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小勇
刘伯承元帅是我党、我军杰出的军事家,有“当代孙武”之美誉。刘帅的军事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三次军校求学经历所打下的坚实的军事知识基础。
考入陆军将弁学堂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清王朝被革命送上了不归路。此时,整个四川也处于沸腾状态。11月22日,革命党人张培爵、夏之时率起义军占领重庆,建立了蜀军政府。27日,立宪党人又在成都建立了大汉四川军政府。不久,两个军政府经谈判协议合并,组成了四川军政府。
一场以武装起义为标志的革命风暴席卷全国。那些日子,刘伯承在地里干活,常能看见扛着大枪的军队从路上经过,枪炮声不绝于耳。这一年,他家的十几亩瘦田意外地获得了一个好收成。看着自家粮仓里第一次堆着这么多的粮食,看着身边日渐长大的弟妹,一个大胆的念头忽然从刘伯承脑子里冒出来:当兵去!
母亲听儿子说要去当兵打仗,叫着他的小名说:“孝生啊,你的心不在庄稼地里,妈知道。但家里弟弟妹妹这么多,你的娃儿也刚落地,你走了,她娘儿俩的日子可怎么过呐?”
刘伯承道:“宜芝那头我都说好了,弟弟、妹妹现在也能做个帮手了,我去当兵也是找条出路,再说当兵打仗,多少还是有些军饷的,可以补贴家用。”
19岁的青年刘伯承,毅然剪掉一根乌黑的发辫,直奔万县,参加了反对清政府的学生军。
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各地纷纷开办军事学堂,广招学员,扩充革命势力。重庆蜀军都督张烈武也在重庆办了陆军将校学堂(后改为陆军将弁学堂),广招青年志士。当时刘伯承正在万县的学生军营里受训,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跟长官请了假,坐船赶到重庆陆军将校学堂报名。
参加考试时,刘伯承文武各科成绩突出,很顺当地被录取。全学堂共有400多名学员,分编为4个队,刘伯承被编在第二队第一排第一班。
这时中国的大形势又发生了变化。孙中山只当了几个月的临时大总统,迫于国内外反动派的逼迫,让位给了袁世凯,革命被扼杀。随后,各省的革命党人纷纷组建军队,准备讨伐袁世凯。熊克武是四川老牌的同盟会会员,一直站在孙中山这一边。他组织了蜀军第五师,自任师长,但懋辛任参谋长。全师军官几乎是清一色的革命党人。第五师因官佐不足,熊克武向重庆蜀军都督张烈武求援,请他选一些将弁学堂的优等生,成立速成班,限半年毕业,以补充熊部官佐。刘伯承各门功课成绩优异,被选入速成班。
速成班的学制虽然缩短了,但课程并没有减少。半年的时间里,要学《步兵操典》《野外战勤》《射击教范》《兵器学》《地形学》《筑城学》等课程,学习训练生活十分紧张。而刘伯承这段时间的学习训练尤为刻苦。有时为了掌握一个动作,他要反复练习数十次,直到熟练掌握为止。
在这期间,刘伯承还阅读了一些外国军事参考教材和中国古代的兵书。
1912年底,刘伯承以各科全优的成绩,提前在将弁学堂毕业,而后被派到熊克武的第五师见习,任司务长,不久改任排长。
进入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
1927年11月,南昌起义失败后,从广东撤回上海的刘伯承,受中共中央的委派,与吴玉章、林伯渠等30余人一起,从上海登上一艘苏联货船,经海参崴转坐火车,横穿西伯利亚,来到了莫斯科,开始了在异国的求学生涯。
来莫斯科求学的中国革命者基本上分为两拨,一拨进入中山大学学习革命理论,另一拨,如刘伯承等军事指挥官,则进高级步兵学校学习军事。苏联的最高军事学府是苏联红军大学,即闻名于世的伏龙芝军事学院。苏联红军中的高级将领大多在这里学习深造过,而且为许多国家培养了不少高级军事指挥官。也正是这个原因,要进这所学校,一般要先经过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的教育,所以刘伯承初到苏联时,先进高级步兵学校学习。
入学后,中国学员都取了个俄国名字,刘伯承取名阿法纳西耶夫。刘伯承所在的第十六班,由30多名不懂俄语的中国学生组成。因此,学好俄语是他们要过的第一关。
刘伯承学习俄语有三难:一是年龄大,这时刘伯承已经35岁了,记忆力自然要差许多;二是基础较差,原先他连一个俄文字母都不认识;第三,因为他是四川人,四川口音很重,学俄语的发音就很困难。
但刘伯承的优势是学习毅力惊人。俄文字母P的发音,对于初学俄语者来说是最难的。刘伯承一有空就独自躲在一角专心练P的发音。
刘伯承读书、整理笔记,每天都要搞得很晚,他的那只假眼球把他的眼窝磨得生疼,使他不得不把假眼珠取下来,再继续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俄语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虽然口语还带有“四川口音”,但阅读和翻译能力,在全校的中国学生中也是一流的。刘伯承兴奋地在灯下给川军旧友王尔常写了一封信:
“余年逾而立,初学外文,未行之时,朋侪皆以为虑。目睹苏联建国之初,尤患饥馑,今日已能饷我以牛奶面包。每思川民莱色满面,‘豆花尚不可得,更激余钻研主义、精通军事以报祖国之心。然不过外文一关,此志何由得达?乃视‘文法为钱串,视生字如铜钱,汲汲然日夜积累之;视‘疑难如敌阵,惶惶然日夜攻占之,不数月已能阅读俄文书籍矣。”
高级步校开设的课程比较多,除了射击学、战略战术、地形学等军事科目外,还开设了联共党史、哲学、几何、三角等。自从攻克了俄语一关,能直接听懂教员讲课后,刘伯承的其他课程学习成绩也跟着直线上升。
刚开始进行实弹射击时,因为不习惯用左眼瞄准,刘伯承连靶子也打不中。他想,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员,枪打不准怎么行呢?经过一个时期的苦练,他的步枪和手枪射击成绩也很有起色,基本上做到枪枪中靶了。射击教官向他竖起了大拇指,用俄语道:“阿法纳西耶夫同志,你失去右眼,仍打出这样的成绩,很了不起啦!”
在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
1928年6月,刘伯承参加了中共中央在莫斯科召开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在莫斯科近郊的一座乡间别墅。在这次会上,共产国际代表布哈林、中共领导人瞿秋白、周恩来、李立三、向忠发分别作了报告,周恩来作的是军事问题的主报告,刘伯承作了军事问题的副报告。这两个报告都十分有水平。其实,到苏联上学不久,刘伯承就写了一份《南昌起义始末记》的报告,详细记述了南昌起义军事活动的全过程,并对起义的得失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其中他总结出的四项“根本弱点”和八条“行动的错误”,引起了中央领导的关注和重视。
“六大”结束后,刘伯承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伏龙芝军事学院在世界各国享有极高的声誉,它的前身是苏联红军总参谋部军事学院,组建于1918年10月,是列宁亲自主持创办的。据有关资料记载,刘伯承入学时,与苏联名将马林诺夫斯基属同期同学,比后来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功勋卓著的朱可夫元帅还高一期。时任伏龙芝军事学院院长的,是苏军爱迪曼上将。
刘伯承所在的中国班共6名学员,另5人为左权、屈武、陈其科、黄涤洪、刘云。刘伯承算插班生,他进伏龙芝军事学院时,左权等人已经在这里学习一年了。
对于刘伯承这位赫赫有名的战将,左权仰慕已久。刘伯承比左权年长13岁,但他们很快成了十分要好的朋友,彼此经常谈心交流,共同进步。有一次,战术教员出了一个图上作业题,规定山上的指挥部要给山下正前方5公里处的分队下达紧急作战命令,问指挥员应该派出骑兵通信员,还是徒步通信员?全班大多数学员的答案,都是派出骑兵通信员,惟有刘伯承和左权的答案是徒步通信员。结果教员宣布:刘伯承和左权正确。因为下这个陡坡,徒步通信员跑步比骑马快。
1930年春,刘伯承、左权等同志接到中共中央的通知,让他们回国参加革命斗争。4月,他们从伏龙芝军事学院提前毕业,秘密回国。
在异国求学,不快总是难免的。但不管怎么说,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的近两年时光里,刘伯承的收获是巨大的。不仅系统地学习了苏联红军的各种条令和有关司令部组织指挥的知识,以及正规战的战术、军区和野战部队的建设等比较系统的军事理论,而且还广泛涉猎了18世纪、19世纪一些著名军事家如拿破仑、苏沃洛夫等人的事迹和论著;同时,借助于俄文,刘伯承还读了不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包括许多军事论著。不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大大开阔了眼界。
刘伯承的三次军校求学经历,为他在日后指挥军队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军事知识基础。而这一经历也使刘伯承意识到创办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的重要性。所以,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建国后,刘伯承都极为关注军事院校的建设和军事人才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