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胜艳
“人格”一词来自拉丁文,它的原意是“面具”或“脸谱”,指的是在戏台上表演的角色显示给观众看的脸目,代表着戏中角色的特定身份。人格包含两层相关的意思:一是指一个人在生活舞台上所表现的种种言行;二是指一个人真实的自我。在现代汉语中,人格通常被解释为人的性情、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普遍性和重要性决定了“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从业人员要求的高标准和崇高性。与此相对应的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是教师人格,良好的教师人格对教育和教学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害人害己,误人子弟。教师劳动的特点以及由此所决定的教师劳动的严肃性,必然对教师素养、教师人格提出极高的要求。
一、教师人格的内涵
教师人格是影响学生人格形成、心理发展、学业成绩提高的重要力量。当前培养学生的着力点研究已经由学生“智力开发”转向学生的“人格培养”,并且把学生人格的成长作为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正如乌申斯基所言:“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当以教师人格力量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1]
人格是做人的根本,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这种特殊性,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人格,它关系到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关系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取向,关系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对教师的评价。因此,教师人格就是人格在教师这一职业中的特殊要求的体现,是教师为胜任其本质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良好性格特征、积极的心理倾向、创造性的认知方式、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高尚的道德品质、规范的行为方式等人格特征的综合体。[2]现代教师人格特征是:爱生如子、责任心强、自信心强、善待他人、博学笃行、情绪稳定、兴趣广泛、淡泊名利等等。
1.“德、才、学、识”构成教师人格
“德”即是师德。塑造他人灵魂的人,自己要有高尚的灵魂。首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没有强烈的责任心,甚至视教育教学活动为一种痛苦,教师很难在工作中做到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其次,热爱学生。所谓“爱兵如子”,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的教师决不是一个好教师。
“才”,是才能。教师必须具备的“才”可以由五个“一”来概括,“一口普通话、一手好板书、一副好口才、一笔好文章、一套好方法”。才华横溢,朝气蓬勃的教师更易赢得学生,为学生所接受,教育教学效果尤甚明显。如果教师在文艺、体育及劳动技术方面有某种特长,就更有条件接近和深入学生,获取更多的教育机会,所谓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学”,是学问。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而且要精通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要不断调整、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向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是教师主要任务,因此教师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必须大大超过教学大纲的要求。学识渊博,才能深入浅出,才能取之左右而逢其源,居高临下,达“居高声自远”之境界,觉“为有源头活水来”之妙语。
“识”,是远见卓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具有远见卓识的教师无疑对于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现代信息社会,快节奏,高竞争,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尤其要求教师具有现代人的品质。“与时俱进君知否”,概括地说,教师个性品质现代化包含有开拓精神、独立意识、民主观念、团队观念以及惜时如金等等。只有吐故纳新,才会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不落时代。
二、教师人格的力量
教师劳动是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去影响、教育学生的一个感化过程,其过程是其他方式所无法代替的,其作用之巨大是难以估量的。
首先,教师职业这种以人格感化人格的特点,促使教师自身人格的提高。教师在以人格感化人格、塑造人格的过程中,对自身的人格有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教师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只有具备了美好品德,才有资格去塑造学生的品德。从事教师的职业,就意味着在整个人生航程中,将始终面临着一种人格上的挑战,教师必须鼓足勇气,义无返顾朝着人格发展的新高度不断攀登。而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就是教师在自身人格塑造上的落脚点。
其次,教师以人格感化学生,促使教师威信的确立。威信是威望和信誉。是一种无穷的精神感召力。教师的威信是教育学生和搞好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条件。教师有崇高的威信,才能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当然,教师在学生中威信的树立,不是靠威吓、粗暴的手段来实现的。一个教师如果经常靠威严来逼迫学生服从,就会使学生敬而远之,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造成不良后果。教师威信的树立,靠的是教师精湛的业务能力和高尚的品德。教师威信的形成主要通过“言教”和“身教”表现出来,而“身教”的作用往往大于“言教”。可见,教师在提高教学专业水平的同时,要不断塑造和完善自己的人格。教师威信一旦在学生中形成,将会变成一种强烈的感召力,使教育达到理想的效果。事实告诉我们,有威信的教师,会使学生感到他值得尊敬,可以信赖,会使学生愿意亲近、乐意听从教诲。
再次,教师的人格感化有利于对学生教育的实施。“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格言都说明以身立教是强有力的教育手段。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而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模仿性和可塑性都很强,他们对真假是非、善恶美丑的辨别能力还不很强,需要有正面的引导和教育。他们往往希望在自己所崇敬的老师身上看到应该做、学到如何做的榜样,同此,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心灵上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有的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能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仅能增强德育的效果,而且还能增强智育和体育的效果。教师的人格精神,可以不需要教师的一句话,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影响。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久远的。
最后,教师的人格感化还是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教师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既直接影响着学生,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又通过学生影响到他的家庭成员,影响到社会,进而影响到整个民族及其将来。
三、教师人格的塑造
一般说来,人格由三个方面因素塑造而成:一是智力因素。它包括人们知识的水平、才智的高低和能力的大小。二是道德因素。主要指人们对自己、他人、社会的某种真诚的态度和倾向性。三是意志因素。主要指人们克服内心障碍的自制力和克服外部环境障碍的坚忍性。人格三因素的塑造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它们共同的作用使人形成一种比较稳健的内在的精神结构。人格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中形成的。形成人格的途径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一个人如果能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人,做到自爱、自尊、自重,并以创造性的劳动来履行对社会的义务,用人道和崇高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言行,那么,就能塑造出高尚的人格。相反,一个人如果奴颜媚骨、自暴自弃,甚至出卖灵魂,那么,就会塑造出低下的人格,甚至会最终使自己的人格沦丧,失去做人的资格。
教师高尚人格的塑造,同教师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一样,需要从个人和社会两方面共同努力。塑造教师的完美人格,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追求与努力,在个体方面,应选择健康的人格理想作为人格发展的价值参考系,加强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磨练,发挥教师主体对自身人格塑造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从点滴入手,逐步达到较高的道德境界。在社会方面,也应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方面为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还应加强政治引导,改善社会政治环境,缓解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冲突;加强舆论引导,用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来促进个体人格的健康成长;加强美育引导,以唤起崇高美好的思想情感;加强道德引导,以提高道德实践主体的自律能力,造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我们只有不断地认识自我、充实自我、完善和超越自我,才能塑造完美的教师人格,才能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才能更好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 杰普莉茨卡娃.教育史讲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58.
[2]时花玲.教师人格:一种新型教育力量的内涵及其塑造.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