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开来
〔关键词〕青少年;嫉妒心理;矫正
网上正在热播的泰国电视剧《嫉妒魔咒》讲述的是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早已有了未婚妻的音乐制作人在一个小岛度假的时候偏偏又遇上了另一位漂亮可人的灰姑娘,在后来的工作中,一位女歌手又对这位制作人一见钟情。形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四角关系,因妒成恨,爱恨交织。该剧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嫉妒是一副心灵的毒药,嫉妒心理太强,最终成为魔咒。
影视剧的情节常常荒诞怪异,但有时候,现实往往比影视剧更加残酷和离奇。
一、问题行为中游荡着“嫉妒”的幽灵
嫉妒是指人们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怨恨甚至是敌视的心理状态。
有学者将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归纳为四大类:厌学、逃学、弃学和离家出走;撒谎;偷窃;攻击性行为。其中对于“偷窃”和“攻击性行为”的描述分别为:
偷窃行为分为两种:一种是出于对金钱物质的狂热追求而非法占有;另一种是心理障碍所致,是一种心理疾病,俗称偷窃癖。攻击性行为是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有意伤害他人的心理、肌体,引起他人痛苦、厌恶等反应的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问题行为的界定并不是很清楚。许多问题行为的表现互相交叉,其原因也错综复杂。比如,之所以“逃学”,可能是因为“自卑”,而自卑的另一面是“嫉妒”。同学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因为“嫉妒”,有些孩子会编出一个“谎言”,用以向老师邀功请赏。又如,“偷窃”也许不是为了“非法占有”,也不一定是“偷窃成癖”,而是出于一种“嫉妒”心理。再如,“攻击”的原因不一定就是受过“挫折”或者是攻击者对影视节目和周围环境的“模仿”,能引发激烈残忍攻击的原因很可能还是“嫉妒”,是受害者或者社会对攻击者长期的有意漠视或者冷嘲热讽所造成的一种精神挑衅。
二、“嫉妒”是开启潘多拉魔盒的钥匙
嫉妒是一种可怕的心理状态,在可能给对方造成伤害的同时,还会给自己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会严重地影响自己的心身成长与学业进步。嫉妒能让正直的人产生邪念,让冷静的人失去理智,让善良的人变得疯狂,让谨慎的人走向极端。
2004年在各大媒体上炒得沸沸扬扬的马加爵事件,应该可以作为青少年问题行为心理教育的一个典型案例来研究。马加爵事件期间,国内媒体对此进行了狂轰滥炸式的追踪报道。马加爵事件之后,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分析研究。他们试图走进马加爵的内心,力求还原事件的真相,从而挖掘出那次惨绝人寰的“屠杀”背后的真实动机。对于该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凶手杀人的动机,众说纷纭,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嫉妒”。马加爵感到处处不如人,事事不如意,总是认为自己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无法融入周围的各类人际圈子。而且,他还常常受到来自同学的无情蔑视和嘲讽,胸中一直积压着怒气和怨恨。有一天,他在和宿舍同学搓麻将时又一次受到抢白和指责。这时候,潘多拉魔盒终于打开了。
三、羡慕再往前一步就成为“嫉妒”
我在云南工作时,班上就曾经有一个因羡慕而生“嫉妒”,又因嫉妒而犯大错的女生,万幸的是,由于她被及时发现,并得到心理疏导,终未酿成滔天大祸。
该生是高二时从外省转学过来的,档案成绩不错,操行评语优良,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眉清目秀,聪明伶俐,诚实善良。高二过去了,她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总是若即若离。高三上学期的期中、期末测试中,该生的成绩大幅下降。每次考试过后,我都单独找她谈过,但她总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并对以后的学习表现出信心十足。因为她的年龄比其他学生要大一点,我以为这是正常的青春期的生理影响而使她一时失手。而且,据任课教师反映,该生在各科的平时学习中也没有十分反常的现象。因此,我也没有太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
寒假补课时,班上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有十几个学生的重要复习资料和课本一夜之间不见了。更离奇的是,这些学生全都是班上的尖子学生。我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立即在班上进行了教育和动员。首先是安定人心,然后进行了细致的排查。在排查中,我发觉,前十五名中的第十四名,也就是上面讲到的那个女生,居然没有资料和课本失窃的报告。我心中猜想,难道是她?
真的是她。毕竟,这是一个本性善良的孩子。个别谈话时,我还没开口,她就哭了起来。听她诉说原委,我也感到一阵阵心酸。原来,这孩子不是正常的转校,而是所谓的高考移民。在教育发达的省份,她这种成绩,充其量只能考上一个专科,而到云南,正常的话,考上本科没有问题,如果再努力一点,甚至有上重点的可能。她是背负着一个家族的希望和父母的重托来上学的。可想而知,她肩上的责任、心理的负担有何等沉重!她不敢和当地的学生过多交往,是因为她时刻担心,稍有不慎,她的身份就会暴露无遗。她生性本来活泼,但又不得不将自己封闭起来,伪装起来,这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啊!不了解实情的学生,还以为她自视清高,在背后对她有不少的议论,甚至有诸多责难。这对她的心理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对她的学习也肯定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她问我,为什么会有高考户籍的限制?同样是学生,待遇为什么会如此不公?我无言以对。因为我也是一个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的鼓吹者。当问到为什么要拿走同学的学习资料时,她的回答是:“我真的很羡慕云南的考生。因为羡慕,所以嫉妒!”
羡慕再往前一步就是“嫉妒”!
四、青少年嫉妒心理的基本特征
1. 明确的指向性
嫉妒心理的指向性较为明确。嫉妒者与被嫉妒者往往属于同一个层次,如是同一年级同一班级的同学,或者是年龄、学识、阅历都差不多的伙伴。他们接受过或者正在接受同等的教育,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他们甚至本来关系密切,也许曾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也许还是要好的朋友。只是由于后天努力程度的不同,家庭及社会环境的差异,其中有些人逐渐显示出优势,如学习成绩明显地超过另外一些人。在这种情况下,处于劣势的一方就有可能产生嫉妒心理。随着对方的优势越来越明显,这种嫉妒的心理就会越来越强烈。
2. 多重的对抗性
具有嫉妒心理的人看不到、也不想看到别人的长处,更不愿意正视自己的弱点。他们常常拿自己的优势去与别人的劣势进行比较。他们主观片面、自视清高、骄纵任性、目空一切,很少反省自己。这样的人往往具有一种畸形的心态。别人成功了,他们会怅然若失;别人失败了,他们会窃窃私喜。他们对同学在学习、生活中的求教和求助漠然置之,不理不睬。为得到家长、老师的信任和欢心,他们不惜夸大事实,甚至弄虚作假,形成对抗,以达到打击对手、抬高自己的目的。
因嫉妒而产生的对抗具有多重性。儿童的心理对抗一般表现得比较直接。比如,当一个孩子看到另一个孩子有一件更好的玩具时,胆大的就会一把抢过来,胆小的也会大声哭闹,以便从家长那里得到补偿。年龄越大,其心理对抗的伪装性就越强。这是因为嫉妒心理常常会受到社会道德谴责的缘故。
3. 变化的层次性
嫉妒心理一般被划分为“潜意识嫉妒心理、显意识嫉妒心理和变态嫉妒心理”三个层次。
“潜意识”嫉妒心理是第一层次。这种嫉妒心理往往深藏在人的潜意识中,还没有形成一种自觉意识,很多时候连自己都无法觉察,一般不会产生对抗性。处于这种心理状态下,羡慕、竞争、嫉妒等心理因素相互交织,很难区分。有时,当我们听到朋友或同学成功的消息时,心里并没有那种应有的喜悦感。这其实就是一种“潜意识”嫉妒心理。嫉妒心理由“潜意识”进入“显意识”的主要标志是指向性更加明确,并极有可能出现对抗性。具有“显意识”嫉妒心理的人常常会对发泄对象进行无端的挑剔,严重者甚至会对其进行诬陷、诽谤之类的人身攻击,以达到打击对方的目的。当“显意识”嫉妒心理继续向前发展而又得不到有效控制的时候,它就会进入“变态”嫉妒心理层次。在这个层次中,嫉妒心理者的人格被严重扭曲,性格暴躁,随时会对嫉妒的对象甚至对社会发动攻击,其危险性不言而喻。马加爵、药家鑫以及美国校园枪击案的凶手在实施犯罪时,其心理状态都已经达到了“变态”心理层次,都属于这个层次心理病人的范畴。
五、青少年嫉妒心理矫正的启示
1. 承认差别,积极进取,知足常乐
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人生来自由而平等。这句话后来还被写入了美国的《人权宣言》。这句名言的问世,激励了全世界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让他们感觉到了做人的权利和尊严。但是,每个人不同的先天禀赋以及后天各异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造就了人和人之间的千差万别。世界上绝不会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即使是孪生兄弟姐妹也会有不少差别。又如,同为青春少年,一个家财万贯,另一个一贫如洗。天壤之别的家庭环境在他们的心理、生理上所造成的影响也会大相径庭。
当然,青少年应该正视自己,一方面不必妄自菲薄,另一方面也要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劣势。此外,不要和别人进行狭隘的比较。如果你非要和达·芬奇比绘画,和莎士比亚比写作,和帕瓦罗蒂比唱歌,和姚明比耐力,和刘翔比速度……那么你恐怕就只有恼怒和郁闷的份儿了。与其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嫉妒别人,倒不如努力去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修养,等到自己在学习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时,自己的价值就会得到体现,别人也会开始尊重你、信任你。
正因为人与人不一样,我国古代的教学理论中才有了“因材施教”一说,而且传承了几千年,经久不衰。“人人生而平等”可以作为人类对于美好社会的一种追求,但在现阶段,承认、正视现实生活中的差别,并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去面对人生,而不是整天怨天尤人,才能真正做到知足而常乐。
2. 胸怀大度,宽厚待人,以德报怨
大度是一种气质。大海般宽阔的胸怀中必然蕴含着无限智慧和人生的哲理。胸怀大度,就如春雨涤荡后纤尘不染的大地,让万物呼吸,让鲜花盛开。19世纪初,蜚声世界乐坛的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为了帮助默默无闻的肖邦,利用剧场灯火熄灭的机会,不惜冒着身败名裂的危险,让肖邦在黑暗和静谧中代替自己演奏,从而使得他一夜成名。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只有胸怀大度才能做到宽厚待人。宽厚待人不是逆来顺受,更不是容忍罪恶,而是以德报怨,以善惩恶。宽厚待人是一种恬静的心境,一种坦荡的襟怀,一种高尚的情操,一种人格的魅力。《诗经·卫风》中有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就是说,你对我好,我会对你更好。对待家人和朋友应该如此,对待同学和同事更应该如此。即使是对待你生活和事业中的对手和“敌人”,也大可不必针锋相对,以牙还牙,更不要拼个你死我活。千万要记住: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由此我又想到了马加爵。假如,在他的生活里多一份社会的温情;假如,他周围的同学不是那么冷漠世故;假如,他自己能学会宽恕,能做到大度,那么,2004年那悲惨的一幕也许就不会发生。还有我的那位学生,假如她真正读懂了这个社会,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也不至于做出如此荒唐的事来。
青少年的嫉妒心理是一种有害的情感,在特定的条件下会以各种消极的情绪和过激的行为表现出来,严重时会转变成种种对抗的力量,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无须讳言,近年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恶化,有着深刻、复杂的社会背景。要从根本上防止和化解这种心理问题,必须从青少年自身主观修养、社会意识环境以及国民经济基础三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努力,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四位一体的关注、关心和帮助。
(作者单位:广东省清远市田家炳实验中学,清远,511515)
编辑 / 李益倩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