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爱民 于久洪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始建于1979年,其前身为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1999年开始试点举办高等职业教育,2006年,整体转制为高等职业学院。目前,学院设有管理学院、财金学院、商务学院、信息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基础部等教学院部。现有18个高职招生专业,其中,会计、国际商务专业分别为国家级、市级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专任教师186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60人,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教师116人;市级教学名师3人,市级职教名师1人,市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人。双师型素质教师73人,外聘兼职教师73人。
学院坚持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以专业建设为中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立校的根本,构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融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结合、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合作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努力培养适应首都现代服务业需要的“懂经济、会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努力建设一所规模适度、特色鲜明、毕业生素质优良的全国知名的经济管理类高等职业院校。
探索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多种实现形式
学院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咪表,初步建立起岗位认知、专项技能训练、岗位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四位一体”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会计、税务专业形成了“三进三出”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金融与证券专业冠名班创造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零距离上岗,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国际商务专业的“课证融合、校岗直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课堂训练、综合训练、毕业实习“三层深入”和三能级教学体系融合;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专业建立了“工学结合,二动四接”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宝石设计加工、鉴定、营销三大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做到顶岗实习与就业岗位直通。工商企业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其他专业也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改革成果。
深化专业建设,着力建设高质量品牌专业
紧抓专业建设和改革这一龙头,通过建设学院的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推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立足行业、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主体专业
多年来,学院适应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需求,培养了10万余名各类经济管理人才,与企业建立了广泛深入的合作关系。2006年学院转制为高职院校后,继续肩负起为首都现代服务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重任,工商企业管理、会计、金融、国际商务、税务等现代服务类主体专业,基础扎实,师资力量雄厚,其人才培养质量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为首都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2.优化专业结构,明晰发展方向
坚持依据“产业确定职业、职业确定专业、专业指导学业、学业服务就业”的专业建设思路,对接产业、依托行业、合作企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学院由两校合并之初的38个专业调整为目前的18个专业,增加了8个专业方向,初步形成了比较合理的专业结构体系。
3.加强专业规划,打造特色专业
根据首都现代服务业对一线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制定了专业建设规划,确定财金(会计、税务、金融与证券、工程造价)、管理(工商企业管理、旅游管理、市场营销)、商务(国际商务、电子商务、商务英语)、信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电子、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等5个专业群,形成以财金、管理类专业为主体,商务、信息、工程技术类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按照专业群的要求,加强专业建设,遴选、确定重点专业,打造特色、品牌专业,并以此为龙头,带动其他专业协调发展。
坚持能力目标、行动导向的课程建设理念,完善课程体系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任务系统化选择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在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
1.坚持工作任务导向,改革课程体系
一是以行业、企业为依托,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初步形成了人文素质和“经管”通识能力模块、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模块、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模块、创新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模块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二是突出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合,10个专业完成了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合改革;三是加强校企合作课程开发。金融与证券专业同浦发银行、长江证券等合作开发“证券投资分析”等2门课程,会计、税务专业与用友集团合作开发“沙盘模拟认知实训”等10门课程。四是大力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学院现有“国税报税实务”“微观经济学”等11门市级精品课程以及“会计职业认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27门院级精品课程。2012年,学院又确定30门课程为院级精品建设课程。
2.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改进教学方法
一是实施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改革。教师采用情景模拟式、角色扮演式、现场教学式、案例讨论式、讲练结合式等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二是积极推进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实施终结性考核和形成性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式;三是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进行课程教学。开发网络课程118门,可供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和答疑。
3.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打造特色教材
一是学院重视教材开发,三年编写出版《进口实务操作》《地税报税实务》等129部教材,其中《市场调查与预测》《AVR单片机项目教程——基于C语言》等高职规划教材67部。现有《财务管理实务》《PLC原理及应用》等16部市级精品教材;二是学院鼓励教师编写反映课程改革的特色教材、自编教材、讲义等,高职规划教材选用率达80%以上。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坚持育人为本,加强全面素质教育,推进文化育人,形成了较好的学生工作机制体制和养成教育体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1.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立德树人
贯彻落实北京市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践行“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建立学生业余党校,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党员发展工作。近3年,累计发展了56名学生党员,125名毕业生获得北京地区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
2.完善学生工作体制机制,全员育人
建立了学院党委负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学生工作体系和完善的学生管理机构及专兼结合的学生管理队伍,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设立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指导、统筹、协调、推进学生工作。学生工作部(处)负责学生管理工作,各教学系配备了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主任、辅导员,班级管理实行班主任负责制,形成了学生管理的层级网络系统和工作机制。
3.构建养成教育体系,提升综合素质
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重点,构建养成教育体系。一是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加强学生管理制度的学习培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专业教育和系列专业文化活动,强化学生养成良好的专业素质;三是通过顶岗实习、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讲座,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四是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辅导讲座,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养成。
总之,学院以满足首都现代服务业对“懂经济、会管理”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迫切需求为目标,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人才培养各项工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建设特色和品牌专业,改革课程体系,在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为学院可持续发展、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张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