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丽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见,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达到“言意共生”。因此,教学中,应扎实地将读写有机结合,做到意文兼顾,言意共生,高效学好语文。笔者结合教学实际以人教版六年级部分课文为例谈谈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听、说、读、写,追求“言意共生”的语文课堂。
一、引趣激兴,诗情描述,知言探意
富于儿童特色的情境创设,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兴致勃勃。语文课堂应在教师的精心引领下,在富有情趣的氛围中,有意识地将文本的言语推至学生注意力的中心,通过对典型言语的描述,赋予语言文字生动的灵性,让学生从“语表层”进入“内蕴层”,从而进入文本的意境。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一文,文章语言清新,富有生活情趣,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课一开始,可通过画面、音乐、营造出和谐优美的氛围,再通过诗意语言的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同学们,看,这里空气清新,柳枝摇曳,流水潺潺,野花满山。走在林间的小径上,你会闻到花果的芳香;漫步在清凉的山泉边,你会听到清泉的欢声;来到飞流的瀑布前,你会听到雄浑的歌唱;听——”(播放一段描写山谷情境的纯净音乐)学生静心欣赏悦耳的流水声、鸟鸣声,进入情境,由此导入课题。这样以极富感染和诗意的导语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之中,以激起学生对山林美景的向往,达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地,学生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投入,激起学习欲望,与文本产生碰撞,在教师深情的描述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在倾听中打开一扇享受语言的天窗。
二、玩味语言,入境想象,感言会意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学习语言,领悟文本之“意”、事物之“象”是如何表达的。因此我们要为学生营造最佳的语言环境来表情达意,借助文本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词语,一句句精妙的句子,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引导学生以各自的感官去“触摸”“品味”语言文字,为从“意”到“言”的表达转换架设起一座座桥梁。
《山中访友》第五自然段写道:“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多么有诗意的文字!想象多么丰富、新奇,作者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运用排比、拟人化的手法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教学时,可充分地发掘文本之趣来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之意。老师边入情范读,边与朋友(学生)打招呼(握手),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用心品味文章中的精彩句段,领悟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品味修辞上的别具一格,让学生在有效的朗读中感悟文本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韵律、诗一般的情怀。再捕捉时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见闻,展开丰富的想象,模拟课文的情境,也试着用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韵律,与山中的“朋友”打打招呼。“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这样入情入境,学生的情感和表达,在合适的情境中被点燃激活,敞开心扉尽情倾吐,感悟、积累、表达获得“三赢”,语言能力和精神境界得到同步提升。
三、涵咏揣摩,吟诵品味,赏言明意
潜心涵咏是一种在熟读基础上潜心专注的研读策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新课标规定的一项重要教学目标,又是获得“言意共生”的根本手段。“读”是品言探意,但促进了理解,同时培养了语感,积累了语言。面对语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语语悟其神”。通过熟读,潜入其中,光顾左右,对语言文字鉴赏玩味,掂量比较,才能知其所长、所短,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
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跨越百年的美丽》“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一锅一锅”“溶解、沉淀、分析”“终日”“烟熏火燎”,体会实验条件的艰苦、实验过程的复杂等,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居里夫人所面临的其他困难来进一步感受居里夫人执著追求科学的精神后,可设计引读:
师引:从晨光曦微到夜幕降临——生接读:他们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酸碱的点点烧痕。
师引:不管是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大雪纷飞的冬天——生接读:他们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酸碱的点点烧痕。
师引:当刺鼻的酸碱啃蚀了她柔美的双手,当呛人的烟气吹皱了她秀美的额头,她仍在坚持,第一年——生接读:他们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酸碱的点点烧痕。
师引:两年过去了,三年过去了——生接读:他们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酸碱的点点烧痕。
师引:因为——生齐读:玛丽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她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著的追求。
这样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文本反复涵咏体味,在朗朗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深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文本蕴含的伟大人格、深邃思想和美好情操,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品悟语言内在的真意。
四、灵动感悟,抒写真情,心言升意
“情动”必然“辞发”。学生在据言知意的过程中,意开始酝酿,觉得有许多东西要表达,加上语言表达方法的介入,对怎么表达有了较为明确的感觉,容易进入一种言语倾吐的积极而活跃的状态之中,说出的话语、写出的文章就能从心底里自动而自然地涌出,可谓“心言升意”。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挖掘文本中的情感积蓄点,将学生置于独特情景中,当其激情迸发时,及时把这种情感积淀下来,真情抒写心中的所感所悟,形成情感喷发的文字场。如六年级上册《唯一的听众》一文,在“我”从妹妹那儿得知一直真诚无私地帮助鼓励“我”的“耳聋”老人其实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时,“我”内心的感受如何,文中只用了一个省略号独立成段,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这环节可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月光奏鸣曲》的美妙声中展开想象,写一写听了妹妹说的真相后“我”会怎样想呢?当“我”再次遇到老妇人时,会对她说什么呢?让学生把内化于心中的“意”转化为“言”,以有形的文字把心中形成的“意”真切地表达出来,达到意文兼得,言意共生。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