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玲
随着经济、文化、科学以及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人类寿命普遍延长。老年人占全人口的比例正在增长,人口老龄化己引起各国广泛的关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最新数据公报,全国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69%),预测到2025年则达到20%。毫无疑问,我国己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进入21世纪后,我国人口面临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人口老龄化.
“老年”从生理意义上讲,是生命过程中组织器官走向老化和生理功能走向衰退的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不可避免的会发生老化,表现在体内脏器组织萎缩、细胞衰老、再生能力降低等万面;随之相应地出现功能减退、免疫功能下降、抵抗力低下、机体对周围环境的应激能力减弱,不但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容易并发感染。近年来,在普外科住院患者中,老年手术患者的比率日益增高,尤以肿瘤患者为多,而手术是老年患者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但老年患者常伴有各种其它系统、器官的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其次是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糖尿病和血液病等,从而使机体抵抗力和对手术等治疗的耐受力明显下降,增加了其治疗的复杂性和危险性。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围手术期的正确护理对手术及术后恢复均有重要意义。
1 心血管系统的监控
1.1围手术期心血管危险评估
围手术期心血管的问题主要是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血压问题及心源性猝死。围手术期冠心病心肌梗死(AMI)多发生在外科术后48小时内。对于AMI后患者的危险评估有赖于AMI距目前手术的时间,AMI 6~8周内的患者手术危险性大。严重心律失常主要是指室性心律失常,因为它会严重影响血流动力学以及发展成为室颤进而猝死。但并不是出现频发室早即为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预兆。所以重要的是了解器质性心脏病的情况以及合并电解质紊乱的情况。高血压患者术前术后应积极检测遵照医嘱控制血压,对于老年患者应注意血压不宜控制过低,对于低血压要比高血压需要更积极地处理,其目的是保证冠脉及脑灌注。
1.2围手术期护理
加强围手术期管理,保证患者坚持服用心血管病的药物,严密观察并上报主治医师,根据医嘱调整药物至患者的最佳状态,术前严密检测并保持血氧、血压、心率稳定,水肿消退,睡眠良好,轻微活动没有心衰或心绞痛症状。术后正确及时积极护理,出现疼痛症状积极上报主治医师镇痛,保证睡眠以便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高血压、心动过速及心肌缺血等)的发生率。确保呼吸道通畅;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补液注意滴速,在准照医嘱补足血容量同时又要避免输液过量、过快引发充血性心力衰竭及肺水肿;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时发现各种异常并告知医师处理;避免高热、寒颤,维持正常体温;监测好血压;及早恢复术前控制心血管疾病的药物。
术后要特别重视患者的任何不适,及时确认及遵照医嘱处理。比如患者略有气短即应检查是否为心衰表现,及时遵照医嘱给予利尿剂即可避免心衰恶化及诱发严重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有可疑胸痛发作时及时遵照医嘱给予硝酸甘油,以避免严重心肌缺血的发作。特别注意心电监测,严密观察血氧,心电情况。不可输液速度过快,认真监测尿量情况,及时认真的记录患者液体出入量。
2 内分泌疾病的护理
内分泌系统疾病中尤以糖尿病必须严密观察及护理。
2.1手术糖尿病病人的不利影响
糖尿病是全身性疾病,许多重要系统、器官均可受累,手术对糖尿病病人的不利影响主要是:(1)手术应激所引起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将使血糖进一步升高。(2)易引起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Ⅱ型糖尿病病人常伴脂质代谢障碍,病程超过10年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为非DM病人的11倍。即使术前无心血管症状,但当手术引起应激性反应则可诱发心肌梗死及脑血管意外。(3)由于糖尿病病人常存在植物神经病变,血管舒缩的神经调节能力差,出血较多易引起低血压及休克。(4) 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者,常并发糖尿病肾病,麻醉、某些药物、失血、失液等因素可诱发肾功能进一步损害。(5)高血糖利于细菌生长、繁殖, 糖尿病病人多形核白细胞趋化性、吞噬与杀菌能力均下降,致免疫功能降低,易导致各种感染并发症,其发生率与血糖升高程度呈正相关。(6)由于物质代谢紊乱及纤维母细胞功能低下等原因,手术切口创面愈合能力下降,术后应警惕发生手术切口裂开。
2.2围手术期护理
糖尿病病情隐匿,容易忽视。临床上占1/3糖尿患者既往并无糖尿病症状,也未曾诊断糖尿病,故入院时对患者身体情况及各项实验室辅助检查的了解必不可少。对于长期口服降糖药的患者,术前应积极护理敦促患者按时服药使血糖稳定接近正常水平(7~8mmol/L),尿糖(-),术后严密监测血糖变化,指导患者饮食,遵照医嘱按时给予患者降糖药物。观察患者全身及伤口情况,发现问题及异常及时告知主治医师对症处理。
3 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伴发疾病主耍为慢性支气管肺炎和肺气肿,痰多、咳排能力差,后容易发生呼吸道梗阻。因此术后要及时的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机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遇到异常危险及时告知医师,必要时协助医师完成气管切开处理,做好气管切开术术后护理。
4 保持水电介质和酸碱平衡
由于老年患者手术前后对水和食物的摄入减少和术中创伤造成体液的丢失[19],如未能及时调整液体出入量,则可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术后应根据病情严密观察,记录好患者液体出入量,告知主治医师及时调整输液成份。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保持酸碱平衡,对维护细胞代谢,促进伤口愈合以及老年患者恢复健康均有重要意义。
5 营养支持治疗
老年患者往往术后由于进食困难或因治疗要求不宜口腔进食,或因恶性肿瘤晚期过度消耗等原因,导致病人手术前后不同程度的营养缺乏。术前营养治疗可提高机体免疫活性,增加手术耐受性。术后营养治疗可提供手术后应激阶段的营养需要,防止功能性饥饿或半饥饿状态引起的进一步营养消耗,治疗已存在的营养缺乏,并使患者能耐受进一步的治疗。因此,正确评价、维持或改善围手术期的营养状况,对减少手术后并发症,促进伤口愈合和机体恢复可起到重要作用。营养治疗尽量采用胃肠内途径,给予包括维生素、电介质在内的高蛋白,高热量混合性食物,也可根据需要采用静脉高营养途径;对于伴有糖尿病的患者应合理控制热量摄入;对慢性肝炎病人要平衡膳食,保持和恢复正氮平衡。
总之,老年人普外科患者有其特殊性,不同于其它年龄段患者,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应在充分考虑老年人生理、病理特点的基础上因病施治,因人施治,并应加强手术期各系统的监测和周到的护理,防止意外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