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红
关键词:文化自觉和自信 大学文化 大学精神 舞蹈文化精神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绵延不绝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中国人的文化母体、是炎黄子孙共同的根。文化自觉和自信,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命运和一个民族的兴衰。刘淇同志在“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讲话中谈到,文化自觉是指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以及对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规律和建设使命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我们亟待形成与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展示中华民族无可替代的精神品格与文化魅力。
如何建构起国家和民族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如何在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性规则面前,赢得世界话语权;如何更好地汲取中华优秀文化,提升其与时俱进的功效,不仅是新时期中国文化建设要思考的重要问题,而且也是高等艺术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面对新形势,高等艺术教育不仅要明确文化发展的方向、目标、原则与作用,更应明确艺术教育发展的境界、定位、理念、思路、动力源泉及突破点等问题,努力追求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在增强文化创新能力中,取得适应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觉地位。然而,文化建设归根结底来自于教育的发展,来自于艺术教育对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的自信担当。
国家文化建设的使命,提升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文化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须依靠文化的全面建设与不断发展。胡锦涛同志曾提出,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全民族文化的创造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六中全会深刻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崭新理念和目标任务,即“文化兴国”战略。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从国家战略层面凸显了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中的作用。
深厚的文化传承,是通过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想信仰、行为规范保持对社会的认同,凝聚对社会的共识;强烈的文化认同,将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将越来越成为人民的热切愿望。这预示了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到来,也预示了未来我国波澜壮阔的文化建设将需要一大批引领时代的文化英才,这是对中国高等教育责任与使命的明确要求。
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当文化显现出比物质更强大的力量时,才能造就更大层面的文明进步,才能彰显出精神的品格和魅力,才能确立和巩固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格局中的战略定位。唯此,充分认识国家文化建设任务与发展趋势,在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建设中,不断提升高等艺术教育的社会责任与文化使命,完成造就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形成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的任务,完成高等教育发展在国家经济大国与文化强国建设中的新境界的提升。
高等教育文化功能的定位,明确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2011年4月,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职能,赋予了高校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责任与使命。强调了只有在大学教育中发挥文化的影响力,培养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与自信心,才能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文化传承、时代创新的历史使命。讲话中提出的大学是具有“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职能,不仅是高等教育新的功能定位,而且指出了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与发展的道路,同时也明确了高等教育对社会的又一贡献所在。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大学的办学思想不断提升。曾任复旦大学校长的杨福家教授精辟地指出:“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文化,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崇尚道德的文化,严谨求是的文化,大度包容的文化,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然而,这一切如果不是建立在个体存在和整个民族的文化自觉之上,大学文化是无法卓然挺立放射其精神光辉的。因此,从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探析大学教育的文化功能新定位,发挥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本质功能,是一个富有新意和挑战的时代新命题。
如何展现大学的文化功能?大学的文化发展思路又如何确定?当全球文化以现代化方式展开时,中国的象征符号、文化个性与文化精神,即中华民族文化如何在世界文化之林赫然彰显?如何杜绝面对满眼的好莱坞、迪斯尼、被啃了一口的苹果等强势的外来文化创造表现出的尴尬?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提出,大学要成为文化自觉的引领者,要树立五种意识:文化育人意识、创新意识、构建文化服务体系、开放的文化交流和先进的文化导向意识。这无疑是在根本上思考如何建设有文化的大学的问题,这必将开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又一新思路。
国家文化建设的目标与任务,发挥高等艺术教育的特殊作用
几年来,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艺术教育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体系,并取得了显著成绩。2011年,随着国家学科目录的重新修订调整,艺术学科正式升级为学科门类,音乐与舞蹈学学科从二级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这一重大的变革意味着艺术学科门类及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完善,特别是高等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然而现实的高等艺术教育发展中,却存在着 “重技术、轻艺术;重专业,轻文化”的某些教育倾向。究其原因,恰恰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文化自信心相对不足、文化关照方式相对有限、文化自觉意识相对缺失,缺少在艺术人才成长中输入人文精神需要的足够养料,致使很多艺术人才知识结构不完善、适应社会能力差、创新能力与持续发展的后劲较弱等。甚至有些艺术类院校多少有些像打造艺术匠人的流水线车间,而不像是一个充满浓郁人文艺术气息的自由的殿堂,使得艺术人才很难触及到“由技通道”的高境界。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谈到:“大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智慧;大学不仅仅是培训技术,更重要的是锻造人格。”艺术教育如何注重文化教育,如何使艺术教育更体现于展现核心价值追求,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贡献。
北京舞蹈学院作为国家高等艺术教育行业的排头,全国唯一一所舞蹈专业的高等学府,始终承担着培养高层次舞蹈人才的重任,如陪同国家领导完成国家出访任务、完成海外中国文化展演、担任北京2008奥运会开(闭)幕式创作与表演、建党90周年舞剧献礼、世博会“魅力北京”展现以及高雅艺术进农村、进营房、进社区、进校园等。新时期完成国家舞蹈文化传承与传播已成为办学的使命,并将以此体现学院的文化追求与学科建设的显著成效。因此,发挥高等艺术院校强大的文化引领、服务社会、激励人民的重要作用,使高等艺术教育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得以充分显现。
文化引领办学理念的调整,选择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特色的新路径
高校顺应时代发展,重视内涵建设与激发内在创新活力,寻找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独特气质和价值追求,即凝练办学过程中所尊崇的办学理念显得尤为重要。办学理念是大学精神的核心要素,处于大学文化的深层中,具有激励、导向和保障的作用,决定大学文化的价值取向与目标追求。因此坚守什么样的办学理念,秉持什么样的发展原则,将直接决定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与走向。
北京舞蹈学院作为我国多层次、体系化的重要舞蹈教学与创新基地,面对有利的办学优势,近年来,围绕创建世界一流舞蹈高等学府的目标,联系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实际,站在哲学高度不断展开宏观战略思考,强调以传统文化精髓引领事业发展,治校方略和办学理念不断优化和提升,选择了富有特色的艺术教育发展的新路。
在积极推进舞蹈教育事业中,学院2006年确立了“团结协作求和谐,集中精力谋发展”构建和谐舞院的总体思路;2007年明确了“高举旗帜、文化引领、依法治校、和谐发展”的工作方针;2009年制定了“以特色建一流,以质量求生存,以和谐促发展”的科学发展思路;2010年提出了“坚持高层次的文化追求,坚持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坚持高水平的普及教育”的发展原则;在2011年展开“文化大发展和舞蹈高等教育”大讨论的基础上,2012年提出建设“具有舞院特色的校园环境、教育环境和情感环境的和谐校园”任务。实践证明,在秉承文化传统、决策特色发展的路径中,文化引领下的办学理念的不断探索与提升显得至关重要。
“舞蹈文化精神”构建的实践,寻找舞蹈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内核,是办学理念和教育使命的集中凝练和显著标志。具体展现在发展战略、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相应的校训和校风中。2007年,温家宝同志在同济大学强调:一所好的大学,不在高楼大厦,不在权威讲坛,也不在到处张扬,而在每一个人的灵魂和生命。这就是精神,大学的精神,即大学精神的文化实质。从而明确了大学文化建设的方向,在于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中引领社会风尚,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近年来,学院在坚持文化引领的方针下,从文化内涵上丰富了“文舞相融,德艺双馨”校训,增加了“尊道崇德,天地人和”的人文前提。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阐释从艺做事的深刻道理,从艺术本身所富含的“真、善、美”审美特质,表达舞院人的艺术追求与文化坚守。 “尊道” 即为求真、“崇德”乃达善、“天地人和”以至美,呈现出了真、善、美的追求与统一;继续弘扬“爱国、爱校、爱舞蹈”的舞院传统,同时明确了“攀登专业高峰、提升全面素养;追求高尚境界,创造诗画人生” 舞蹈人才的标准要求;提出“执着于艺术,奉献于课堂,用心于学生”的师德规范;进一步确立了品德与艺术并重,文化与舞蹈融合的艺精德昭的培养目标与行为世范的标准要求,集中完整地构建出了舞院精神—“舞蹈文化精神”,成为了促进舞蹈教育事业不断创新与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文化是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民族符号,文化的发展带来艺术的繁荣,作为艺术之母的“舞蹈”,以其彰显生命的本质的方式演绎着完美的艺术精神。在全球各种文化交融的语境下,弘扬优秀传统和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不断挖掘丰富和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石,凝聚舞蹈文化精神,建构当代舞蹈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从而体现舞蹈高等教育的精神品格。
“舞蹈文化工程”建设的实施,舞蹈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新突破
大学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清华大学前校长顾秉林对胡锦涛同志清华百年讲话中提出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有深切的体会。他认为,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问题上,一方面,大学要大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使之成为文化创新发展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另一方面,大学要注重坚守使命,守护大学精神,自觉抵制浮躁和诱惑,避免急功近利。
在办学实践中,学院实施的“舞蹈文化工程”,积极推进了舞蹈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工程的主要内容:一是进行充满人文气息花园式的校园环境建设;二是营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学术教学环境建设;三是培育富有爱意、充满慈悲情怀的和谐情感环境建设。强调艺术不仅反映美,而且要成为情感的载体;强调艺术家要在相互欣赏、相互鼓励、相互包容、相互合作的环境中成长。
高等艺术院校肩负着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觉与自信艺术人才的使命,更担负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提升国家文化创新力的重大责任。通过“舞蹈文化工程”建设,学院形成具有让人欣赏令人羡慕的美好校园、不断提升的学术地位与学科美誉度,学院的世界知名地位显著确立,人人拥有归属感,总体呈现昂扬向上的和谐舞院。这也正是高等艺术院校改革发展的新机遇与新突破,以及以此显现出的文化魅力。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作为高等艺术院校,有责任敏锐地洞察全球化经济与文化冲击中的文化建设,更有责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积极投入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特别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崇高事业中,彰显出高等艺术教育的精神品格与文化魅力。
(作者系北京舞蹈学院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张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