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订单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与优化策略

2013-04-29 00:44朱双华陈慧芝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3年7期
关键词:企校订单高职

朱双华 陈慧芝

一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认同度

为深入调研“订单式”培养模式的社会认同度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主动了解社会各界对高职人才“订单”培养模式的意见和建议,课题组通过电话访谈、调查问卷和见面访谈等方式,从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及员工、高职院校领导及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等四个方面,就目前高职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的运作和实施效果,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访谈,最后通过对有效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得出了社会对订单模式的认可程度。

1调查对象

本次社会认同度调查涉到学生、学生家长、教师、企事业用人单位员工或负责人,共计240人。

2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题目由供选择的客观题和少量主观问答题组成,其中以客观题为主。问卷发放总数与回收的有效问卷数量如图1所示。

(2)访谈调查

访谈调查分为电话访谈和见面访谈两种,其中见面访谈为主要方式,各种调查方式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3)相关专家咨询

为保证结论的合理性和可靠性,课题组还通过召开专家咨询会的方式,就统计分析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上的相关数据和结论,向省内有关高职教育与教学的专家征求修改意见,最终形成了较为科学的建设性建议。参加咨询会的专家主要来源于株洲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督导、教务处和汽车电子系等二级教学管理部门。

3社会认可度分析

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清晰看出,实行“2.5+0.5”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已普遍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家长、学生、用人单位、教师的认同度分别为80%、73.5%、82%、70.9%。究其原因是本模式能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升综合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

4高职人才“订单”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企业投入与产出不对称。“订单”企业既要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岗位技能,又强调具有一定的就业稳定性。而目前的高职人才“订单”班普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稳定现状,少量高职生诚信意识不强,容易受实用主义思想的支配来选择就业,特别在职业追求上往往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就职初期太多地看重职业中的个人所得。稍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就退出订单班,造成企业人力资本投入后收效低微。

学院投入与产出不对称。当前一些高职人才“订单”班普遍存在不稳定现象,这将对学校就业工作的诚信度造成不良影响。退出订单班的结果不仅浪费了企业的岗位资源,同时还造成合作企业投资成本的“浪费”,使合作企业质疑学校的素质教育水平,甚至可能对学校缺乏合作信心。

学生理想与现实不切合。由于高职生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其初次就业及今后成才的高期望值,这使得学生个人价值的追求与社会现实相脱离。在个人理想未能实现、就业薪资水平不如意及社会上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作就业选择与规划时,一旦企业实习状况与个人理想产生较大偏差时,学员们更多的就会选择离职。

二高职订单式培养模式有关问题的原因

1利益各方追求点不一致或目光有些短浅

高职“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企校双重属性,尽管一些大型企业非常重视人力资源的储备,对企校合作表现出很高的兴趣,但企业和学校的合作目的却不可能完全一致,一般情况下的订单模式,院校都将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学生以理想与个人利益有机结合为考虑点,而合作企业则要全面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成本的最低化,想以低的成本获取最优质的人力资源。因此,各方追求的目标利益偏差势必造成责权利的不统一。

2订单培养课程体系未动态对接企业岗位要求或不完善

目前大多数合作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关注和研究得很不够,普遍认为培养人完全是学校的职责而非企业的重要工作。加之,很多高职院校在办学思路上普遍存在着“职教普教化”的倾向,从而造成高职订单培养方案并未动态对接企业岗位资质或不全面,没有对接岗位技能的各种要求。

3管理理念落后或对订单疏于管理

高职“订单人才培养项目”不论是学员日常管理方面还是在课程教学实习管理方面,都与非订单班的培养方式有较大差别。由于目前各方的管理思路、培养模式和教学手段、方法与瞬息万变的动态市场有较大差距,与高职院校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很难同步,从而造成了高职“订单培养”模式流于形式,效果不佳的局面。

4订单培养过程管理与控制环节存在“真空”

高职人才的订单培养过程大体包括两个阶段,一个是在校的培养与提升阶段,由专业系部与项目教师负责;二是在合作企业的顶岗实习与就业阶段,主要由企业负责。订单学员在校时,企业有可能介入较少,而学生到合作企业实习和就业阶段,学院与系部则鞭长莫及。这势必造成两个过程的分离,从而使过程管理控制存在“真空”地带,培养成本高,质量无法保证。

5订单培养学员的就业心态不稳定

由于订单学员缺乏社会经验,在社会经验的不断积累过程中,现实与各自理想的差距往往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且这些心理问题很可能得不到企业和学校的足够重视,也缺乏相应的应对机制,此状况势必造成学员心理问题的不断积聚,最终产生学生心态的不稳定现象。

6订单培养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大多数订单班的培养还未建立与之匹配的利润激励机制。想要统筹兼顾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主体的各自利益,务必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机制来更好地掌控整个培养过程。

三校企双方共同创新订单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品质

1培养方案共确定

依据企业产品技术、生产特点及对岗位人才的综合要求,企校双方联合制定高职人才“订单班”培養目标,将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化、具体化,通过科学引入企业现行的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员工培训资源包等技术手段,增设和合作企业文化理念、工艺与质量管理要求、设备维护与保养等与一线直接相关的课程或模块,形成科学实用的订单培养计划。

2教学团队共打造

为了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职教资源优势,必须共同打造教学团队。如通过企业送管理和技术专家到学院承担核心课程教学任务、学院派项目教师到企业接受最新技术培训和挂职锻炼,推动整个项目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

3现场情境共建设

通过企校合力创造企业的现场工作情境,将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理念全面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从综合职业素质、专业岗位技能、个性发展和岗位需求等方面来设计各项活动,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现场实训,亲身感受企业文化氛围与技术水平,让学生在情境中潜移默化地融入企业生产现场。

4培养过程共管理

通过学校选派学生管理经验丰富的教师任专职辅导员,主要负责对订单班的常规管理和班级团队建设工作;由合作企业派专职人员来校对订单学生进行强化管理,并将企业的文化等潜移默化地渗透给每个订单学员,即对订单班实施校企“双班主任制”,来打造班级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5实训基地共投入

合作企业应提供最新设备与技术,并由学院提供合适的场地和配套的基础设施,合作双方共同投入集教学、培训、职业资格证、研发、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培训基地。利用该基地,不仅让订单学员早日接触企业的产品与最新设备、体会企业文化、熟悉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接受订单班课程的日常教学安排,还为企校共同进行产品研发、师资互培、开展企业一线员工培训、实施职业资格证认证搭建有效平台。

6评价体系共构建

合作构建评价体系是确保订单班培养品质的内在要求。项目评价体系至少应包括订单学员在学习效果方面综合评价以及企校双方合作成效的综合评价两大评价指标内容。学生学习效果可能包含多个方面内容,其评价体系应参考企业对员工的考评体系等内容。

7激励措施共制定

提高各利益方参与的积极性和订单品质的关键所在,是建立健全企业、学校、学生以及订单项目团队的薪酬和激励体系。所以,企校双方务必引进和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真正将学生的培养品质与项目团队的经济利益与荣誉挂钩。

参考文献

[1]邓志辉,卢庆林.高职院校订单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4).

[2]胡昌荣.“校企合作”与“订单培养”研究综述[J].决策管理,2009(1).

[3]花永剑.深化高职订单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J].职业与教育,2010(4).

猜你喜欢
企校订单高职
春节期间“订单蔬菜”走俏
新产品订单纷至沓来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最确切”的幸福观感——我们的致富订单
应对结构转型升级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基于企校合作培养人才的调查与思考
企校合作面点人才培养的实践探讨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怎样做到日订单10万?
企校合作面点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