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延安
2011年,当西安市提出规划建设“5引水、7湿地、10河系、28湖池”的“八水润西安”工程时,这消息如一颗炸弹,在国内引起巨大震动。作为西北内陆曾经发生过严重水荒的城市,规划建设这么庞大的河湖水面积,水从何处来?水质是否能保障?方案是否可行?各种不同的质询与疑问迅速将西安市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面对来自各方面的不同声音,西安市并没有气馁“复兴”水梦的计划,一方面挖掘水资源,一方面按照“大水兴市,小水富民”的原则,在高标准保障生产、生活用水的同时,重构城市水系,通过拦污净河、河道整治、引水进城,努力将“八水绕城”变为“八水润城”,使得西安成为中国西部“东有浐灞广运潭、西有沣河昆明湖、南有唐城曲江池、北有汉城湖、中有明清护城河”的独具特色历史文化与各类水系相得益彰的魅力水城,为西安创建生态型国家际化大都市谱写了一篇“水”的美丽文章。
“八水绕长安”的兴与衰
“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两千多年前,东浐灞、北泾渭、西沣涝、南潏滈为西安赢得“八水帝王都”的美誉。“八水绕长安”不仅为西安赢得了美誉,而且还奠定了十三朝的兴盛,使得西安一直成为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旅游城市,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经济带最大的中心城市。
20世纪后期,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古都西安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水荒危机,工厂停产、学校放假。西安被列入全国极严重缺水城市名单。为了解决水的问题,西安市区企事业单位纷纷自掘深井。据统计,1995年全市单位自备深井发展到775眼,每年开采地下水1.02亿立方米,日最高开采量达42万立方米。超量开采地下水使西安地区承压水位急剧降低,平均每年降幅超过3米,一些地方承压水变为无压水。长期单一大面积超采地下水,使得全市出现7处比较大的地下漏斗区,引发地面下沉和地裂缝。截至1995年,西安城郊区200多平方千米范围内普遍发生地面沉降,沉降大于1000毫米的面积达41平方千米,大于2000毫米的面积达3平方千米。站立了1300多年的唐代大雁塔累计沉降1198毫米,向西倾斜886毫米。地裂缝导致部分道路房屋开裂,供水、排水、煤气管道断裂,一些现代建筑物和地下设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来西安视察后,发出了“抢救西安”的呼声。
转换思路冲出“围城”
西安市的水利专家算了一笔账:西安市自产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19.73亿立方米,到20世纪90年代初,包括农业、工业、生活用水,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量约17.1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约5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不足1/3;开采地下水约11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70%。地表水开发利用度不足15%,且绝大部分用于农业灌溉,而地下水开发利用度已高达70%。从这一组数字中就可看出,西安市地下水利用开发已经过度了,而地表径流水的开发严重滞后,浪费了宝贵的资源。
西安市水务局局长杨立说,解决全市水荒的出路就在于转变水资源开发思路,截留雨洪水、调蓄地表水,涵养地下、调剂生态水、用足再生水。
水旺城兴,水衰城败。为了破解水荒问题,西安市加快黑河引水工程建设和石头河引水工程建设。经过18年的艰苦鏖战,投资近40亿元,终于建成了黑河引水系统,解决了困扰古城多年的水荒问题。为了防止西安未来供水危机,概算总投资2.01亿元的引乾济石调水工程于2004年年底建成,每年可从陕南调水4697万立方米。投资16.8亿元启动了辋川河引水李家河水库工程。投资6634万元启动了石砭峪水库向西安供水复线工程。构建了以黑河水库、石砭峪水库和李家河水库为核心的城市“三大引水体系”,地表水已成为城市供水主水源,市区地下水日开采量已由过去最高时95万立方米压缩到目前的30万立方米。
西安市市长董军说,通过工程建设,我们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西安一到旱季没水吃、没水用的现状。目前,西安市全市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80万立方米/日,至少20年内城市不会出现缺水的问题。
在化解城区水荒的基础上,西安市还成功地创建了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累计封井1700眼,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2.1亿立方米,使得西安市83%的监测点地下承压水位有了明显上升,最大上升高度达到6米;农业灌溉用水连年出现了负增长,居民节水器具普及率达80%,污水处理率达到60%,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全市年工业用水总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0.47亿立方米,取得了“增产增效不增水”的良好效果。
拦污净河还河流“女儿身”
河流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在被河流“教训”后的西安人,终于知道,西安因有绕城而过的“八水”,才有了千年古城的辉煌。为了解决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体制性障碍,2009年,西安市政府将城市水源地管护、供排水、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等职能划入了市水务局,使得曾经“各自为政”的水业一下子得到了贯通。为了履行好职责,西安市水务局新成立了供排水管理处和水源地管理办公室。供排水管理处负责全市城乡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的行业管理和规划、计划、调度方案,水源地管理办公室负责全市水源保护工作、审核水域纳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总量的建议。西安市水务集团负责全市的污水处理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
水务一体化的一条龙管理模式,不仅让西安多龙管水、职责不清、互相擎肘等问题,迎刃而解,而且还使得河流治污“顽疾”得到了有效根治。为了还河流“女儿身”, 西安市启动了“清水行动”,大力实施治污行动,先后累计关闭252家造纸厂,使得渭河干流水污染情况有所缓解。加大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污水处理运营监管,目前西安市已建成污水处理厂18座,污水处理能力178.1万吨/日,再生水生产能力18.5万吨/日。2012年全市完成污水处理量3.29亿立方米,实现再生水利用472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名列全国前茅。
污水的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改变了昔日的乱排乱放、有河皆污的情景,使得浐、灞河不仅恢复了“女儿身”,而且还成了国家级生态湿地,让鱼鸟浅翔。
整治河道给河流“穿新装”
夏日火舌样的阳光,让城市如烤箱似的炙热,可是西安北郊汉城湖里,却是游人不断。6000米可以行船的850亩水面与沿岸1031亩园林景观、29处历史文化广场,组成了西安城区另一道亮丽风景线。
在汉城湖边居住了大半辈子的李下壕村65岁的任长铎指着湖面说:“这原来叫团结水库,是西安城区的雨污排水池,由于设施老化,污泥淤积,库水均为发黑、发臭的生活、工业污水。”
由于水面及岸边垃圾遍布,团结水库被媒体戏称为西安最大的“卫生间”。在整治中,西安市将汉文化与水库整治相结合,延续历史文脉,使得整治后的团结水库华丽转身为汉城湖。对于汉城湖的整治和建设成果,西安市水务局局长杨立感触良多,“现在这里湖水清澈,水质已经达到了国家Ⅲ类水质标准,去年投放的20多万尾鱼苗也都健康地在湖中成长了。”
整治后的汉城湖除了在生态上为古城西安增添一片绿意以外,同时还承担着城区排洪保安的功能。水库底下的截污暗涵,将吸收的雨、污水输送至污水处理厂,经处理后最终排入渭河。其实这只是西安市整治河道的一个缩影。为了切实改善河道环境,西安市实施了浐灞河城区段治理,建成了西部首个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区域;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渭河西安城市段综合整治,不仅建成了防御渭河三百年一遇洪水标准的“铜墙铁壁”,而且还建成了长达22.136千米双向四车道堤顶道路和堤南200米宽景观绿化带7100亩,以及12个湖泊,让曾经沙坑遍布脏乱差的渭河滩成为西安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投资近20亿元,先后对氵皂河、漕运明渠、太平河、幸福渠、沣河等进行综合治理,不仅解决了西安城市西北郊排水问题,而且还形成了城市生态景观长廊,让绿水绕城;启动了黑河平原段综合治理、灞河上游段河道综合治理、浐河上游段河道治理前期工作,使得河道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
“河道整治不仅提升了西安防洪能力,解决了昔日遇雨就涝的局面,而且还让河道穿新装,提升了城市综合品位。”西安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说。
实施“八水润西安”有着坚强后盾
没有城市水系的点缀,再发达再现代的城市也如白纸一样苍白无力,经历过水伤痛的西安人深有体会。西安南依秦岭,滋生了众多水库和灌区。随着西安城区的扩张,农田的减少,使得许多水库和灌区管理单位,守着优质水资源却愁“女儿嫁”。而西安城区却因为人口和工业的发展,使得生态水已经全被挤占,护城河、兴庆湖等守着一潭死水,只能“靠天吃饭”。而正在冲刺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西安,更需要水的支撑。
在“开源节流、拦污净河、河道整治”的基础上,西安市委、市政府提出“八水润西安”工程,并将其作为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五件大事之一进行建设。
“‘八水润西安,内涵丰富。所谓的八水,并不局限于八条河流,其代表多的意思。取润字,涵盖了韵、进、惠,更富有人文气息和诗情画意。”西安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说。
西安属于严重资源型缺水城市,实施“八水润西安”工程,水从何来?会不会导致大片良田丧失,致使环境恶化?凡此种种,西安市的决策者和建设者们早在预料之中,并进行了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
据专家介绍,已建成的13座湖和规划建设的15座湖池水面面积共计3.21万亩,需水量按平均1.5米水深计算,总蓄水量约3211万立方米,加上蒸发、渗漏、换水等因素后,28座湖池初步估算年需水量1亿立方米左右。按照规划,需水量主要来源于地表水和城区雨洪水,再生水作为重要补充。目前西安市地表水资源量19.73亿立方米,可利用量7.5亿立方米,现有客水可利用量3.01亿立方米,“引汉济渭”工程建成后,还可向西安市年供水5亿~8亿立方米,而现状是西安市生产、生活年利用地表水仅7.25亿立方米,尚有充裕的水可供湖池利用。现有水库96座,总库容4.3亿立方米。到2020年,全市水库总蓄水能力5.45亿立方米,年调节水量13.5亿立方米,可持续供给下游河系、湖池。目前西安市已建成污水处理厂18座,到“十二五”末,全市污水处理能力将达到241万吨/日,再生水生产能力75万吨/日,年利用量可达1亿立方米。
在确保湖池水质方面,西安市也进行了充分论证。首先,目前秦岭植被恢复良好,水源涵养能力逐年增强,水质较好。其次,湖池选址均围绕区域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布局。在规划新建的15座湖池中,除昆明池水域面积较大外,其余面积都较小,仅200亩,主要利用现有的河滩、水库、废弃池塘、沙坑等资源进行改建。面积最大的昆明池紧邻沣河滩地,主要发挥平原水库功能,调蓄引汉济渭来水。最后,通过水系治理,实现河、水库、湖池连通,通过科学调度,可使湖池、水系的水流起来、动起来,保证湖池水质达到生态用水标准。
水质水量的双层屏障,为“八水润西安”的实施筑起了坚强后盾。
引水进城锻造生态型大都市
为了做“活”水文章,西安市水务局提出了“大水兴市、引水进城”的口号,即以水生态环境治理为主题,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的原则,疏通“水路”,构建城市新的水系。西安市紧紧抓住国家启动实施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机遇,使得包括石砭峪、大峪水库在内的全市所有水库均实行了除险加固建设,蓄水能力显著增强。
为了把优质的水资源留在家门口,西安市实施了“引沣进城”工程,将40千米外沣河的水源源不断引入汉城湖,实现年供水1000万立方米,让这里碧波荡漾,更好地保护古汉城遗址。启动了“引大济河湖工程”,通过“长藤结瓜、串联运行”的方式,将长安区大峪水库的水引至航天湖、曲江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兴庆湖、护城河等,使得细水绕古城,绿波映美景。建成“引贷济鲸”调水工程,将蓝田县岱峪水库水经输水管道引入蓝田县鹿塬水库,通过鹿塬水库、灞桥区杨家沟水库和灞桥区红旗水库调节后向西安东郊地区供水,年调水700万立方米,保障了西安东郊纺织城地区工业供水和生态供水。今年,西安市又启动了昆明池建设。
水系整治带动了城市生态的不断改善,而生态环境的改善则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发展道路。18年前遭遇水荒,企业停产、学校放假的西安人,怎么也不会想到,18年后的今天,西安已累计建成生态水面4.5万亩,人均达4平方米。而2020年“八水润西安”工程完成后,西安全市水面面积将达到7.6万亩。
引活水润泽城市,不仅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只有“地下文明”的西安形象“由灰变绿”,自然生态开始与历史文化同放异彩,而且还切实提高了市民的幸福指数。如今的西安正在成为一座集“绿色西安、人文西安、时尚西安”于一身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