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0日,江苏省江都水利枢纽,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副主任张野宣布“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江苏段试通水开始”,这标志着中国南水北调工程从开工建设向通水达效的转变。
南水北调东线供水范围涉及江苏、安徽、山东3省的21个地级市和71个县市区,该区土地总面积为16.6万平方千米,直接供水受益人口近6000万。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从江苏省扬州市附近的长江干流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以及与其平行的河道,调水到山东半岛和鲁北地区,向沿线的江苏、安徽、山东等地区供水。规划多年平均抽长江水量为88亿立方米,调水主干线全长1467千米。
“调水工程”和“治污工程”是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的两大组成部分。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而南水北调东线调水工程就是要让“水往高处流”。由于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的扬州江都取水,往北一段比一段高,因此要靠“逐级提水”来实现。在江苏省到山东省的1400多千米输水干线上,共有13个梯级泵站,160台水泵,扬水高程达65米,组成了连续的提水系统。
治污工程,包括城市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工业综合治理、工业结构调整、截污导流、流域综合治理等五大方面,共涉及426个项目。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江苏段工程从2002年12月底开工建设,至2013年5月已全部完成工程试运行和通水验收。江苏既是南水北调的源头,担负着向北方送水的责任,同时也是南水北调东线的受水区。工程建设后,可促进江苏的社会经济发展,改善调水沿线地区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中国的南水北调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工程横穿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涉及十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穿越河流多,工程涉及面广,包含水库、湖泊、运河、河道、大坝、泵站、隧洞、渡槽、暗涵、倒虹吸、PCCP管道、渠道等多项复杂的水利工程项目。
5月31日,南水北调东线试通水圆满结束,江苏全省9个梯级18座泵站、17条河道、40多座水闸工程参与运行,累计抽水44946万立方米。
“试通水一是看工程运行情况,二是看水质达标情况。”江苏省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张劲松说,这两个目标都已达到。这也意味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正式拉开了从工程建设向运行转变的大幕。
“投资省、效率高”,这6个字,可以说是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高度概括。
“花了124亿元,就增加了36亿立方米的用水,可谓点石成金。”张劲松说,36亿立方米的水,江苏省占了19亿立方米,山东省占了13亿立方米,剩下的水量则供给了安徽省洪泽湖周边地区。
江苏省的降雨量呈南丰北枯的状态。苏南雨量充沛、水源丰富,但苏北地区既有洪水威胁又是缺水地区。20世纪60年代,江苏省为了解决苏北灌溉的问题,开始了“江水北调”的进程,借助京杭大运河,建设了包括江都在内的9个梯级泵站,输水干线长404千米,覆盖苏中、苏北7个市,面积为6.3万平方千米、受益的耕地面积达300万公顷。
为解决苏北地区缺水问题作出重大贡献的“江水北调”工程,也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原来,江苏省还有20亿立方米的用水缺口,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将给全省增加19亿立方米的供水量,这就解决了省内用水问题。”张劲松说。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开通后,江苏省用水高峰时期农民灌溉的用水保证率从70%提高至80%。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效益显然不只是“解渴”那么简单:“除了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外,南水北调还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京杭大运河的航运能力、改善了水利设施条件。”张劲松说。
“有了充足的水源供应能够有效改善水质,但根本还是要控制污染源。”根据国务院的《南水北调东线治污规划》,江苏省投资60亿元完成了102个项目,分为14个治污单元,水质的6个主要指标都达到了地表三类水指标要求。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建设过程,也是水利设施整体完善的过程,其兼具防洪、排涝功能的综合型泵站,是东线工程的一大特色之一。
“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很多改变。”张劲松说,从“要你治污”到“我要治污”,水环境的改善越来越被沿途各地方政府重视,工程区老百姓的环保观念也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