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菊梅
【摘 要】近年来,学术界对桂西北地区地域文化德育资源利用研究主要突出其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桂西北地区地域文化、德育资源利用研究,其成果颇丰,但已有的研究成果比较分散、宽泛,缺乏整合,针对性不强。对此对桂西北地区地域文化德育资源利用的研究要系统整理其地域文化蕴涵的德育资源,把握德育资源的本土性和民族性,发挥桂西北地区德育资源的独特魅力,开展德育工作,促进区域德育的发展。
【关键词】桂西北地区 地域文化 德育资源 利用
桂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相当恶劣,交通不便,文化发展水平落后,再加上居民大多数是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不利于记录,对该区地域文化的研究只是散见于一些专著的部分章节和一些学术期刊论文之中,根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有关该区的德育资源利用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区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结构性的文化类型,其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德育资源不容忽视,是我们进行道德教育值得参照的宝贵资源。特定的区域本身包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身处其中的人更容易认同和接受这种文化,有效利用这种区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开展德育,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桂西北既是西部地区,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探讨该区域文化的德育资源如何有效利用,对广西及其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将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有利于桂西北地区充分有效利用德育资源开展德育工作,形成区域特色德育,推进区域德育工作的发展。
一、关于桂西北地区地域文化研究
通过文献检索及其走访所掌握的资料,目前对桂西北地域文化的研究成果颇丰,对此,做以下的回顾和评述。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的《广西市县概况》对广西各个市县进行了经济、政治、文化等进行梳理,介绍各个市县的概况,但是对具体内容没有进行详细的解说。壮族学者梁庭望在《壮族文化概论》以历史发展的脉络阐述了壮族从原始社会到近现代社会的文化状况,主要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来叙述壮族具体的文化,最后总结了壮族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容小宁主编的《红水河民族文化艺术》生动完整的叙述了壮族《米洛甲》《布洛陀》《密洛陀》神话史诗,反映了壮、瑶族先民顺应、征服自然、创世创业的历史实践随着时代的更换而更换,如道德、团结、爱国主义等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这些神话史诗也包含了一些该区的禁忌文化或是当地习俗信仰,如在讲述佳宴屯文化中当地人认为凡是出门办事或是运行,最忌碰上女人带刀,如遇上了就折回来,另择时辰上路。丘振声的《壮族图腾考》从图腾入手把触角伸向壮族文化内核的探索。
余瑮的《广西民俗文化》分别从人生礼俗、节庆礼俗、信仰礼俗三个层面讲述了广西的民俗文化。过伟主编的《中国民俗大系.广西民俗》则比较细化地,分别从生产民俗、家庭民俗、居住和交通民俗、饮食和医药民俗、服饰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生育婚嫁和交际民俗、祝寿和丧葬民俗、村寨社区组织和民间社团民俗、民间信仰民俗、民间艺术及其民俗比较全面系统的讲述和评述了广西民俗。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在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地域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维系地区居民情感的纽带,是值得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为此,对桂西北地区的传统文化研究从不间断,不断的挖掘发展。
除了以上有专门著作的记载,关于桂西北地区地域文化还散见于一些期刊论文中,如刘武军一系列的文章《壮族传统道德对民族院校德育的价值》《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方式对民族院校德育的价值》《壮族优秀传统道德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中涉及桂西北壮族的传统道德文化;黄筱娜的《百色市民族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侧重桂西北地区的百色民族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阐述;黎年茂、刘 一的《广西民俗节庆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互动探析》在讲述广西民俗节庆时涉及桂西北地区的民俗节庆文化;石丽琳的《桂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探微》侧重对河池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探索。
综上所述,对桂西北地区地域文化的相关研究比较丰富,但多散见于地方县志或是从整个广西的角度来叙述,没有系统地整理,明确指出该区地域文化及其蕴涵的德育资源。不易于家庭、学校、社会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具有相应的德育资源进行德育工作,造成德育资源的缺失和浪费。
二、关于德育资源的利用研究
关于德育资源利用的研究,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比较局限于宏观的范围,针对本土的德育资源利用研究相对滞后。本课题针对的是对桂西北德育资源利用研究,所以侧重参考其他相关少数民族地区对乡土德育资源的利用研究。
(一)对传统德育资源利用研究
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充分挖掘利用我国传统文化的德育资源,促进我国国民的德育事业发展,一直是学者们所关注的热点。因此,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如王泽应在这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在《传统德育思想资源的开发与创造》和《中国优秀传统德育思想的开发与现代转化》提出了开发和利用传统德育思想的基本原则,在实现路径方法上坚持在尊重原有的基础上要有超越和创造。在相关开发和利用传统德育资源方面的王付欣在《西南民族地区优秀传统德育资源开发研究》和莫雪玲在硕士毕业论文《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以广西为例》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出不同的看法,在开发德育资源时王付欣坚持:本土性原则、生活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生态性原则。莫雪玲则坚持:导向性和主体性原则、民族性和世界性原则、继承性和创新性原则、价值性和工具性原则。后两者比前者有所突破、发展,更明确提出了其基本原则,条例比较清晰。在策略上莫雪玲主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为着手点,坚持以学校为阵地、家庭为基础、社会为平台,形成三位一体的德育体制。郑永廷、马建国《论道德资源的缺失与发展》一文中提出道德建设的策略:深化道德属性认识,强化道德资源意识;进行传统道德转化,形成现代道德风尚;发展新领域的道德,大力培育道德实践能力。这很好地诠释了意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实践需要正确的思想意识来指导,不然是盲目的、无计划、无组织的,同时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和发展理论。李国华、伍永斌、徐利梅针对德育对象是中小学,在《德育资源既要重开发, 还要重整合》创新性提出德育资源不仅要重开发,还要重整合的观点。
以上分析来看,对于传统德育资源的利用研究比较丰厚,但是主要都是从宏观“大范围”的研究,针对性不强,整体性比较模糊,区域性不凸显,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地域德育资源利用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二)对乡土德育资源利用研究
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地域德育资源,充分利用区域德育资源,有利于德育活动开展更具有针对性,利于德育生活化和情境化。目前,对这方面研究有一定的成果,但是还没有形成专著,多见于硕士毕业论文。相关研究硕士论文有:莫雪玲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以广西为例》、刘艳平的《三峡地区乡土德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探索》、王付欣的《西南民族地区优秀传统生态德育资源开发研究》、王芳的《湘西土家族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研究》。他们都是在分析本土文化中蕴涵的德育资源的基础上,对此针对性的提出开发利用本土德育资源的途径策略,但是针对不同的地区,途径策略侧重有所不同,对本课题具有很大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零散见于一些学术期刊文章,侧重在中小学德育教育,如刘敏在《吴文化:德育资源取之不尽的宝藏》利用吴文化的特殊性,把吴文化渗透到中学的德育教育中。曾平生在《论中央苏区德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中认为: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从德育实践需要出发, 注重开发的内容和形式,创新开发思路,并采取课堂学习、实践体验、问题探究、综合运用等策略予以实施。胡晓玥在《亮起德育中的一盏明灯——试论运用乡土历史教学渗透德育》中认为开发利用本土德育资源中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处理好爱家乡与爱祖国的关系、体现时代精神,融入世界意识、处理好乡土教材和教科书之间的关系。
(三)桂西北德育资源利用研究现状
桂西北境内, 繁衍生息着壮、汉、苗、瑶、仫佬、毛南、水等十多个民族, 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而主要以壮族为主。刘武军在《壮族传统道德对民族院校德育的价值》和《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方式对民族院校德育的价值》,都主要讲述了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方式(以歌传教、以故事传教、以文体活动传教、以情景传教、以规(约)传教)及传统教育对民族院校德育的必要性(意义),针对壮族传统教育的内容及独特方式提出民族院校德育措施。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对地区区域文化和德育资源及其德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些阐述比较深入透彻,有一定的新意,起到一定借鉴的作用。但是就目前已有的研究,笔者以桂西北文化德育资源为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维普网等从1979年到2013年进行模糊搜索都没有相关的研究成果,只有少量研究成果见于以广西某群体某方面进行德育研究涉及该区的德育资源利用情况,但是还存在不够全面具体、重复研究(有些文章只是改变题目,内容大同小异在不同的期刊发表)、理论深度不强。目前对桂西北地区德育资源利用研究主要问题存在以下几点:第一,相关概念的界定还比较模糊。只有把相关概念界定清楚了才能更好地理解德育的相关内容,才能更好开展德育活动。第二,研究的主体相对薄弱,综上所述可看到,研究的主体实力还不是很强,多数文章只是见于硕士学位论文或是本科生论文。第三,德育资源利用研究成果缺乏,无可借鉴资料。为此,对桂西北地域德育资源利用研究空间还比较大。
因此,本论题所涉及的两个核心内容:地域文化及德育资源的利用,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以地域文化为研究起点,挖掘地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把德育渗透到桂西北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中,彰显地域文化其德育资源对本地区德育工作的意义和影响,突出德育的本土性和民族性,发挥桂西北地区德育资源的独特魅力,促进区域德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 .广西市县概况[M]. 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
[2]梁庭望.壮族文化概论[M].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0.
[3]容小宁.红水河民族文化艺术考察研究[M]. 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
[4]丘振声.壮族图腾考[M]. 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5]余瑮.广西民俗文化[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
[6]过伟.中国民俗大系.广西民俗[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7]张艳红.浅析德育资源的价值认识[J]. 科学大众,2007(10).
[8]刘武军.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方式对民族院校德育的价值[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01):6.
[9]刘武军. 壮族优秀传统道德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J],百色学院学报,2007(8).
[10] 黄筱娜.百色市民族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02).
[11]黎年茂, 刘 一. 广西民俗节庆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互动探析[J]. 宜春学院学报,2010(12):12.
[12]石丽琳.桂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探微[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12):32.
[13]王泽应.传统德育思想资源的开发与创造[J]. 大学教育科学,2006(03).
[14]王泽应.中国优秀传统德育思想的开发与现代转化[J]. 德育与心理.
[15]刘武军.壮族优秀传统道德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J]. 百色学院学报,2007(8).
[16]王付欣.西南民族地区优秀传统生态德育资源开发研究[J]. 民族教育研究,2009(2):20.
[17]郑永廷. 马建国.论道德资源的缺失与发展[J]. 学术研究,2007(06).
[18]李国华,伍永斌. 徐利梅德育资源既要重开发,还要重整合[J]. 基础教育研究,2008(08).
[19]刘敏,吴文化. 德育资源取之不尽的宝藏[J]. 德育工程.
[20]曾平生.论中央苏区德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9).
[21]胡晓玥.亮起德育中的一盏明灯——试论运用乡土历史教学渗透德育[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