妈负责理。”
生活中的安丽萍原来是这样的。
工作中,她又是怎样的呢?
“‘名师不仅仅是一张闪亮的名片,
更应该是一种具有引领性的‘行走方式。”
说起性格,安丽萍说:“‘认真是我一贯信奉的原则,因此,在教师这个行当中,我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从当上教师开始,我几乎每学期都会从区里、市里抱回一摞证书。”
这样的日子过了9年。1999年,小有名气的安丽萍来到京源学校。突然置身于一个新观念、高标准、严要求、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她发现自己因不太适应而显得些滞后和落伍。强烈的责任心和好强的个性,促使她尽快地调整自己,保证以良好的心态适应这里的一切。
挑战总是与机遇并存。1999年10月,北京市督学和教研部联合对京源学校进行督导检查,安丽萍将代表京源学校,更代表石景山区在这一天做一节市级公开课。她深感责任重大。老公工作特别忙,又经常出差,没时间管孩子,为了能全身心地准备这节课,她让4岁半的儿子在姥姥家住了整整一个月。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月的辛苦没有白费,她那节课在视导时被评为A级课。又过了一个多月,这节课在全市历史录象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并从全市二十几个一等奖的录像课里脱颖而出,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历史教学大赛,且最终让她手捧“全国历史录像课大赛一等奖”的鲜红证书站在颁奖台上。
成为名教师不是安丽萍的目标,她的目标是做好自己的工作,为学生负责。于是,从2002年起,安丽萍成为王能智老师创办的“骨干教师培训班”中的一员,重新做回了学生。
也是从那时起,京源学校开始了教师“新教学基本技能”,即“新基本功”的训练。在王能智老师和副校长曹彦彦的指导下,安丽萍带领本组教师又进行了几个开发区域教育资源的课题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理解了什么是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从此,安丽萍走上了一条更宽阔的专业发展之路。
“老师既要能站稳讲台,也要能走出去,
这样才有能力带出具有实践力和创新力的学生。”
2002年秋季开学,京源学校启动研究性学习实验。安丽萍亲自指导其中一个课题——“京西古道模式口大街改建方案研究”。
石景山西北部有一条明清时期的古街,在街北,传统村落的风貌保存较好,并有法海寺、承恩寺、田义墓等一批国家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就是许多石景山人都知道的有“京西古道”之称的模式口大街。在现代经济建设中,这条古街正面临着“何去何从”的抉择——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区文物局和规划局就这一地区的改建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方案:前者主张保留古道,并把它变成步行街;后者认为应该拆除古道,取直拓宽为一条30米宽的交通次干道。随着石景山区城市化建设的迅速发展,这一问题已被提上了日程,历史文物保护与现代社会发展下不相适应的矛盾显得格外突出。由于很多学生的家就在这条街上,课题所展现的是一个学生熟悉的、真实的现实情境,学生不仅倍感亲切,也比别人更关注家乡的发展命运。因此许多学生选报了这个课题。
在开展研究活动过程中,安丽萍和她的学生们走访了区文物局、规划局等部门,了解了双方对模式口地区今后的发展建议以及存在的意见分歧;请来有关专家讲座,了解到这个地区的历史风貌;通过实地考察,采访当地百姓,亲身感受了这里蕴藏的深厚的历史文脉和文化传承,同时也目睹了这里交通拥挤,环境恶劣,经济落后的现实状况;聘请了相关的专业人员为师生讲解绘图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指导学生写调查分析和结题报告,做设计方案等。
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讨,在有关专家的帮助下,学生们绘制出这一地区的详细规划图、文物分布图、车流量交通调查分析表,以及自己设计绘制的规划方案。规划局局长当即告诉大家:经过几个月的共同研究、论证以及与市规划部门的协商,决定采纳学生的部分建议:将古道拓宽为交通次干道,但保留其现有的“龙形走向”。
安丽萍说,这项活动的最大价值并不在于改变了模式口古道的规划方案,而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关注自己身边的事物,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在解决现实问题时,教给了学生一种正确的思考方向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
此后,安丽萍又指导了《石景山的农民哪去了》、《首钢走了,石景山是喜还是忧》、《基于永定河文化的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能力研究》等研究性学习课题。自2007年以来,史地两个学科携手带领学生走出石景山,利用暑假成功举办了黄山科学考察、“寻梦敦煌,寻根陕西”等一系列实践活动。2012年,她又主持区级课题“基于北京永定河流域的历史文化街区的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研究”。
“如果一个老师,能够学会用‘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两条腿走路,将会使他的成长之路更宽广、更坚实。”就是因为用两条腿走路,安丽萍的教育教学之路才如此宽广。
“该放手时就放手,
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发展时间和空间。”
在一节初中历史课上,一个学生不记笔记,却在本子上画小人,其他老师碰到这种情况,通常是把学生画的东西没收上来。安丽萍经过一段时间的琢磨,突然来了灵感,何不“投其所好”,尝试着让这个同学用画图代替笔记?她及时表扬了这个学生,然后对他说:“就是文字表述太少,关键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应该在图上有所提示,一方面便于你今后复习,另一方面这也是一本原创的历史连环画册,整理好了,说不定可以当作普及读物,推荐给更多的人呢!”为了趁热打铁 ,安老师还专门拿出一节历史课,让这个学生利用自己的图画笔记为大家讲历史。那节课,班上特别静,大家都听得非常认真。从那以后,这个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和自豪开始了他的创作历程,而且还带动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这个行列。
安丽萍不仅允许学生用画画的方式记笔记,还允许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其他表达方式做单元小结、自己出测试题等,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她还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了类似的尝试,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的学习我做主”,这是安丽萍在课堂教学中所倡导的,鼓励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他们创作性思维和动手能力。
安丽萍说,要让历史活着走进学生心灵,把书本上“死”的历史图片和资料,变成“活”的实物呈现在学生眼前。
为了让历史活起来,身为教研组长的安丽萍带领本组老师指导学生仿制历史文物。几年下来,一批具有专业水准的作品诞生了,这些作品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背景,也体现了学生的灵思妙想,有些还作为老师平时的教学教具,更重要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参悟并掌握了许多学习历史的方法和途径。
“生活中处处都有教育资源,
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和运用资源。”
“如果石景山区要评选优秀‘教育家属,我老公一定高居榜首。”安丽萍没有开玩笑,在京源学校老师心目中,安丽萍的老公和儿子都是最优秀的“教育家属”。
2012年3月30日晚,CBA总决赛,北京队对阵“七冠王”广东队。安丽萍晚上9点多才下了晚自习回到家,惦记着还有一大摞作业要判,进了门就往书房里奔。正在看电视直播的儿子叫住她,非要拉她看一起看。她不是球迷,对篮球一点兴趣也没有,可是为了不伤害儿子的热情,她便坐下来,边看比赛边听兴致勃勃的儿子给她“扫盲”。
第二天的历史课一开始,安丽萍似乎漫不经心地问:“昨晚回去看球了吗?”全班先愣了一会,但马上就像开了闸的洪水,与这场球有关的话题盛满了整个教室。待大家稍平静些,安丽萍问了一个问题:“昨晚在颁奖时,冠军奖杯是个鼎,球场解说员说‘老马高举冠军鼎,成就了他的一个梦想,但他未必知道这个鼎的含义。在座的那位同学知道这个鼎的含义吗?”学生到这时才如梦方醒。
于是,安丽萍带着学生一起回顾并补充了有关鼎文化的历史知识。一个个历史事件连起一条条历史线索,从古代到现代,学生的注意力被“鼎”牢牢地吸引住了。安丽萍接着又追问第二个问题:在最后一场比赛,北京球迷表现出良好的素质,外援马布里还表示愿意成为中国人。对此,你能否用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做一解读?与当前的事情联系,再次引起学生们的一番热烈讨论。
由一场看似与历史课无关的球赛牵引出一串问题,并适时迁移到历史知识的拓展与人文素养的培养上,将学生的兴趣与历史课堂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快乐、体验与感悟中受到教育,整个过程看似无心却是有意,这样的教育不着“痕迹”,但教育效果自然天成。安丽萍开心地说,这节课的成功,儿子功不可没。
安丽萍的学生说,安老师的儿子不仅是安老师的助手,还经常成为“教具”。
一个周末,安丽萍一家人到植物园游玩回来,当时在上小学的儿子画了一张画,题目叫《快乐的野餐》。看了画的内容,安丽萍感到很意外,因为,画面上的一家人吃的喝的玩的用的,全都是世界一流的名牌,家里那辆小赛欧也摇身一变成了大奔驰……不久,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这节课的最后,这张画就出现在了学生面前,画的上方打出的标题是“儿子快乐我困惑”。利用这张画,她引导学生结合现实,寻找启示,彰显“以史为鉴”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对课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诠释得到升华,而这一切都显得自然顺畅。
安丽萍的老公王亦兵,更是人所共知的“编外教师”。安丽萍第一次带学生尝试研究性学习就取得成功,王亦兵功不可没。历时三个月的研究性学习,在区规划局工作的王亦兵全程参与并进行指导。他为学生讲座,教学生绘图和测量方法,利用周末实地进行指导,联系相关部门为师生“开绿灯”,甚至帮助师生进入不对外开放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法海寺考查、到尚未对外开放的承恩寺等重要文物进行参观,还请专人给师生讲解……正是在他的帮助下,这次研究性学习达到较高的水准,师生都取得了很大收获。
不仅如此,安丽萍还常常大方地把老公“借给”别的老师。京源学校地理学科、生物学科、数学学科的许多老师,都曾得到过王亦兵的帮助;甚至石景山区其他学校的老师有需要,王亦兵都会尽力帮助,他说:“只要是老师们有需求,我一定会竭尽所能。”
在王亦兵的帮助下,京源学校和本区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建立了友好联系,为学校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丰富而稳定的资源保障。
行文至此,不由联想到《五灯会元》载有青原禅师的一段著名的语录:“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他说的是观山水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未参禅时的凡俗之见,也就是纯感官的认识,乃最为普遍的认识层次;第二阶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则否定了感官主义,超越了凡俗之心,为参禅后的认识,这是中间的感知层次;第三阶段,“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是通过对前阶段的否定之后,心灵所进入的物我归一,无物无我的深刻领悟,属于最高境界。这是因为在参禅人眼中,山水依然是山水,只是那颗观山水的心已被禅意包容。
在安丽萍眼中,学生的连环画、存在了千年的京西古道、自己的老公和孩子,都蕴含着教育的元素,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还是“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呢?
无论属于哪种境界,把任何因素,包括家庭成员都当成教育资源,也是安丽萍专业成长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