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第一书记”联百乡包千村

2013-04-29 00:44任立松陈伟斌梁赓张春晓
当代党员 2013年7期
关键词:临邑县选派第一书记

任立松 陈伟斌 梁赓 张春晓

2013年4月15日,山东惠民县辛店镇邢家村。

村里自产棉女工被生产合作社里,几位妇女正在飞针走线,缝制棉被。

“听说村里的‘第一书记郭毅就要回原单位了。”突然,一个声音打破了合作社的宁静。

“真舍不得郭书记走哩!这个合作社就是他给我们建起来的,让我们有了个挣钱的门道。他还给我们村里修了路,办了好多大好事呢!”

妇女们所说的郭书记,是山东2.6万名“第一书记”中的一位。

“第一书记”进村来

2011年2月14日,山东临邑县孟寺镇赵家社区前刘村村民刘进喜心情沮丧地坐在自家麦地里。

“今年的收成没望了。”刘进喜一边“吧嗒”着旱烟,一边喃喃自语。

由于防治不及时,刘进喜家的麦子生了根腐病。

“要是镇上的农科人员能经常来村里指导,麦子就不会减收了。”刘进喜有些抱怨。

“是啊,现在一年到头也见不到干部进村几回。”路过的村民接过刘进喜的话茬。

山东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高晓兵也注意到这样一种怪现象:现在道路越来越通畅了,干部下基层的却越来越少了;通讯越来越发达了,百姓真实的声音却听得少了;下基层变成走马观花,深入百姓成为蜻蜓点水。由于脱离实际、不接地气,個别党员领导干部一厢情愿地进行决策和设计,结果好事没有办好,实事没有办实,甚至好心办了坏事。

着眼于解决这些问题,从2012年开始,山东省在省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了“联百乡包千村”行动,选派“第一书记”到贫困村抓党建促脱贫,把“第一书记”作为巩固党在农村执政根基的重要举措。

省委要求,“第一书记”要成为“党的政策的宣传队,农村党建的工作队,脱贫致富的服务队”。对贫困村一包三年,“第一书记”一年一轮换,不实现脱贫目标,帮包单位不脱钩、干部不撤回。同时为每个贫困村分别选派一名大学生“村官”和一名科技特派员。

驻村干部绘就农民致富路

入驻之初,村民对城里来的干部并不感冒,“第一书记”也没少被泼冷水。

临邑县孟寺镇后神村的一名老党员就直言不讳地对驻村干部说:“你们能在村里待几天?要是待十天半个月,免谈。后神的问题不是一年两年形成的,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

如何消除与村民间的隔阂,成为“第一书记”面对的第一道考题。

担任肥城市安临站镇凤山村“第一书记”的张仁哲,来到村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变成“村里人”,不仅要多和村民交流,还要尽快掌握村里的情况。

在与村民拉近关系后,“第一书记”也找到了各自不同的着力点,开始“破题”。

张仁哲在凤山村的第一步,是挖井。

凤山村全村仅靠一口浅井吃水浇地,人地用水矛盾十分突出。

经多方联系协调,张仁哲请来抗旱打井队,无偿为村里打了一口186米的深井,直接解决了耕地灌溉问题。

紧接着,他又从有关部门争取了10万元现金,打了一口吃水井。同时,他还争取资金45万元,修缮了三口机井的配套设施,恢复了机井的灌溉功能,彻底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

惊喜也随之而来:经化验,刚打出的吃水井的水质接近山泉水水质,且每小时上水量达50立方!

张仁哲抓住这个机会,兴建供水站,在保障本村用水的同时,向周边村、社区及企业提供社会化供水。

“村集体每立方水收取1.8元的费用,每天按最低400立方计算,能收取费用700多元,一年能收入20多万元。”张仁哲说。

由此,村集体收入有了“常流水”。

马颊河西岸的陵县边临镇侯庄村“第一书记”褚清森则酝酿着一个红薯品牌梦。

在侯庄这片沙质土上,红薯种植由来已久。褚清森自“扎根”侯庄,就开始盘算帮当地打好红薯牌。在深入走访之后,制约侯庄红薯经济壮大的原因渐渐浮出水面:侯庄的土地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种植;没有专业合作社,红薯销售只能“单打独斗”;红薯品种单一,靠天吃饭,没有价格优势。

褚清森在同镇党委、政府多次沟通之后,为侯庄红薯产业发展规划了一条打造品牌、规模种植、改良品种、拉长产业链的新路子。翻开褚清森的《走访日记》,一个清晰的工作计划已经显现:抓紧时间注册“侯庄红薯”商标,与县华丰食品公司等企业洽谈合作协议。同时,优选引进红薯新品种,动员村民进行规模种植,待形成一定规模后,建设大型冷库,储存红薯,打好“季节差”,提高红薯的销售价。

发生变化的远不止这两个村。自“第一书记”下乡驻村以来,种植、养殖、乡村旅游、农副产品加工……一个个特色鲜明的致富规划和项目正在变成现实。

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一年一轮换的“第一书记”能否在帮扶上具有可持续性?“别说一年,就是三年搞下来,他们走了,还不是一样?”山东滨州市无棣县佘家镇观音堂村里几位老党员背地里嘟哝。

“没有坚强的村级组织,且不说基础设施项目和特色产业很难搞起来,即便依靠帮扶力量建起来了,也可能因为后续乏力,再退回去。”高晓兵说。

山东省在选派“第一书记”时,要求“第一书记”既要抓脱贫,也要抓党建,既要带领村民致富,又要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因此,如何抓党建成了每个“第一书记”日思夜想的大事。

临邑县翟家镇前屯村,在“第一书记”上任之前,村“两委”班子几近瘫痪,许多遗留问题悬而未决,社情民意复杂。前屯村的驻村“第一书记”牵住这个“牛鼻子”,通过深入走访,组织召开党员会和群众代表会,推荐选举出新的村委会主任和三名村委会成员。随着新的领导班子诞生,前屯村的各项工作开始步入正轨。

截至目前,山东省选派的2.6万名“第一书记”,已帮助新建党组织135个,为帮包村引进致富项目4152个,解决通路、通水等难题1.4万个,新建和扩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4194个。

猜你喜欢
临邑县选派第一书记
我的第一书记
贵州毕节精准选派科技特派员
划分六类重点乡村 因村选派第一书记
因为有你
——献给第一书记
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开发利用沉睡资源的实践探索
王振国:疫情不退,我决不退
临邑县人才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省首批选派干部已全部驻乡村开展工作
省首批选派干部已全部驻乡村开展工作
第一书记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