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梅鸿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学校的重视。特别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在我们体育课教学中,身体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越来越受到学校教育的关注,实施身体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教育本质的体现,而且正在逐渐成为体育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课中体育教师应该如何来体现二者的结合呢!如何对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如何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丰富学生的心理健康内容呢!作为体育教师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怎么才能将二者有机结合,起到综合教育的作用呢?带着这样的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作了以下一些分析:
一、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
从体育课程来看,体育课就不能只将发展身体素质和提高运动技能作为唯一目标,而要将“心理健康”作为身心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看待。因为心理健康对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影响更大:不健康的心理可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平衡受到破坏,影响内分泌腺的失调,引起骨骼肌肉和内脏肌肉的紧绷现象和各种身心疾病,甚至使一个人的身体机能全面衰竭。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教育计划所规定的必修课,是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是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使学生掌握体育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技能;也是不断发展和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身心健康和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的过程。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内容相融合
日常的体育课普遍是以各项体育基本素质发展、技能技巧学习、个性发展培养为教学内容。体育教师在这些内容当中常常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变化的分析,而造成了很多学生产生个性孤僻、厌倦体育运动的心理问题。这样学生在课中得到真正的锻炼和学习就很困难。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前必须要对学生心理进行科学的分析再将它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健康教育方式在日常教学中、各项体育训练中、各种体育比赛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利用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积极影响。而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情绪高昂,兴趣浓则效果好;情绪低落,则效果差。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推动着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小学生掌握的技术动作源于体育课学习的、平时生活中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运动技能。当他们把自己课堂和生活中所学、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自己的技术中来,更能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产生一种自我满足感。有了自我的满足感,在他们心中自然就产生兴趣。从他们在体育课中的面部表情,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心理是否处在一个很兴奋的状态,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由此我想到把体育课教学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联系起来,就可以提高综合素质教育的质量。
三、心理健康训练与体育训练内容相融合
体育训练是学生身体技能和心理技能相结合的一项内容,其过程要求学生同时具备这两项技能才能更好的完成体育训练。所谓“身体技能”体育课中的各项运动通过学生自己的动作展现出来的能力;而“心理技能”是依托在“身体技能”当中的一个必要因素,也就是训练要具备的独特的个性、强烈的追求欲、坚强的意志力、稳定的心理素质。
由此看来,身体技能的形成与心理技能的培养是息息相关的,离开了心理技能的训练,学生就不能完美的实现身体技能的展现,也就不能很好的掌握运动技术。所以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训练的同时还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训练。使学生以健康的心理素质去面对艰难的体育训练。在日常教学和训练过程中,我首先对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和心理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然后,根据学生各个年龄段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制定了不同阶段的教学训练计划和安排。同时,在同一个阶段对不同的学生做了具体内容安排和心理训练。例如:在一个班以下四种情况的学生,身体素质好而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心理素质好身体素质差的学生、二者都好、二者都差的学生。针对第一种情况“身体素质好而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常常表现为练习型的选手。一般训练时成绩很好,但一旦比赛或和其他同学对比时成绩就出不来;这时,对学生就应该加强个人技术大场合展示次数;第二种情况“心理素质好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常常表现为个性较强,由于自身素质较差多次练习都不成功就容易产生挫败心理而丧失信心放弃练习。这时,教师就要对这种学生多多鼓励并针对该学生的具体情况找出失败原因寻找解决方法,让学生在错误中走出来;第三种情况“二者都好”学生常常出现骄傲自满的心理,这时教师就要控制学生的情绪保持稳定的心态;第四种情况“二者都差”学生常常表现为个性孤僻、对运动能力完全失去信心不愿意参加练习。这时老师就更要注意这种学生,因为他们心理存在了强烈的自卑感,要多关注多提醒。总而言之,教师在训练中要做到多观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掌握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变化,让他们朝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通过长期的训练孩子们交往中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勇于负责,增强了合作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奋发向上的态度面对学习,面对生活。
【作者单位:泉州市丰泽区第一中心小学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