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香蓉
【摘 要】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组综合症,尤以老年人常见,病程长,病情复杂,预后差,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在重度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的同时必须加强心理护理。本文通过对老年患者心力衰竭常见的心理问题的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体会,总结出心理护理在老年患者必力衰竭治疗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老年心力衰竭;心理护理
1 临床资料
本组均为我科住院病人,男24例,女10例;年龄最大84岁,最小61岁,平均72.5岁。经有关检查确诊为高心病13例,心肌病7例,冠心病8例,肺心病6例,其中Ⅱ度心力衰竭[1]14例,Ⅲ度心力衰竭[1]20例,合并心律失常17例。病程5~18年,平均12.5年;住院日5~23天,平均12天。
2 心理特点
2.1 焦虑忧郁:焦虑是机体适应环境过程中的一种反应,这种情绪对病人的身心健康不利。随着疾病的不断 加重,患者常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忧愁、联想,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自寻烦恼且多自卑。抑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和心理失调,由于社会交往减少,缺乏归属感,内心空虚可产生抑郁:同时由于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以及死亡的威胁,心理上更易产生恐惧抑郁,遇事灰心、悲观失望。
2.2 绝望紧张:由于患者长年患病,入院后又进行了心电图的动态观察,生命体征的监测及输氧、输液等治疗,患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发作时剧烈的胸痛、气促、胸闷、心悸等不适,迫使患者产生濒死感,心理极度紧张、绝望,失去战胜疾病的信心,不能配合治疗。
2.3 烦躁、恐惧:由于此组病人年龄大,病程长,他们离开了工作岗位,不能从事生产劳动,病情好转缓慢,因此常产生各种顾虑,情绪易激动,好发脾气,气量狭小,他们一怕家属、亲友及周围的人嫌弃;二怕病情危重不能治好,长期遭受疾病的折磨;三怕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无人照顾而烦躁不安。
3 不良心理反应导致的后果
老年患者心理活动如上述反复出现,将促使交感肾上腺能系统的活动明显增加,儿茶酚胺排出增多,导致心输出量增多。外周阻力增高,血压升高,使心脏负荷加重,同时,由于肾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导致抗利尿激素和肾上腺皮质醛固酮分泌增加,造成水钠潴留,也加重心力衰竭[2]。
4 护理要点
病人入院时以热忱、耐心和蔼的态度对待病人,工作中经常巡视病房,多与病人交谈,了解病员心理变化,做好安慰、解释工作,帮助病员解决具体困难,使其保持愉快的心情和乐观的情绪,安心住院。根据病情,睡前给予适量的镇静剂或安眠药。协助病员用热水泡脚,关大灯,开小灯,使之易入睡。向病员介绍各种检查和治疗的目的及作用,告诉他们入院后,经过治疗和护理病情会好转,在病房内24h有护士在身边,请他们放心。另外,在病人面前不随便谈论病情,尽量避免一切不良刺激。在护理过程中做到态度诚恳,语言文明,服务周到,观察细致敏锐,处理果断及时,操作轻巧熟练无痛,抢救病员时保持情绪镇定,使病员对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信任、放心.同时对他们生活上给予妥当安排,尽量满足其合理的生活需要,使他们消除“三怕”心理。为了解除患者的悲观、绝望情绪,还请来了已康复的心力衰竭老人现身开导、安慰,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让住院的老年患者有住在家里的感觉,有助于消除或减轻老年 患者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心态能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使老年患者树立对人、对己、对事物的正确观念和态度,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逐步 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
由于采取了以上护理措施,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各项治疗,效果满意,患者好转率较未开展心理护理者大大提高。本组34例患者除2例因合并多脏器功能的严重损害无效外,其余32例患者病情均得到了控制或减轻,其中14例Ⅱ度心力衰竭患者,10例转为Ⅰ度心力衰竭,4例完全控制,18例Ⅲ度心力衰竭病员转为Ⅱ度心力衰竭或Ⅰ度心力衰竭。患者大多睡眠、精神、饮食转佳,无新的并发症产生,平均住院12天,29例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而出院。
参考文献:
[1] 张汉鹏.诊断学基础[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114-115.
[2] 那开宪,张桂云.426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发病诱因特点分析[J].中国医刊,2008,43(6):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