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萍 蒙蔡强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阅读理解越来越受到师生们的重视。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就要求学习者在注重学习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关注与阅读理解密切相关的背景知识,即图式的积累。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第一部分语言技能中对“读”的技能从六到九级做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如识别不同文体、分析句子长短句结构、获取信息、理解不同观点、阅读浅显的英语文学作品、阅读适合的报刊杂志等。在英语阅读量上,特别提到除教材以外,六、七、八级的课外阅读量应分别累计达到18万词、23万词和30万词以上,九级要求阅读一般的英语报刊杂志和英文原著,利用网络媒体获取和处理信息。要顺利完成课标提出的英语阅读目标,必须根据课标的要求补充阅读材料,改进英语阅读教学策略。为此,我们尝试将图式理论运用到英语阅读教学当中。
一、理论依据
(一)图式理论的概念
图式是指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另外,图式也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它影响着人们对相关信息的加工过程。图式实际上是一种关于知识的认知模式。英语PWP阅读教学模式中的PWP指阅读前(Pre-reading)、阅读中(While-reading)、阅读后(Post-reading)三个阶段,它是英语阅读教学的一种模式。
我们的英语PWP阅读教学新模式以布鲁纳和皮亚杰的认知论为依据,依托图式理论来设计。英语PWP阅读教学三个阶段的具体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体验其大脑中的图式在阅读过程中如何帮助他们理解文章,并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进而构建出新的图式。
(二)图式理论的教学原理
图式理论最突出的一个特征是在以往经验与新信息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同化”与“顺应”形成新图式。“同化”就是把外界的信息纳入已有的图式,使图式不断扩大;“顺应”则是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图式不能再同化新的信息,而必须通过调整改造才能建立新的图式。每个图式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同化作用和协调作用而发生变化,低级的图式通过同化、协调、平衡而逐渐向层次越来越高的图式发展。
基于图式理论,我们开展了英语名著简易读本阅读教学,把传统的阅读观念、心理学观点和一些全新的认知心理学、语言学和人工智能理论融合起来,将阅读过程解释为读者在语篇的各个层次上和各个层次之间的从上而下(top-down processing)和自下而上(bottom-up proce-ssing)的两种信息处理方式相互作用的过程,即读者的知识和语篇中的各个层次(字—词—句—篇章—语义—结构)中的信息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自下而上”方式认为,成功的阅读遵循阐释文字印刷符号到单词、句意、段落、篇章含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将文章中一个个独立的单词解译过来产生词义,进而产生句义,直至形成整个语篇的意义。在这种信息处理方式中,输入头脑的信息起始于最基本的图式,并逐渐合成较高层次的图式,再通过激活头脑中固定的图式而发生作用。而“自上而下”方式则认为,读者遵循过去经验,通过语言直觉对载体的预测、鉴定,进行选择性地阅读,从而得出篇章含义的过程,在这种方式中,读者通过头脑中的高层次图式预测输入的信息,进而对这些信息予以肯定或否定。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这两种方式相互补充,交替进行。
为使学生在阅读训练中快速高效地掌握阅读技能和方法,我们通过开设英语名著简易读本阅读课程,不断扩充图式结构,既扩充学生学习英语的各方面背景知识,也注重完善学生的阅读策略,提高其元认知水平。
三、运用图式理论建构英语PWP阅读教学新模式
从以上对图式理论的论述中,我们得知,英语阅读理解的实质是读者的背景知识与文本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英语阅读教学应考虑到文本与读者的背景知识两个方面的因素。读者的背景知识,即图式,主要包括三种: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ta)、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ta)、形式图式(formal schemata)。语言图式是指读者的词汇、短语、句法等语言方面的知识;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对阅读材料所涉及的主题或领域的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形式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体裁的了解程度,主要指不同类型的文章的总体结构及段落的修辞组织结构。
在英语阅读教学PWP教学模式的具体活动中,必须让学生体验其大脑中的图式在阅读过程中如何帮助他们理解文章,并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具体做法是:
1.读前活动(pre-reading activities)
设计读前活动,教师可以有策略地采用提问或讨论的方式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David Cop-perfield》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文章的阅读:
“Who makes David wear the board in the picture on page 13?Why?”
“Why does Mr.Mell lose his job as a teacher at the school?”
在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后,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
Discussion ( work in groups)
Davids mother doesnt help him ag-ainst Mr.Murdstone,and nobody helps the teacher Mr.Mell.What does this tell us a-bou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sbands and wives,employers and employees when Dickens lived.
教师在备课时要把文章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设计一些有效的问题。小组自由讨论创造了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从大脑中快速提取出他们对于一个关键概念(key concept)的已有的背景知识。这种方法包含两个基本步骤:一是教师要确定反映文章主题的关键概念(relationships),二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列出与之相关的词语(husbands and wives,employers and employees)。让学生列出与关键概念相关词语的做法是指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具备的主题知识。根据这个方法,学生能较容易地找到问题的答案:Wives usually did what their husbands told them.Employees had to do what their em-ployers told them.The law did not help.通过读前提问的方式,可以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阅读时可以利用哪些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2.读中活动(while-reading activities)
在读前活动中,学生的图式得到了激活、扩展;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则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预测、推断和猜测能力。
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可以让学生预先知道文本信息在语篇中的安排。然而,分析段落内部或段落之间的修辞组织结构也能提高学生的预测能力,常见的修辞组织结构有对比(比较)、步骤(程序)、归纳(演绎)、因果关系、时间顺序、下定义、分类、列举,等等。总之,通过分析篇章结构可以丰富学生大脑中的形式图式。假如下次碰到同类型的文章,学生就能激活相应的形式图式,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在《David Cop-perfield》一文的Chap-ters 10—12教学设计中,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推测:When Mr.Spenlow hears that David is poor,he says,“you are not a gentleman.”“What does the word gentle-man mean?What does this tell us about life in Dickensday?”任何文章都不可能提供全部的细节。通常情况下,作者会认为读者已经具备某些知识,因此有许多细节就未写入文章,而是留给读者去处理。句子之间的连贯性是在学生理解过程中获得的,而不是呈现于文字当中,这说明读者要充分理解文章就得先学会利用大脑中的图式进行推断,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对上下文信息的对比,可以采用“瞻前顾后,左顾右盼”的阅读方法推断出结论:Mr.Spenlow thinks that rich men are gentle-men,and not poor men.In that days,People thought rich people were good people.
3.读后活动(post-reading activities)
学生大脑中的图式越丰富,学生做出预测的能力就越强,对文本信息的吸收和同化速度就越快。因此,有必要开展读后活动来巩固和扩充学生的图式。另外,学生在读前活动和读中活动中碰到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澄清和阐述,有些概念还需要提炼和内化。下面介绍几种有效的做法:
(1)复述文章。复述文章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2)列提纲。列提纲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结构,总结文章的观点,为深入分析文章和进一步讨论奠定基础。
(3)缩写。缩写就是将一篇文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学生在缩写时既要善于区分重要细节与次要细节,也要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既要保留作者的观点,也要保持原文的思想和事件的顺序。文章缩写的一般步骤是:①去掉不必要的细节,即删去细枝末节和重复的信息;②归纳同类事物;③使用主题句(如果有的段落没有主题句,需要学生自己概括);④整合信息,把材料写成摘要;⑤对摘要进行润色。
教学实践证明,用图式理论来指导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英语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体验其大脑中的图式,并把阅读教学分成读前、读中、读后三个阶段,读前要开展激活学生图式的活动,读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图式来提高理解效果,读后要组织学生进行巩固和扩充图式的活动,训练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思维活动。
三、以英语名著简易读本为载体,丰富英语阅读教学
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除了依赖高效的课堂教学,课外阅读也很重要。我们可以将阅读英语名著简易读本的作为课外补充,比如:侦探悬疑小说《化身博士》《福尔摩斯三故事》等,叙述人物的《简爱》《戴安娜王妃》《瑞士人的鲁滨逊故事》等。根据英语名著简易读本的不同内容、不同特点,我们还可以采取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比如:①影视片段欣赏。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给学生播放相关影片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书中的人物形象。②角色扮演。从读本中提取一些场景,让学生进行表演。③复述课文。让学生根据提示词复述课文,锻炼口头表达能力。④开展英语社团活动。利用英语广播、英语晚会、英语角,采取模拟联合国等活动形式,把英语阅读的知识应用到“真实”的交际情境中,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以英语名著简易读本为载体,丰富英语阅读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的自由度,使他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图式理论强调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过程视为文章与读者的背景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并认为读者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结构具有的知识越多,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就越深。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输入信息,使学生建立起丰富的图式网络系统,而英语名著简易读本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了解外部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图式理论揭示了人们的原有知识结构对现有的知识结构的影响规律,为人们学习语言,提高语言理解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背景知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设法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图式,努力提高学生对文章结构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接下来,我们将对英语阅读与听力相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做进一步研究,使课题研究的教学法体系变得更系统、更具科学性、更富有成效。
(责编 欧孔群)
(工作坊坊主:周春萍 成员:戴丽萍 赵代玲 蒋 乐 杨 雪 赵振明 梁 芳 陈坤鹏 雷丽云 金珊珊 韦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