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实况

2013-04-29 00:44沈中尧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3年7期
关键词:信度科目语文课程

当下的语文界,无论是学术研究型的专家学者,还是一线执教的普通老师,在热衷探讨、阐发语文学科属性,或热切关注、研究语文教学内容之际,理应更为直面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现实状况,并在给予实事求是诊疗的同时,能开出相应的良方。否则,所有关于学科属性的研讨以及相应的课堂教学的研究,都只能是眼下高中语文教学三多——课时多、练习多、考查多的点缀,甚至会不知不觉地消逝于严峻的三多之中。

三多意味着高中语文教学的课程、课堂已严重失衡,学科的课程改革及其研究也呈忽高忽低跷跷板状。一头是围绕常态教学的研究,一头是紧贴高考应试的研究。前者的研究完全无法触动后者的操作,后者的研究也基本无视前者的探寻。高中语文三年的教与学,既不谈延续,也不讲贯通,教、学、考是三把号各有调,可目标却又是那么的一致,即应对高考。

从教的层面看,三多失衡的现状几成无厘头态势。就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的编排来说,用作进行必修教学的时长只占高中三年的1.25,即用高一一个学年加高二四分之一学年的时间,完成必修一到五的教学任务。接下来的1.75学年,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应当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的选修课的教学,但实际情况基本上是以选修之名行复习迎考之实。首先是教材之选。选的都是与语文高考直接有关的,诸如《〈史记〉选读》《现代散文选读》《唐诗宋词选读》等,其余的基本不得入选。其次是教学之选。选修教材中的篇目章节,凡与高考不能直接联系的,则基本不做教学之用。再就是教法之选。大多依据考纲考点的要求来设计、指导、训练。如此之选,显然已不只是有悖选修课要旨的问题,而是高中语文教学早早地被迎考复习的套路所裹挟的问题了。而学业水平测试(俗称“小高考”)之后所腾空出来的课堂课时,则更如火箭的助推器,一下将复习应试型的教学顶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此时,才是高二下半学期的前半程。

再从学的层面看,三多明显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业水平测试之后的语文课,课内周均课时至少8-10节,还有林林总总名目繁多的加时。周练与月考只是起步价。问题还在于:在语、数、英三门功课均三多的情况下,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投入却又是最少的。投入的多少与考分的高低并不能成正比,甚而至于会有投入的多少结果都一样的情状,语文学科三多的信度在学这一方最先产生了动摇,并且呈崩溃之势。更为严重的是,以三多为主导的语文教与学,由于偏重于在如何得分上做文章,往往不仅没能给学生以正确掌握和准确调用学科知识的方法指导以及能力优化,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然也有一些语文教师自觉或不自觉的推波助澜,还会让考生逐渐产生某些或某种投机取巧的心理甚至行为。这只要看一下数量可观的高考作文之套作即无需赘言。

而从管理和安排的层面来看,三多的出现似乎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并且看起来很是合理的操作。一是课时和科目的考虑,在周课时总量不少而科目减少的情况下,现有的学科增加课时也很合理;二是科目和评价的考虑,严格计算得分的科目与宽泛划分等的科目权重有别,给以分划线的科目加量也很合理;三是目的和策略的考虑,以高考上线率为目的过程性策略,以掌握数据为要而时时测量环环相扣也很合理。三多俨然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了。

完全冲着考来安排,高中语文教学所有的多就变得顺理成章了。只算高考得分率,不问学科总目标。三多的操作,虽然有些时候也可见绩效,但从语文学科的属性看,以多取胜总体上还是机械盲目的碰撞。由于课时多、训练多、考试多并不能绝对保证得分多,所以,三多的信度其实早已大为下降。既如此,为何还要上那么多的课,做那么多的训练,搞那么多的考试,而且愈演愈烈呢?其实,这种看似没有办法的做法,正是没有信心的办法。这里的信心,涉及到学生、教师、家长以及行政领导等诸多方面。没有谁会理直气壮地抵制三多,因为信心只有各方共同建构才能产生力量,而任何一方的自信都很难改变其他各方的不自信。结果是,没了自信就他信,看看周围不都如此这般嘛。借用鲁迅笔下孔乙己的话“多乎哉?不多也”来解读:你说课多、练多、考多吗?与周围的或者某地的学校比比,还不算多吧!

高中语文教学的信度就这样纠结于三多之中:课上了,题做了,卷考了,是不是就确有价值意义;这一课和下一课,这一题和另一题,这一卷和再一卷,是不是就确有进展提高。在飘忽不定的信度面前,信心自然也就虚空起来了。心里不实在,就需要填补,三多也就大行其道了。从三多缺乏信度,到信度不足导致信心失落,再因无信心而笃行三多,高中语文教学多而怪又不以为怪的实况就这样形成了。

单凭直觉,恐怕没有哪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或高中学生会完全认同当下高中语文教学三多的做法,但行为上却都由之行之。就连那些位在行政或管理层面的安排者,也并非完全以三多为是,可没有更好,也就只有如此最好了。这种皆知不当却又一哄而上的现象,根子还是信念方面出了问题。不会有人在理性上否定语文学科所独具的积淀性、综合性和拓展性的属性特征。现实的状况是:明知语文的能力素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却又是高一松、高二紧、高三疯,层层加码突击上量成风;明知语文的整体水平最能体现综合素质,却又毫无顾忌地砍削掉那些看似与考无关的方方面面;明知语文的学科目标重在拓展运用,却又只讲读写的模式套路和应试的策略技巧。这就是三多为盛背后的信念变异。

三多主导与三信变异,不仅扭曲甚至颠覆了高中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追求以及价值意义,而且更为令人警觉的是:语文课程改革反复强调的必须“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根本目标与核心要求,与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现实情形完全成了互不搭界的两张皮。“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主体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的主体教育教学目标,在高中语文教学三多面前,不过是坐而论道罢了,一文之教、一课之学的研究,也情如一道道流星,不过是那种一晃而过的闪亮,有光而乏力。三信的变异则使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初衷渐趋弱化并呈消解之势。

态度上只计成果,不算成本,操作上只管安排,不讲道理,追求上只要绩效,不问手段。一俊遮百丑的宣言,更是将语文课程改革和语文教学研究的点饰和包装扯得一干二净。赤裸裸的唯考是瞻,使符合学科属性特征以及学科教学目标的高中语文课程理念,只能屈从于应试的需要;那种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信念也就渐趋占有了主导地位。因此,要让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真正落实到位,就必须转变信念、建构信心、确立信度,以思想和实践的积极成果来否定三多的想法和做法。这需要从管理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全方位的认知及实践的提高和优化。

尽管高中语文教学三多主导、三信变异的现实很是一个问题,但其存现的实况并不可怕,因为只要有需求就会有存在,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而眼下,无论在教育教学的哪一个层面,大家都还是心知肚明的。所以,真正可怕的是:假如所有人都认同现在这样的操作是科学的、合理的,以至认定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就该这个样子,到那时,高中语文作为一门学科的存在,其内涵和外延怕是要重新界定了。

沈中尧,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江苏南京。责任编校:左晓光

猜你喜欢
信度科目语文课程
2024年拟在河北招生的普通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发布
《广东地区儿童中医体质辨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让讨厌的科目“牛”起来
科技成果评价的信度分析及模型优化
耳鸣残疾问卷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及其临床应用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中文版脑性瘫痪儿童生活质量问卷的信度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