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志刚
【摘 要】 文章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相关基础理论入手,分析了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构建四个子评价体系(内容体系、指标体系、方法体系、责任界定体系)的设想,探讨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建设中应注意的五个问题。
【关键词】 经济责任; 评价; 内部审计
在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践中,对被审计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一直是被审计人和委托人关注的焦点,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出发点、落脚点和难点。当前形势下,亟待建立和运用一套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以客观公正地评价各级领导人员的工作业绩和经济责任,实现内部审计的创新发展。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及体系释义
(一)概念及含义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指审计部门对被审计人任职期间所在单位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个人履行经济责任、遵守财经纪律和廉洁自律等情况进行评判和界定的行为。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则是指企业在一定范围内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所做的一系列安排,并由此建立和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由若干评价子体系支持,其内容应当包含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责任界定四个评价子体系。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范围和评价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范围,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被审计人所在单位的评价,例如:对单位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评价,对主要经济指标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评价,对单位遵守国家财经法规情况评价等;二是对被审计人的评价,对其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所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区别不同情况作出界定。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两办《规定》”),明确将国有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有关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经营管理和监督职责情况等,作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为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行为、正确评价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不足
虽然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在某些企业已取得较大进展,但总体上看,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通用的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评价体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还存在诸多不足。
(一)审计评价内容模糊不清
《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以及两办《规定》都是从宏观上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作了规定,没有具体规定应评价哪些细化的内容,这就导致经济责任审计在具体“审什么、评什么”方面存在一些争论和模糊认识。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或者将不应纳入评价范围的内容进行评价,或者评价内容过于狭窄,就事论事,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审计评价指标标准不统一
各种审计法律、法规及规定中没有评价指标体系的描述,没有具体规定可量化的评价指标,可操作性不强。由于缺乏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合理评价体系,不同的审计人员面对同样的问题,有可能作出不同的审计评价,从而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这已成为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最突出的问题。
(三)审计评价体系缺乏适用性
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行业领域或不同层级时,对其领导人员的评价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有些大型企业虽然建立了一套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使审计人员在工作中有了更多的可选择性,但在实践操作中,由于所属各单位所处的板块类别、行业特点和发展时期不同,很难保证评价体系具有足够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四)审计评价目的不明确
审计评价就事论事,泛泛而论,只谈事实,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点,即经济责任的界定和归属采取回避的态度。审计评价要么充当老好人,避重就轻,点到为止;要么是为单位领导人赞扬拔高,淡化了审计的监督本质。
三、构建符合实际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结论,领导、组织部门、被审计单位等相关关联人都十分关注,这从客观上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要积极面对,迎难而上,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从实际工作出发,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思维,努力构建科学、全面、客观实用、针对性强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并在实践中发展、完善,从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的质量,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根据规定,结合现状,构建符合企业发展形势的经济责任评价内容体系
1.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
企业内控制度和管理的健全性、有效性,特别是对各主要经济业务、高风险业务的内部控制与监管是企业领导人员的主要责任。通过对内部控制的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要素的综合情况评价和业务流程评价,对内控执行的整体情况作出评价。
2.评价财经纪律执行情况
主要评价领导人员所在企业的经济行为是否遵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在审计中有无发现私设“小金库”,违反有关规定擅自开设银行账户,违反国有资产管理规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隐瞒、截留收入,违反规定为他人提供担保等违法违纪行为,要根据评价内容,评价企业因遵守财经纪律不严格存在的管理漏洞和潜在风险,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及建议。
3.评价经营管理及绩效责任
完成主要经济承包指标并取得经营业绩,是企业领导人员应承担的主要经济责任。经营业绩的优劣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财务指标来评价,应成为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评价内容;反映获利能力的指标包括利润额、经济增加值、总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反映偿债能力的指标包括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现金净流量负债比等。
4.评价重大经济决策责任
重大经济决策主要指对外投资、建设项目投资、国有资产处置、大额融资、大额资金分配、产权制度改革等重大方面的决策。重大经济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对国有企业重大决策进行风险控制也就成为其主管部门进行管理的重点,也是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
5.评价社会及法律责任
企业领导人员不仅承担着内部各方面的管理责任,而且承担着服务社会、维护职工利益和守法经营的责任。因此,应从节能减排额、职工薪酬平均增长率、环境污染事故次数等方面考核被审计人的社会责任,从信息失真比率、违纪违规比率、小金库占有比率等方面考核被审计人的法律责任。
6.评价个人廉洁自律履行情况
主要是评价在审计中有无发现单位领导人员违法乱纪、贪污受贿以及以权谋私获取非法收入或侵占挪用国有资产的行为;有无大吃大喝挥霍浪费现象,违规获得个人报酬问题;有无违规借欠单位大额物资的行为;有无其他违法违纪问题。要根据上述内容从总体上评价被审计人有无因不廉洁自律给单位造成损失和社会影响。
(二)区分板块,分门别类,构建体现企业经营特色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的设立应遵循“统一性”原则,应当坚持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在对同一类型单位进行审计时应尽量按照同一标准进行评价。
1.评价企业经营业绩和经营成果真实性指标
评价企业年度投资计划完成情况的真实性,可以通过年度投资信息失真率和投资计划完成率两个指标进行反映;评价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完成情况的真实性,可以通过年度生产经营信息失真率指标进行反映;评价企业财务预算完成情况的真实性,可以通过年度财务预算信息失真率指标进行反映;评价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以通过资产失真率、负债失真率、所有者权益失真率、审计期间企业平均收入总额失真率、平均成本总额失真率、平均利润总额失真率等指标进行反映;评价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目标完成情况的真实性,可以通过资产保值增值率指标进行反映;评价企业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可以通过考核指标完成率指标进行反映。
2.评价企业资产质量变动及持续发展情况指标
评价企业资产质量改善情况,可以计算并比较审计期间期初、期末不良资产率变化情况以及计算各年度总资产报酬率,分析其变化趋势;评价企业财务结构优化情况,可以计算并比较审计期间期初、期末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评价企业资产运营效率提高情况,可以计算各年度企业总资产周转率,分析其变化趋势;评价企业生产经营及发展能力提升情况,可以计算各年度企业销售增长率和企业资本积累率,分析其变化趋势。
3.评价企业内部管理规范程度
评价企业内部管理规范程度,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综合评价指标。具体可包括企业财务收支核算及管理合规性情况,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有效情况,企业重大事项规范决策及执行效果情况,安全环保责任措施落实及效果情况,企业处理各方利益及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等。
4.评价个人廉洁情况
这一评价指标可以说是领导人员政治生命的“一票否决权”,因而需要慎之又慎,但指标的评价基础单纯在财务资料中又很难得到,使得评价更加困难和复杂。解决这个问题可从两个渠道获取有关线索:根据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通报的情况,通过审计查证,作出相关结论;通过谈话和制定问卷调查表,向领导人员所在单位有关个人或机构获取相关情况,进行审计查证,确定企业负责人及单位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是否存在制度中禁止的不廉洁行为。
(三)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构建满足审计项目需求的经济责任评价方法体系
1.定量分析——审计评价的主要手段
定量分析是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统计等资料中采集相关数据,运用评价标准进行评分的方法,评价结果具有量化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是审计评价的主要方法。定量评价法包括评价标准和评价档次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评价标准,包括预算(计划)标准、历史标准、行业标准、经验标准等;二是设定标准档次,就是参考国家、本地区、本行业的数据测算规定以及相关要求,将标准档次划分为若干等级,以便于判断实际指标并予以计分。
2.定性分析——审计评价的辅助方法
前述的定量分析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常用方法,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一个完整、准确、公正的审计评价,需要由定性评价做补充,才能弥补定量计分评价的缺陷,从多个层面反映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为了使定性评价相对准确,应力求做到:一是综合反映多位评价人员的意见,不能仅根据个别人的意见予以定性;二是采用科学方法,目前较为通行的方法是将定性评价的内容设置技术规范,制定参考标准,将实际情况与标准对照,在此基础上作出审计评价。
3.定性与定量结合——审计评价的发展方向
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应以制度和机制为前提,倡导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制度化、常态化,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更加全面、客观。鉴于此,应充分考虑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将两种评价方法综合运用,互为补充,以避免把审计评价写成罗列数据式的财务报告,或者撰写成为无据可依、无证可查的空洞文章。
(四)注重分析,分清责任,构建准确反映评价结果的经济责任评价责任界定体系
1.分类评价
审计组应当根据审计内容和审计查证结果,对被审计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逐项作出审计评价。分类评价是综合评价的基础,其结果应与综合评价结果相吻合,所选取的各项抽样指标应经过审计核实和确认,并要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做到定量评价统一标准,定性评价准确到位。
2.综合评价
在分类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各项评价内容重要程度分别赋予相应的计分权重,确定每项评价内容的评价得分,并由此计算得出被审计对象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综合得分,根据得分确定审计评价结论。同时,还应明确,凡任期内企业发生特别重大的安全事故、环境污染事故、产品质量事故或社会影响大的事件,以及重大经济损失、重大会计信息失真、私设“小金库”、账外账等问题,审计评价结论应下降1个档次认定,甚至直接确定为“未履行”。通过以上的量化打分,可以消除审计评价的主观性,使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3.责任界定
在分类评价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应查明问题产生的原因,按照被审计人在问题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实事求是地予以划分和认定,除落实和认定被审计人的履职责任外,还应落实和认定其他相关人员相应的责任,为审计依法提出处理处罚意见和建议提供依据,并对企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所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区别不同情况作出界定。
四、建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一)区别不同业务板块,增强审计评价的针对性和可比性
审计评价所选择的经济指标应是国家规定或社会、本行业公认的生产经营、资产管理、资产收益等方面的指标,其计算基础、计算口径应当一致。同一类型的企业,选用的经济指标应该是相同的,以便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但由于企业所处板块不同,各板块间经营范围、经营目标、资产总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其领导人员在职责权限上也有较大差别,因此,在建立评价体系和实际操作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对不同类型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应分别设置,既抓住共性,又突出行业特点。
(二)关注结果产生的各类诱因,增强审计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审计评价时,既要考虑到审计人员获取数据的渠道及数据计算的可行性,又要使选择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可比性,尽可能说明或排除特殊因素的影响,以便使评价更加客观,更加具有说服力。例如,将领导人员履行其经济责任的行为放入相关的国际形势、国家政策、自然灾害等社会、政治、经济大环境中加以分析,再对具体行为或事项进行主客观分析,推究其具体的主客观原因,判断某项成绩或过失是因为领导人员的决策和经营等主观因素,还是由于形势、本质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三)结合企业长远规划和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审计评价的公正性和关联性
企业经济活动的实施和结果往往并不同时发生,有些活动的结果可能需要经过一个较长时期才会显现。企业领导人员在一个单位的任职时间是有期限的,有些当期的决策和实施的项目在其任职期间可能产生不了效益,或者效益不明显甚至亏损,但是对企业今后发展却奠定了好的基础,当这些项目开始显现效益时,该企业领导人员可能又被调整离任了。针对这样的情况,就要重点对该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充分肯定评价,并给予适当加分。同样,如果企业领导人员只是为了完成自己任内的指标任务,而不考虑企业长远目标,在人力资源开发上投入不足,破坏性开采自然资源,以及超负荷使用机器设备等,审计评价时就要对这种短期行为进行充分考虑和披露。
(四)避免机械套用单一经济指标,增强审计评价的综合性和社会性
用量化打分方式可以对企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用具体经济指标数字列示,如在建立领导人员经济责任评价体系的基础时,可根据需要设定“经济决策能力”、“经济管理能力”、“经济管理效益”、“执行财政法规”和“廉洁从政”五个方面不同分值;然后再将每块内容分数细化,用具体数据说话,评价领导人员工作业绩。但是如果仅机械地套用单一的经济指标进行评价又显得僵化,不能真实反映其管理水平,要在定量分析基础上再对其任职期间经营管理水平进行定性分析。良好的外部环境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企业的发展反过来促进外部环境进一步优化,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忽视了社会效益,也会影响企业职工及其家属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从而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和长远经济效益。
(五)完善审计结果运用配套措施,提升经济责任审计层次和价值
审计评价如果不能引起领导人员的重视与警觉,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因此,将审计结果运用纳入制度建设与管理十分必要,既能从制度上保证审计的严肃性,又能促进企业管理者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审计结果运用包括审计结果通报、评先树优、干部职务晋升、谈话诫勉教育、教育培训、组织调整处理、移交司法处理、审计资料档案等方面,或在此基础上制定专门的制度,由审计、纪检监察、经营、组织等部门组织,根据审计结果对重点问题进行个人问责、单位问责;根据需要开展跟踪审计和持续性分析工作,将经济责任审计与加强内部管理相结合等。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将审计结果运用好,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取得更大成效,引起领导人员和职工的高度重视,从而也有利于促进领导人员经济责任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陈宋生.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2] 滕树煊,周立春.把握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审计评价[J].湖北审计,2001(6).
[3] 刘雪妮,等.企业内部控制执行力自评价[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