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敬 杨利
实践篇——创新群众工作方法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目的,就是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在新时期,要在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取得实际成效,必须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近年来,全国各地都探索出不少群众工作的好方法。本刊立足重庆实际,采写了一组重庆的经验,同时,我们还选编了一批其他地方的典型案例,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启示与借鉴。
2013年4月9日下午,重庆市江津区嘉平镇清平社区。
村民王道全的院子里,几根毛竹搭成的瓜棚上,爬满了青翠的丝瓜藤。
“王区长,我们就稀罕城里人晚上唱歌跳舞,能不能给我们建块地儿?”头发花白的陈昌其抽着叶子烟。
坐在同一条石凳上的江津区区长王合清略一沉思,对旁边的嘉平镇镇长唐晓敏说:“老陈这建议不错,山里也应该搞个像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广场。我看可以把卫生院前面那块地打整出来,修个小公园。”
5月28日下午,王合清再次来到清平社区开院坝会。
65岁的程迪华挤进人堆,脸笑成了一朵花:“王区长,我们上回提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卫生院门口修了个笋河公园,我这个单身汉现在也有地方去了。”
话音刚落,院子里掌声四起。
自江津区推行院坝会活动以来,这样的掌声就经常在农家院坝里响起。
尴尬:基层干部不下“基层”
2010年端午节那几天,江津区四面山镇洪洞村的喻全书心头很烦:“好几个月没看到镇上的干部了,想问问我吃低保的事情,却一直没有干部到村里来。”
永安村82岁的罗江富也抱怨:“过去,乡镇干部经常到乡坝头来,跟我们摆‘龙门阵,帮我们干活路,在街上碰到也会点根烟吹两句,开几句玩笑。不过,这些年,这样的干部越来越少了!”
群众抱怨越来越多,干群距离越来越远,为找准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存在的问题,江津区委专门进行了一次调查。
一个月后,一份详实的调查数据送到江津区委领导班子手头——全区80%以上的群众认为,当前干部脱离群众的现象“非常严重”和“比较严重”;在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方面,只有15%的党员干部选择了“经常联系”,35.7%选择了“根据工作需要进行联系”,46.3%选择了“很少联系”,3%选择了“一般不联系”。
“干部不接地气,甚至对群众表达的诉求‘围追堵截,群众怎么能满意干部?”在专题研究会上,班子成员纷纷发表意见,“干部疏远群众的问题,必须解决!区领导班子要来带这个头!”
2011年8月,经区委组织部牵头调研,江津区开展院坝会活动的方案出炉——区级领导带头,各级党组织领导深入基层院坝,召开群众座谈会,听民情、察民意、解民忧。
2013年初,江津区出台《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院坝会长效机制的意见》,规定领导干部带队,其他干部参与,3—5人一队,分片区分时间段召开院坝会,做到每年的院坝会活动要基本覆盖村(居)民小组和村(居)民。
探路:把干部“赶”到院坝去
2012年12月28日下午,江津区几江街道大西门社区荣华小区的院子里,30多位乡亲围在一堆摆“龙门阵”。
区委书记陶长海坐在人群中的一条板凳上,仔细听着乡亲们的家长里短。
大伙儿正聊得起劲,67岁的袁德福把手头的旱烟袋一甩,从人群中站起来,扯着大嗓门说:“陶书记,我对你有意见!”说完从荷包里掏出一叠皱巴巴的纸,“你看嘛,我是原来西关村的村干部,现在离任了,没得固定工资,没得退休金,政府得管管我的生活!”
袁德福话音刚落,乡亲们就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就是,就是,村社干部跟老黄牛一样。”
“像袁德福这种干了30多年的人,只按每年30块钱计算生活补助,还不够买三斤猪肉!”
陶长海脸上的表情越来越严肃,他不知道离任村社干部有这么多怨气,日子这么苦。
听大家说完后,陶长海站起身:“老袁,你莫急。我到院坝来,就是来解决问题的。”
很快,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就接到任务,对离任村(社区)干部的待遇进行调研,并拿出可行性报告。两个月后,经区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根据村干部任职时间的长短,按不同标准提高其生活补助,全区9500名离任村(社区)干部得了实惠。
“接地气才能增底气,动真情方能知实情。我们的干部,只有走到群众中间,才能获得在办公室难以听到、不易看到和意想不到的情况,找出解决问题的新视角、新思路和新对策。”江津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敖天才拿出一本账——从2011年推行院坝会至2013年5月,49名区级领导、529名处级干部、1598名科级干部和一般干部,以及1895名村(社区)干部和大学生“村官”,共4071人全部参与到院坝会活动当中,到基层开院坝会2.4万人次。
转变:干部扑下身子办实事
2013年4月16日下午,江津区龙华镇双溪村龚家湾。
龙华镇党委书记刘荣刚站在一群人中拉开嗓门:“乡亲们,我们来商量一下菜籽沟水池无法满足生活用水的问题。”
“书记,终于把你又盼来了,我们还以为你忘了呢!”有人在下面吼。
几天前,刘荣刚到双溪村开院坝会,村民马圉提出,菜籽沟是一个天然的饮水池,周围近300户村民都靠这个池子供水,由于降雨量小,部分村民饮水困难,希望镇里能想法解决。
听取群众的意见后,刘荣刚就忙了起来。
“院坝会让干部走到群众中间,不是走马观花地听他们发几句牢骚,而是要解决问题。”刘荣刚说,开院坝会有很多硬杠杠,比如,对群众要求解决的问题,根据涉及范围,分别由村(社区)、镇街、区级部门、区群众工作联席会限期办理,涉及多个部门的问题,由负责联系的区领导协调解决,最迟在三个月内办结或给予明确答复。
会前培训、问题解决、全程代办、纪律保障四大机制的建立,如同给干部念上了“紧箍咒”,迫使干部扑下身子为群众办实事,对群众的意见必须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在机制约束下,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
珞璜镇是江津区的工业重镇,征地拆迁、安置房分配等问题,一直是“烫手山芋”。镇党委书记李兴伟前前后后到现场开了20多场院坝会,最后,全镇分配安置房309套,涉及农民218户,无一人闹意见。
盘古村是江津区的移民大村和柑橘基地,但前几年柑橘销路一直不理想。油溪镇通过开院坝会,协调群众建立柑橘专业合作社,统购统销,村民人均收入增加500—800元。
“为保证活动的效果,区委要对照院坝会记录开展督查、追踪问效。通过不定期抽查、定期考核等方式,推动院坝会由‘软任务向‘硬约束转变,由‘抓活动向‘促常态转变。”敖天才说,“目前,我们已经在265个村(社区)召开院坝会,参与群众达130余万人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4900多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417件,协调落实致富项目653个。”
涅 :干群关系一家亲
2012年5月18日,江津區慈云镇慈音寺社区。
时任慈云镇党委书记罗登亮刚开完院坝会出来,就被村民陈宗祥拦住了。
陈宗祥抽出一支香烟,硬要给不抽烟的罗登亮点上:“罗书记,你现在办事硬是有一套哟!你放心,引到慈音寺的项目,我们都会扎起的。”
“罗书记,莫走,到我屋头吃饭去。”有人走过来对罗登亮说。
“不得行哦,要到我屋头去,上次我反映问题,罗书记帮了忙的。”又有人走上来拉住罗登亮的手。
看到这样的情景,很难想象,这个戴着眼镜、一副书生相的党委书记,才上任时在群众眼里是没有啥份量的。
适值江津区推行院坝会活动,这像一场及时雨,让罗登亮很快找到做群众工作的“金钥匙”。
“以前,处理群众问题的时候,总觉得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反过来,群众又说我们是高射炮打蚊子,不切实际。”罗登亮说,通过开院坝会,党员干部走进农家院坝,同群众坐到一根板凳上,真心和群众交朋友,事情也就越来越好办。
遵循群众路线,提高了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更带来了干群关系的和谐。2013年5月江津区开展的民意调查数据显示,在“党员干部是否经常联系群众”这一项上,由过去的25%上升到93.7%,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满意率提高了26.3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