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丽
【摘 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外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的临床护理措施。 方法: 我院选取2011年6月到2013年2月收治的536例实施腹部外科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将发生腹部切口感染的作为实验组,将为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感染原因及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研究发现手术时间过长、备皮时间过长、入侵性的手术可增加伤口感染几率,同时污染越严重的切口术后感染可能性越大,可通过合理用药、日常护理、营养护理等方面对患者进行有效护理。 讨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可以通过合理用药、日常护理、营养护理等方面并有效的控制切口感染,有效的降低患者感染的几率,同时保证手术的理想效果。
【关键词】外科;护理;腹部切口;效果
外科手术患者在进行腹部切口手术之后很容易出现切口感染。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的常见感染之一,主要是指指术后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侵入人体所引起的切口局部组织炎性反应。其后果是切口延迟愈合、裂开等,严重者引起全身性感染、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我院选取2011年6月到2013年2月收治的536例实施腹部外科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和分析外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的临床护理措施。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选取2011年6月到2013年2月收治的536例实施腹部外科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发生腹部切口感染的作为实验组,将为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实验组78例患者,男患者38例,女患者40例;最小年龄15岁,最大年龄68岁,平均年龄43岁;胃部切除术7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8例,肠破裂修补术8例、直肠癌根治术8例、结肠癌根治术8例、剖腹探查术9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9例、脾破裂切除术7例、粘连性肠梗阻松解术7例,肝癌切除术5例,其他2例。对照组458例患者,男患者235例,女患者223例;最小年龄16岁,最大年龄72岁,平均年龄42岁;胃部切除术55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38例,肠破裂修补术42例、直肠癌根治术33例、结肠癌根治术29例、剖腹探查术3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5例、脾破裂切除术48例、粘连性肠梗阻松解术45例,肝癌切除术42例,其他30例。两组在手术室环境、手术医师、麻醉方式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在体重指数(BMI,kg/m2)、年龄、备皮时间、切口长度、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病、营养不良、糖尿病等)、侵入性操作、手术时间等方面的差异。
1.2 方法
我院选取2011年6月到2013年2月收治的536例实施腹部外科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78例患者采用综合常规护理方法,在术前做好备皮工作和营养支持,并在术前1h静脉滴注抗生素,及进纠正贫血、蛋白质缺乏和电解质失调;术中无菌操作;术后及时冲洗患者的腹腔切口,予以营养与补液,及时换药。
1.2.1 手术时间方面
患者手术时间大于2小时容易发生术后感染,因为随着手术的时间的增加,手术中所用器械感染的几率随之增加,患者腹部切口的汗腺的细菌也逐渐增加,同时容易造成患者创面的扩大以及局部血肿。本次研究中实验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因此医护人员应有效的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例如可以完善手术的准备措施、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1.2.2 用药方面
在患者的围手术期,为减少患者的切口感染,医护人员应合理应用抗生素。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最佳时间应是在手术开始前的30min,也可与麻醉前用药一起给病人一次适量的抗生素。手术时间过长可术中再给一次抗生素,抗生素应用3 d后停药。医护人员应注意术后不可长期大剂量滥用抗生素,否则不仅不会降低感染率,反而有促进耐药菌株形成的危险,并可能延误诊断和治疗时机,给病人及家属赞成不必要的伤害和经济压力。
1.2.3 营养护理
术前应保证患者的营养,必要时对患者进行输血、输注蛋白甚至给予静脉营养支持。在围手术期加强患者营养,饮食合理,保证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供给。按照食欲情况,鼓励少量多餐,如果不能进食,可静脉给予营养,如输血、白蛋白、脂肪乳等以纠正患者营养状况,要素饮食可经鼻饲管或用软质的硅胶管,由滴瓶24h内缓慢滴注,保证病人所需的热量及营养。对于术后并发感染的患者,由于高分解代谢,每日会丧失氨量30g,蛋白质的严重不足,且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所以这类病人需同时补充铁、锌、铜、维生素A、B12、叶酸和吡哆醇等。
1.2.4 日常护理
在夏季使用腹带,会导致切口处温度潮湿、增高、易污染,是细菌更衣增生,因此医护人员应注意腹带松紧,可适当增加换药次数,保持敷料干燥。医护人员应定期清洗空调及空气净化机滤网,注意病室通风换气及温、湿度调节。加强对患者卫生宣教及护理,指导被褥及着装厚薄适度、宽松。
1.3 诊断标准
按全国医院感染监控中心诊断标准,
1.4.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分析采用SPSSl3.0软件包进行处理。根据数据的性质采用t检验或x2检验;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平均年龄、备皮时间、BMI、是否应用抗生素、手术时间以及是否为侵入性手术等方面,可发现手术时间过长、备皮时间过长、入侵性的手术可增加伤口感染几率,同时污染越严重的切口术后感染可能性越大,如表1.
3 讨论
手术切口感染,除与进行手术的医生的技术熟练程度以及在手术过程中无菌正确运用有关外,还与患者的切口部位、手术时间、患者的健康状况、有重要关系。因此医护人员应及时预防,可通过合理用药、日常护理、营养护理等方面并有效的控制切口感染,有效的降低患者感染的几率,同时保证手术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 陆烈红,邹瑞芳.控制手术切口感染的护理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8):637
[2] 邹烂辉1腹部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1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6): 1271
[3] 陈爱初.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监控[J].护士进修杂志,2004,2(19):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