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课堂教学的粗浅思考

2013-04-29 00:44:03姜浯玥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飞机想象美术

姜浯玥

《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应“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为此,我在力求创新课堂教学过程中深深体会到:在教学理念上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采取“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导向上,应该注重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教学形式上,应该实施开放式教学,扩大学生视野,活跃学习形式;在教学机制上,应该着力推进教学互动、学学互补,不断推动少儿美术教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一、树立以学为主的理念,培养独立思考和灵活运用能力

在少儿美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教授明确指出:教,关键在于“授之以渔”;教学,关键在于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是“鱼”,而应是捕鱼的方法。湖南儿童活动中心的谢丽芳老师提出“不教而教”的隐性教育,这里讲的“不教”就是不要过早地用技能技法规范学生,“教”就是要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应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教学不再只是传授现成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熟悉和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并学会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导”,即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我特别注重鼓励学生对知识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性感受和独特见解,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学”而施教。比如,我在上《让我的飞机上蓝天》一课时,除了教会学生制作出课本中的范例外,还展示了很多飞机的制作步骤图,引导学生分析、观察、研究折叠方法上的变化与技巧的不同,使学生学会识图,能按照步骤图折叠飞机。我认为这种基本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是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必须具备的。换句话说,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将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启迪创新思维,培养想象创作和发现探究能力

少年儿童是富有想象和勇于创造的一代,要正确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是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努力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自由发展的媒体和空间。我曾经看过这样一幅漫画《训》:美术课堂上,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片叶子,全班学生照着老师的画依葫芦画瓢,其中有一个学生“不守规矩”,画了一只虫子把叶子吃掉了一大半,结果遭到教师严厉的训斥。其实这个“不守规矩”的学生正是向传统美术教学模式挑战的佼佼者。事实上,对同一个事物,学生们都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和理解。比如对圆的想象,同样都是圆,可学生看到的却是不同的圆形物体:诸如小闹钟、球、救生艇、蛋糕、娃娃的脸、地球仪、圆形的树叶、七星瓢虫、狮子王、皮筋、盖子、灯泡等等。对艺术大师的作品,学生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和理解,轻松自由而无所顾忌地展现自己的想象能力。如我在引导学生欣赏著名艺术大师亨利·摩尔的雕塑作品《两件套卧像》时,就听到他们说出了很多各自不同的,甚至是非常离奇的感受:有的说这件作品让我想起了太空船,在一个巨大的弧形船舱里安置着两个巨大的动力鼓风机,驾驶盘在中间,这艘船正在太空中自由地飞翔;有的说摩尔的这件作品就像一座机器人的头,有两只电子巨眼和一个嗅觉灵敏的机械鼻子,可以用来救助遇险的人;还有的说它像一栋新型的多功能飞机大楼,它有轮子可以随时与飞机连接,方便旅客上下飞机,还可以为飞机加油、导航,等等。在同学们这些放飞的想象中,处处充满了个性与幻想。作为教师应耐心且饶有兴趣地倾听学生富有想象的发言,尊重他们的不同见解,并允许学生别出心裁、独具匠心,给学生提供个性表现、创造、发展的广阔空间,从而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的个性自由、能动地发展。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大胆创造。自由表现中,学生会认识到自己的独创性和自我价值,逐步形成个性化的奇特想象情趣和发现探究能力。

三、大力实施开放式教学,培养感知审美和造型表现能力

小时候我们可能都做过这样一道题:“树上有十只鸟,被枪打掉一只,还有几只?”这似乎只有两种答案:一种是“一只也没有,都吓跑了。”另一种是:“打死一只,还有九只,因为十减一是九。”那么在当下信息化时代,还有没有第三种答案呢?下面让我们听一听重庆市首次奥林匹克赛中的精彩解释:“打死一只,还有一只,那是小鸟的妈妈,别人可以飞掉,但它不能飞。”“打死一只还有无数只,那是死鸟的伙伴,它们来看望死去的朋友。”“打死一只,还有九只,因为那九只都是聋子,没有听见。”诸如此类的回答还有很多,虽然这样的回答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这样丰富的想象、开阔的境界、驰骋的思维怎能不令人拍案叫绝呢!受此启发,我大胆尝试开放式的教学形式,注重在三性上做文章,努力优化课堂教学。一是材料的丰富性。把学生从单调的材料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材料的表现效果,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瓶罐造型与装饰》一课中,我指导学生利用废弃的易拉罐、矿泉水瓶制作人的造型。在创作头发时,我启发学生可以使用任何一种你认为可行的材料制作头发,于是,学生们便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用敏锐的眼光寻找各种有趣的材料,简单一点的用毛线、绳子,而多数人则别出心裁,诸如用扣子、大头针、铁丝,用木片、刨花、蛋壳、瓜子、花生壳,还有的用桂圆核、橘瓣、树叶等等。而发型的设计更是构思精巧,新奇独特,令人遐想、发人深思、耐人寻味。二是形式的多样性。在引导启发儿童更新观念、广猎材料的同时,还应注意将名画欣赏、故事、游戏自然而然地寓于美术教学活动中,以直观形象、生动活泼、自由美好、新颖独特等形式吸引学生的目光,感化学生的心灵,从而激励和调动学生对各种表现形式的兴趣和好奇心。如上《漂亮的建筑》一课,我首先向学生讲述了美国著名画家波洛克“行动绘画”的故事,波洛克在进行艺术创造时,喜欢把大大的画布铺在地面上,自己提着戳了洞的颜料桶在上面来回走动和跳舞,结果居然形成一种看似很凌乱,却很有意思、引人遐想的美妙奇特效果。接着我便用启发式的语气询问学生:“你们打算用什么方式来表现你认为漂亮的建筑呢?”分组讨论后,学生争先发言:用橡皮泥捏、用卡纸剪贴、用纸盒造型;用刮蜡法、用拓印法;用彩笔画,用报纸、挂历纸撕贴等等。就这样,学生的心灵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在广阔的空间遨游,自如地运用各自感兴趣的形式表现同一主题,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审美能力。三是设计的新颖性和制作方法的灵活性。许多著名的心理学家都认为儿童具有巨大的潜在能力,其中创造力是属于最有价值的能力。我在上课时除了教会学生按课本中的方法做外,还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动脑筋,自己创造性地设计出一种新颖别致的制作方法来。如上《让我的飞机上蓝天》一课时,我抓住学生对于自己设计飞机的制作方法具有浓厚兴趣这一心理,引导和启发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独具匠心、别具一格、大胆设计、精巧制作。这样,一大批设计新颖、造型独特的飞机模型便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如有的将两架飞机粘在一起取名为“并肩战斗1号”;有的将飞机的两翼剪成翅膀的形状,取名为“神鸟号”等,有效锻炼了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

总之,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学生应始终处于主动、主体地位,而教师的任务则主要是引导、启发。当然教师“导”的地位不是被动的,而应是积极能动的。教师只有以生动直观的故事性、趣味性、娱乐性吸引学生的目光,陶冶学生的心灵,增强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灵感,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美术素质,才能实现教学互动,从而全面开拓素质教育在美学领域的新天地。

猜你喜欢
飞机想象美术
飞机失踪
环球时报(2022-05-30)2022-05-30 15:16:57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创意美术
“拼座飞机”迎风飞扬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28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中国化妆品(2018年6期)2018-07-09 03:12:42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读者(2017年15期)2017-07-14 19:59:34
乘坐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