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政治表达的分析与引导

2013-04-29 01:13:28于静刘健杨惠敬
学理论·下 2013年7期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

于静 刘健 杨惠敬

摘 要: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政治表达亦产生“双刃剑”式的影响。网络激发了大学生政治表达参与热情,提升了政治参与意识,但也存在诸多消极因素。应构建个人——高校——社会全方位的引导策略,确保大学生网络政治有序表达。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政治表达

中图分类号:D0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032-02

伴随着科技革命,人类已全面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其主要标志就是互联网。网络正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形态,改变着人类的生活、行为、交际和思维等方式。从政治视角看,近十年来,互联网已经搅动了传统的政治运作范式,为传统政治生活注入了诸多新内涵。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民众的政治参与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广大官民之间的政治互动日益活跃,政治社会化的步伐明显提速,中国的政治生态因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在网络政治表达中,大学生群体因其思想活跃、富有朝气、积极参与,形成了一股独特的力量。

大学生群体引领社会发展风潮,掌握网络表达技术,能够熟练利用网络获取政治信息、利用论坛表达诉求、利用网络发起现实活动等网络政治行为,直接给高校的稳定带来了新的挑战。与传统政治参与相比,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具有不同的方式、途径与特点,对高校稳定构成“双刃剑”式的影响,这也要求我们提出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措施以及引导目标。

一、网络对大学生政治表达产生的积极影响

1.激发政治表达参与热情

透过互联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信息透明度和对外开放度骤然提升,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信息共享大大提升。特别是大学生中移动网络、手机终端的使用迅猛增长,使得政治信息的获取格外轻松。很多大学生日常使用的软件如飞信、QQ等,在登陆时都会弹出一个迷你首页,提供分类新闻链接,更加方便了大学生对于政治信息的选择性阅读。同时,通过新闻跟帖、贴吧、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全新的政治参与方式,大学生的政治表达变得前所未有的方便快捷,从而大大激发了大学生的参与热情。

2.革新信息传播模式

在传统政治生活中,有关的政治资讯的传递存在不对称现象,基本为单向传递,且为自上而下、从高到低地逐级进行,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不同的人群之间获取信息的情况大有不同。由于信息传播渠道较窄,只有少数人才能真正享有比较充分的信息发布权和知情权,大学生想要了解政治事务、表达政治诉求、影响政治决策殊为不易。而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多向贯通、注重互动的特性促使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管理体制逐步向扁平化、交互式方向演进,导致各方力量的沟通交流日益便捷。时下,互联网已经成为广大官民共创信息、共享信息的重要平台。在这一平台上,信息的传受是实时便捷、多向互动的,每个大学生都能较为便捷地传播信息、获取信息,官民之间的信息共享度明显提升。

3.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

在以往的政治生活中,大学生获取相关政治讯息很不方便,这也容易导致两种后果,一是部分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较高,但因为获得的信息量小,易被误导,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行为;一是对政治参与缺乏认知,缺少热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其政治参与只牵扯与自身有关的事务,对国家大事则漠不关心。而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政治视野豁然开朗,参政议政的热情空前高涨,辨真断伪的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目前,很多领导也走到台前,通过网络直接与网民对话,这让大学生感觉自己在政治方面是有所作为的,其政治参与感也会愈来愈强,从而培养大学生新的政治表达意识。

二、网络对大学生政治表达产生的消极影响

1.多元价值观冲击大学生思想阵地

不可否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技术和信息的双重垄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传播、竞争中占据主动。在海量的、良莠不齐的信息面前,部分政治认知模糊、心态不稳的学生很容易发生认知偏移,接受不同政治观点和价值观念,必将极大影响我们将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和任务。

2.网络的隐匿性弱化大学生文明道德意识

当大学生进入网络进行政治表达时,必然带有其政治认知和价值观念。但是,一方面,网络表达的方式和空间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另一方面,在线身份的隐蔽性和可随意变换性将使其原有的认知大大弱化。不少学生在网络中随意“隐姓埋名”,隐去自身姓名性别等信息,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长此以往,网络世界延伸到现实世界,必将影响其人格品行,导致大学生缺乏诚信,缺乏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

3.沉迷网络削弱大学生政治表达能力

多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网民数量和每周上网时间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难以自拔。少部分学生痴迷于网络游戏、聊天、看视频等,荒废学业,形成多重性格障碍,难以适应现实社会生活,更遑论参与网络政治表达。有的学生习惯于面对电脑发表参政言论,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退缩。还有的学生人云亦云,复制粘贴式地参与政治表达,但独立思考、去伪存真的能力严重缺乏。

三、大学生网络政治表达引导策略

大学生合法、合理、有序地参与网络政治表达,对大学生个人来说事关重大,对推进政治社会化来说更是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从个人——高校——社会几个层面来加以引导。

1.主体建构: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理念和表达能力

正确的政治理念是大学生有序参与网络政治表达的基础,直接决定着大学生在网络中的一言一行。要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充分认识自身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和所要肩负的社会责任;认识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提高服务国家和社会的自觉性,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社会、民族的发展中去。要引导大学生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去伪存真,去芜存菁,主动选择接受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政治信息。最重要的是将网络政治表达的能力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使自己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2.高校建设:正视不利因素,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目前,高校已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网络使用、网络道德、网络安全等各方面的教育,但瞬息万变的网络世界使教育增添了不确定性,老师的权威身份逐渐失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逐渐坍塌,高校教育只有与时俱进,改进教育的方式方法,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一是遵循大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准确把握其内在需要,激发其作为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增强教育的实效性。二是尊重个体差异,切忌“一刀切”。大学生群体的年龄、家庭、地域、思想观念、认知和学习能力千差万别,对于网络政治表达的问题、内容和目的也各不相同。如高年级学生可能更关注就业、考研等问题,农村学生更关注民生保障等问题。要针对其个性需求进行引导。三是以人为本,用心沟通。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和言语进行交流,碰撞火花。沟通方式也应鲜活生动,用学生熟悉且喜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进行。

3.社会环境:加强社会监管,重视文化引领

政府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政治表达对大学生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其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建立监控机制,对网上信息进行检验,并对网络各责任主体的网上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同时,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对违规违法者进行惩罚,保护网民的正当权益;制定相关的制度条例,对大学生网络行为进行约束。最后,全社会要形成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网络文化的引领促进作用。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功能,抢占网络政治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形成符合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意识形态体系。

引导大学生网络政治的有序表达和参与是一项长期渐进的系统工程,也是关系到推进国家政治社会化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大事。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做到依法治网,保障大学生网络政治有序表达。

参考文献:

[1]王贤卿.道德是否可以虚拟——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宋争辉.论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J].河南社会科学,2007,(11).

[4]王凤霞.大学生网络有序政治参与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0.

猜你喜欢
网络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新大学生之歌
北方音乐(2017年7期)2017-05-16 00:32:46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探析
刍议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1:50:36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3:02:28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