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的多元主题

2013-04-29 12:06贺翠翠
关键词:庾信

贺翠翠

摘 要:庾信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亡国之使”的经历改变了他的命运,给他的作品增添了几许忧愁。他的《拟咏怀二十七首》内容丰富、情感多样,具有思念故国的惆怅、贰臣身份的惭愧、物是人非的感慨、身不由己的无奈、壮志未酬的失意、故国将灭的忧虑等多元主题。庾信对隋唐诗文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多元主题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174-04

一、引言

庾信(公元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庾信的一生,以42岁出使西魏并从此流寓北方为标志,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他的前期生活《北史·庾信传》有记载:“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身长八尺,腰带十围,容止颓然,有过人者。父肩吾,为梁太子中庶子,掌管记。东海徐摛为右卫率。摛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累迁通直散骑常侍,聘于东魏,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还为东宫学士,领建康令。”由此可见,庾信的少年时代生活是非常舒逸的,既可以饱读诗书,还能够享受荣华富贵。而这源于他生活在一个政局安稳的年代和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兼有权势之家。

他的前期生活在南朝度过,他所生活的梁当时是梁武帝萧衍在位早期。萧衍是当时最具全才的皇帝,他于公元502年代齐建梁。在位早期,他大兴入学教育,制作礼乐,并且自身始终好学不止。他也很会收买人心,对于萧齐王室成员,能够量才录用,所以梁的百姓生活还算平稳。

庾信家世显赫,而且他的祖先及父辈都有着特别高的文化素养。庾信的祖先在周代曾经是掌庾官,因而姓庾。其八世祖庾滔随晋室南渡,官至散骑常侍,于是他的家便由南阳徙居江陵。庾信的祖父庾易“志性恬静,不交外物”(《南齐书·高艺传》),以“文义自乐”(《南史·庾易传》)。庾信的父亲庾肩吾博学多识,很有才华。他与萧纲不仅是单单的君臣关系,他们还有着共同的文学爱好——永明新体。庾肩吾曾写给萧纲6篇谢启。庾肩吾的内人还收到过东宫萧纲送的春衣,可见庾肩吾在萧纲眼中的地位之特殊。庾信的大伯父庾黔娄,东宫建立后,为太子萧统掌文翰。他文学修养和政治素质都很高,曾任蜀郡太守。庾信的二伯父庾于陵也是一位很有名的文学家。

若不是公元548年的“侯景之乱”,庾信很可能不会成为今天大家熟知的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而只是一个在梁朝小有名气的宫廷文学家。554年,梁元帝萧绎派遣庾信出使西魏。就在这一年的九月,西魏大军进攻江陵。萧绎命高善宝将江陵藏书十四万卷烧毁。这年十一月,城破,萧绎归降梁。一月后,萧绎被杀。就这样,庾信成了亡国之使,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南朝,一直到老。在北朝,庾信先仕西魏,再仕北周。虽然,西魏统治者不断给他加官进爵,周明帝、周武帝因为他的才气重用他。但他并没有因此忘掉故国——梁,风吹草动都能引起他对故国的思念。《拟咏怀二十七首》(以下简称为《拟咏怀》)是他晚年写的一组抒情诗。该组抒情诗虽然是庾信摹拟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而写,但它却是庾信最真实、最复杂心态的深情表达。《拟咏怀》内容丰富、情感多样,除了包含庾信的思念故国之外,还具有壮志未酬的失意、贰臣身份的惭愧、物是人非的感慨、身不由己的无奈、羁旅身份的体认、故国将灭的忧虑等多元主题。这些主题值得我们细细咀嚼。

二、《拟咏怀二十七首》多元主题的解析

《拟咏怀》不是庾信在一时一地所写,所以内容极为丰富。这些丰富的内容中包含着庾信的复杂情感,诗歌因此也具有了多元主题。这些主题不仅各有特色,而且他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思念故国的惆怅

虽然庾信曾代表梁出使过其他国家,但“有去无回”的西魏之使无疑是绝无仅有的一次经历。他是带着梁主让他试探西魏的使命来到西魏的,而现在,梁却被西魏所灭。身在西魏的庾信怎么能忍住对故国的思念?《拟咏怀二十七首》中抒发作者对故国思念的诗句非常多,我们一一解析。

如,《拟咏怀》之三:

俎豆非所习,帷幄复无谋。不言班定远,应为万里侯。燕客思辽水,秦人望陇头。倡家遭强娉,质子值仍留。自怜才智尽,空伤年鬓秋。

在这首诗中,诗人引用了荆轲入秦一去不复返的典故和陇山之东人民登上山头远望的悲思来写出自己再也不能回到故国的悲苦,以此写出自己对故国的思念。而最后两句则通过自己年岁已高,不能为国报仇而更加思念故国。

再如,“雪泣悲去鲁,凄然忆相韩。”(《拟咏怀》之四)《韩诗外传》曰:“孔子去鲁,迟迟乎其行也。”《史记·张良传》曰:“韩破,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太父、父五世相韩故。”这里,诗人用“去鲁”比喻自己离开了自己的家园。五世相韩,比喻自己和父亲都仕梁。两个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自己对梁的思念。“畴昔国士遇,生平知己恩。直言珠可吐,宁知炭可吞。”(《拟咏怀》之六)这四句是说梁朝以国士遇对自己,对自己有知己之恩,而自己却无以为报。在这里,对故国的思念是惆怅的。“昔尝游令尹,今时事客卿。不特贫谢富,安知死羡生。”(《拟咏怀》之九)通过今与昔的对比以及自己不幕荣华富贵写出自己对旧主的思念。“故人形影灭,音书两俱绝。遥看塞北云,悬想关山雪。”(《拟咏怀》之十)客在他乡的庾信此时分外想家。《拟咏怀》之二十二中“南国美人去,东家枣树完”写到自己如嫁出去的女儿从此不回家一样,“抱松伤别鹤。向镜绝孤鸾”写出自己离开家乡的孤离。在前面这些感情的基础上,最后两句“不言登陇首,惟得望长安”自然而然地表达出自己的思乡之情。“徒劳铜雀妓,遥望西陵松。”(《拟咏怀》之二十三)遥看梁元帝的坟墓勾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出门车轴折,吾王不复回。”(《拟咏怀》之二十七)一句“吾王不复还”,写出了庾信对元帝千丝万缕的思念与失去元帝的伤感。

(二)贰臣身份的惭愧

庾信在南朝的生活过得很安逸,这得益于当朝统治者对他的厚爱。现在,他做了西魏的侍臣。西魏统治者宇文泰对他也不错。想想被宇文泰杀害的萧绎,再想想他自己现在受到宇文泰厚爱的自己,他心里怎么能不产生愧疚?这份愧疚在他的《拟咏怀二十七首》中显得很沉重。

例如,《拟咏怀》之十:

悲歌度燕水,弭节出阳关。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复还。故人形影灭,音书两俱绝。遥看塞北云,悬想关山雪。游子河梁上,应将苏武别。

一方面由于被迫仕于北朝,一方面又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像李陵这样仕于异族的人,像荆轲这样誓死不还的人,都势必会触动庾信的充满愧疚的内心。

“惊飞每失林。风云能变色。”(《拟咏怀》之一)《庾子山集注》解到:“风云比喻佐命之臣,江陵三年,即遭其变。松竹比有节之士。西魏一使,良可深悲。自喻去梁仕周,致哀失节也。”我们可以看出,在庾信的心里对于梁朝旧主是愧疚的。“避谗应采葛,忘情遂食薇。”(《拟咏怀》之二十一)这是说自己在江陵时,出使西魏,是采葛,而仕于周,则是食薇。这写出自己“没有伯夷、叔齐的义气,只是一个贰臣”的惭愧。

(三)物是人非的感慨

从仕梁到仕西魏,对庾信而言,这一切变得好快,他把自己对于这些变化写在了《拟咏怀二十七首》里,用诗人的方式诉说出了自己的感慨。

如《拟咏怀》之二十一:

倏忽市朝变,苍茫人事非。避谗应采葛,忘情遂食薇。怀愁正摇落,中心怆有违。独怜生意尽,空惊槐树衰。

诗歌开头,诗人用了一个词“倏忽”,江陵“倏忽”间陷落了,梁元帝“倏忽”间被害了,只剩下自己和这个苍茫的世界。庾信,只是一个诗人,他不能改变什么,他能做的只是仰天长叹。

“昔日东陵侯,惟有瓜园在。”(《拟咏怀》之二十四)这两句诗人把现在留在长安的自己比成了东陵故侯,叹出了世事的多变。

(四)身不由己的无奈

作为“亡国之使”,留在西魏是逼不得已的。做西魏、北齐的侍臣也只是无奈的迎合。

在《拟咏怀二十七首的》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诗句。例如,《拟咏怀》之九:

北临玄菟郡,南戍朱鸢城。共此无期别,俱知万里情。昔尝游令尹,今时事客卿。不特贫谢富,安知死羡生。怀秋独悲此,平生何谓平。

庾信入北之后收到了西魏宇文泰和北周明帝、武帝的器重,生活足够“富”。但他在这说自己不慕富贵,不乐生。这表明他是身不由己的。

“倡家遭强聘,质子值仍留。”(《拟咏怀》之三)前一句说倡家(即妓)之所以为倡家是被迫的,后一句说质子也是被强留的。借以说明自己的仕魏、仕周是身不由己的,是被逼的。对于一个诗人,若非十分无奈,他怎会把自己比喻得如此不堪?“寓卫非所寓,安齐独未安。”(《拟咏怀》之四)更是直接表达出自己的不乐意。《拟咏怀》之十四写到:“麟穷季氏罝,虎振周王圈。平生几种意,一旦冲风卷。”这里,庾信把自己比喻成罝中的麟,圈中的虎,平生没有一点自由。

(五)壮志未酬的失意

庾信是有报效国家的宏图之志的。但是入北之后无奈身陷异国,壮志未酬。如《拟咏怀》之一:

步兵未饮酒,中散未弹琴。索索无真气,昏昏有俗心。涸鲋常思水,惊飞每失林。风云能变色,松竹且悲吟。由来不自得,何必往长岑。

诗前面一连串的铺垫,诗中最后两句“由来不自得,何必往长岑”道出了诗人的失意之情。由何必引起的反问句表现出了作者失意之中的无奈,耐人寻味。

同样,在《拟咏怀》第二首中,他写到:“赭衣居傅岩,垂纶在渭川。乘舟能上月,飞幰欲扪天。谁知志不就,空有直如弦。洛阳苏季子,连衡遂不连。既无六国印,翻思二顷田。”这是说诗人自己本来有“上月、扪天”的帮助梁王的兴梁大志,奈何现在出使西魏,没有像“六国印”这样可以统领军队的东西,只能想着那小小的两顷土地,失志的感情表达得很到位。“不言班定远,应为万里侯”、“自怜才智尽,空伤年鬓秋”(《拟咏怀》之三),这四句写出了诗人晚年感慨自己不得志的失落得心境。“壮情已消歇,雄图不复申”(《拟咏怀》之五),也是在说自己壮志不在、雄图已罢的失意境地。“无因同武骑,归守灞陵园”(《拟咏怀》之六),这里诗人说司马相如可守灞陵而自己却不能为死去的元帝做点什么。这是自责,更是失意。如果他有上天揽月的本领,那么又怎么会为了这等小事而自责呢?“怀秋独悲此,平生何谓平”(《拟咏怀》之九),同样的感慨,同样的失落,想想自己少年时的志向,就顿感凄凉。“麟穷季氏罝,虎振周王圈。平生几种意,一旦冲风卷”(《拟咏怀》之十四),读来更感凄凉。诗人以罝中之麟、圈中之虎自比,以此来悼念自己那被风冲散的意志,落寞之意可见一斑。在“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拟咏怀》之十八)中,我们读到的依然是一个因为不能报效祖国而忧愁的诗人。一个“中夜”、一个“忽然”就为我们生动地塑造出了一个失意的爱国者形象。“鼎湖去无返,苍梧悲不从”(《拟咏怀》之二十三),则写出了自己不能与元帝出生入死的无奈。

(六)故国将灭的忧虑

作为一名有文无武且处在异乡的诗人,庾信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西魏大军攻陷江陵。故国将灭,庾信在《拟咏怀二十七首》中表现出了对梁元帝萧绎的失望和对梁国将灭的深深忧虑。

例如,《拟咏怀》之十二:

周王逢郑忿,楚后值秦冤。梯冲已鹤列,冀马忽云屯。武安檐瓦振,昆阳猛兽奔。流星夕照镜,烽火夜烧原。古狱饶冤气,空亭多枉魂。天道或可问,微兮不忍言

前两句写出了西魏攻城之军的盛大,后两句则写出了他们攻城的速度之快。“古狱饶冤气,空亭多枉魂”,是描写战争给梁朝百姓带来灭顶之灾,无数冤魂在将要灭亡的江陵上空飘散,多么恐怖,多么可怜。诗最后一句“天道或可问,微兮不忍言”则概叹是天要亡梁,而自己不敢多问。

“横流遘屯慝,上墋结重氛。哭市闻妖兽,颓山起怪云”(《拟咏怀》之十三),以征兆之说道出江山将陷;接下来“智士今安用,思臣且未闻”写出国家无人可用的凄惨景象;最后一句“惜无万金产,东求沧海君”通过写自己的能力有限写出对国家的担忧。再如,《拟咏怀》之十一前两句“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写出江陵败后的惨状,而最后两句“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则写出了江陵之败的根源是元帝的无谋无智。诗人在抱怨要不是元帝只顾眼前享乐,下场不会如此凄惨,有几分“恨铁不成钢”的味道,可以看出诗人对元帝的失望。还有,《拟咏怀》之十五:“折骸犹换子,登爨已悬巢”、“轻云飘马足,明月动弓弰”、“楚师正围巩,秦兵未下崤”都写出西魏之军的强大。但战事如此紧急,却“始知千载内,无复有申包”,没有一个人像申包胥一样保护国家。这里既有诗人对国家的担忧,也有诗人对国家的失望。《拟咏怀》最后一首中,“罗梁犹下礌”与“杨排久飞灰”形成魏强梁弱的鲜明对比。诗人这样写,有对故国将灭的忧虑,也有对梁军之弱的失望。但诗人对元帝的感情不会变,最后一句“出门车轴折,吾王不复回”中诗人称元帝为“吾王”,足见他此刻的心痛之感。

上述六大主题是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的主要内容。这六大主题在二十七首拟咏怀诗中相互穿梭,贯穿始终,造就了《拟咏怀》的多元主题。但是,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六大主题都离不开一个词——乡关之思。理由如下:

思念故国的惆怅和故国将灭的忧虑与乡关之思的关系很明确,不细论。“贰臣身份的惭愧”这一主题源于庾信的乡关之思:因为如果身在北朝的庾信没有思念家乡,他就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贰臣”,也不会因此而惭愧。庾信有“物是人非的感慨”,他感慨的是江陵的陷落、元帝的被杀。如果没有思念家乡、思念故人,就不会有这样的感慨。“身不由己的无奈”也源于乡关之思,因为如果他享受北朝的生活,就不会觉得自己是被迫的。正是因为难以忘掉故国,才会觉得自己留在北朝是像倡家一样被迫的。“壮志未酬的失意”则更好理解,如果没有乡关之思,他怎么会因为自己不能报效祖国、为国报仇而失意呢?

除了上述六大主题以外,《拟咏怀二十七首》还有“怀抱独惛惛,平生何所论。由来千种意,并是桃花源。榖皮两书帙,壸卢一酒樽。自知费天下,也复何足言”(《拟咏怀》之二十五)的隐逸思想,“在死犹可忍,为辱岂不宽。古人持此性,遂有不能安”(《拟咏怀》之二十)的史家意识,“君见愚公谷,真言此谷愚”的自愚心理,“离宫延子产,羁旅接陈完”的羁旅状态的体认等思想。这些思想由于所提较少,点到即可。

三、结语

《拟咏怀二十七首》主题多样,内容丰富。丰富的内容间又有着一个统领整组诗的中心点——乡关之思。这些巧妙的安排让我们在阅读诗句时,不会再想这仅仅是对阮籍的模仿,而是会体会到这是作者血和泪的结晶。他的诗句会打动我们,会让我们有穿越时空去和他一起面对亡国之痛的冲动;他的愧疚之心会教育我们对朋友要忠诚;他的忧国忧民会让我们懂得我们是国家的一份子,应该为国效力。这些都是庾信诗歌独有的魅力。

然而庾信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此,他对继他之后登上历史舞台的隋唐文学也有影响。隋文帝在584年,也就是庾信去世的第四年下诏改革文风,他改革的方向正是北周盛行的庾信体。处在两代交易之际的诗人王绩也受到庾信的影响,比如他的《田家》中:“阮籍生年懒,嵇康意气疏。”颇似庾信的《奉和永和殿下言志》中:“阮籍长思酒,嵇康懒著书。”杜甫说:“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咏怀古迹》之五)可以看出杜甫对庾信的认同。而且已有学者研究出杜甫本身也受到庾信的影响。所以,庾信的影响力是深远的。他的作品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就像咀嚼《拟咏怀》一样。

参考文献:

〔1〕庾信.庾子山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吉定.庾信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徐宝余.庾信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4〕鲁同群.庾信传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责任编辑 孙国军)

猜你喜欢
庾信
Gratitude for the Source of Benefit饮水思源
Gratitude for the Source of Benefit
庾信后期的文学观与诗赋中秋之意象浅析
尺子在量人的时候别忘了量己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220kV电流互感器故障分析及处理
现当代庾信批评的或毁或誉及其根本原因
庾信的“小园”之思
杜甫和庾信的隔世情怀
叹乱世烽火,迷我江南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