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及经验借鉴

2013-04-29 11:07王民忠梁碧韬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服务

王民忠 梁碧韬

美国的志愿服务事业在其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目前美国志愿服务活动覆盖广泛,联邦政府、各州政府与高校、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工作机构通力合作,配合紧密,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运行机制和良好的志愿服务的社会文化土壤。志愿服务精神深入人心,志愿者人数众多,受人尊重,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自觉性较高。与美国相比,我国的志愿服务起步晚,志愿服务理念不够深入人心,还存在青年学生志愿者服务自觉性不强、志愿服务领域过窄、志愿服务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社会工作机构参与度不够等一些突出问题。本文旨在从激发志愿者内驱力的维度,分析美国青年学生的志愿服务机制,以期能够为我国完善青年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工作机制提供有效借鉴。

美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

美国的志愿服务历史悠久,覆盖全面,参与人数多,为国家发展和社会文化繁荣贡献了巨大力量,形成了良好的志愿服务传统和志愿服务文化土壤。美国国家与社区服务机构(The Corporation for 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发布的《美国志愿服务2012》提到,2011年有6,430万美国人参与志愿服务,约占总人口的26.8%,服务时间共计79亿小时,价值近1,710亿美元[1]。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出席2011年国家志愿者周活动时说:“美国历史始于志愿服务”,这句话虽带有明显的演讲风格,却表明了志愿服务在塑造美国历史和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联邦政府的强力号召和支持下,美国高校为学生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选择,学生对参与志愿服务的自觉性较高,自驱力较强。从1992年开始,每年10月的第四个星期日是美国全国志愿者活动日,每年均有大量的大学生参与庆祝这个节日。美国大学生大多将参加志愿者活动作为展示自己才能、扩大社会交际、积累工作经验、赢得社会尊敬的重要途径和实现“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这一朴素愿望的重要平台。大学新生在入学时往往会自主选择参加几个符合自己兴趣特长的志愿服务组织。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既可以接受专业性培训,获得职业生涯资历的积累,也能得到良好的社会认可和荣誉奖励。

美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机制分析

1.联邦政府的大力支持

自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联邦政府不断以出资人和主办者的身份介入志愿服务事业并大力支持志愿服务事业,发起主办或资助了为数众多的志愿服务计划,使志愿服务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数十年来,美国多任总统都不遗余力地倡导并身体力行志愿服务,成为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楷模。第35任总统肯尼迪在白宫玫瑰园欢送第一批赴非洲的和平队(Peace Corps)队员时,称赞他们“令所有美国人骄傲”;第40任总统里根曾谈到:“(志愿服务计划)让政府从许多应该由我们出于内心的善良和邻里感情而自愿去从事的事情中退出来”[2];1993年,第42任总统克林顿改组了联邦志愿服务体系,并亲自率领第一批近两万名美国志愿队(AmeriCorps)志愿者履行宣誓程序;2009年上任的第44任总统奥巴马亲自为芝加哥黑人社区提供法律志愿服务。

目前,按照志愿服务项目主管部门划分,美国形成了两大类全国性志愿服务项目:由“国家与社区服务机构”主办管理的志愿服务项目以及其他联邦政府部门或机构主办组织的志愿服务项目。其中,有以下3项重点针对青年学生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一是“全国公民社区团”(National Civilian Community Corps,简称为NCCC),是“美国志愿队计划”(AmeriCorps)中的一个全日制子计划,只招收18岁~24岁的青年志愿者。参加计划的志愿者必须先在专用营地接受编组和培训,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派遣到亟需志愿服务的目的地开展服务,如为遭受自然灾害的居民修缮住房等。二是学习和服务美国计划(Learn and Serve America)。这是一个辅助性资助计划,以提供经费支持为主要方式。为学龄儿童、青少年在各个学习阶段的各种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学习活动(Service-learning)提供资助与指导,其宗旨是把公民意识和志愿服务精神教育贯穿于青少年成长的各个阶段。该计划把社区服务和理论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志愿者从事能满足社区需要的、有组织的志愿服务,通过计划安排的社区服务活动与结构化设计的反思过程,既完成被服务者的目标需求,又促进学生志愿者的学习,培养学生志愿者的理论技能和公民责任意识[3]。三是“为美国骄傲”计划(Take Pride in America)。该计划由联邦政府内政部主办,1985年启动实施。该计划以在校青年学生为目标人群,把宣传、教育、培训、服务和对大自然之美的享受融为一体,激发青少年志愿者的工作热情,在保护美国的文化历史遗产、野生动物栖息地、国有土地、国家公园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志愿服务中培养树立爱国主义情怀。2010年,该项目吸引了30多万名志愿者参加,开展志愿服务950万小时,产生经济效益1.92亿美元[4]。

2.高校注重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内驱力

高校是青年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组织载体,美国高校通过宣传动员、制定出台全方位激励措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等方式,将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有效内化为学生实现成长进步的自我需求。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共有121所院校联合制定协议,使学生参加志愿活动规范化和制度化。据全美独立学校协会声称,其半数以上会员学校提供各种形式的志愿活动,约1/4的会员学校将志愿活动作为学生取得毕业证书的条件[5]。不少学校还制定了财政计划和设立专门机构,由专职社会工作人员负责志愿活动的管理,为社区活动提供学分。以美国著名的综合性私立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为例,从1825年成立学生自治组织(Student Volunteers Council)开始,就一直致力于大学校园和社区志愿服务。在普林斯顿大学,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强调多样并存,并把获得自我成长进步和为社会作贡献作为志愿服务的主要推动力。学校在招生录取、奖学金评定中,都注重考察申请人参与志愿服务的经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志愿服务活动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核心,是学生丰富人生阅历、满足归属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载体。

3.强调责任与发展的志愿服务招募、培训工作机制

美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内部规章制度非常严格,坚持突出责任感教育,促进志愿者个人发展的理念,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招募、培训工作机制。在招募时,强调参加志愿者组织的纪律要求,要求志愿者认真对待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工作,要保证能有达到标准的服务时间,并且在自己出现生病等不能履行义务的特殊状况时,要提前通知志愿服务组织或自己联系其他志愿者暂时代替自己履行义务。招募完成后,志愿者要接受系统培训,主要有通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理念培训三种类型,每种类型的培训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志愿服务培训立足于帮助志愿者获得更大的发展与进步,并且这种指导思想贯穿于志愿服务的全过程中。通过培训,促使志愿者真正成为志愿服务团队的一部分,更好地掌握服务的基本技能。同时,使志愿者更好地胜任志愿者的角色,增强他们对组织的归属感和对公众的责任心。

4.志愿服务法律体系完善,为志愿服务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保障

美国早在1973年就制定了志愿服务法,从联邦政府到各州都十分重视志愿服务法制建设,不断出台法律措施为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展和志愿者的权益保障提供法律依据和支持。目前的志愿者法律法规主要有:《国内志愿服务修正法》、1990年颁布的《国家和社区服务法案》、1993年颁布的《全美服务信任法案》、1997年颁布的《志愿者保障法案》,1997年颁布的针对志愿者权益保障的《志愿者保障法案》等。2009年1月,奥巴马总统就职后,把加强和改善联邦志愿服务体系置于优先议程中。2009年4月21日,《爱德华·肯尼迪服务美国法》经奥巴马总统签字成为联邦法律,以方便美国民众加入志愿服务为目标的全国性志愿服务网络平台“the Serve.gov”正式投入运营,法案还明确提出美国志愿队(AmeriCorps)建设规划目标:至2017年志愿者要增至25万人,同时,联邦政府还将建立“社会革新基金”,用于支持创新性强、对社会有益的志愿服务项目[6]。《爱德华·肯尼迪服务美国法》的颁布标志着美国联邦志愿服务计划及其管理体系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美国青年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建设的借鉴

1.将服务与学习紧密结合,增强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内驱力

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学生是有较强烈的成长成才需求的社会群体,要提升或是激发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内驱力,就要使参与志愿服务内化成为青年学生实现成长成才目标的必然需求。无论是学习和服务美国计划(Learn and Serve America)还是“为美国骄傲”计划(Take Pride in America),都强调青年学生在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志愿者的学习,培养学生志愿者的理论技能和公民责任意识。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美国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明确将服务与学习紧密结合的指导思想值得我国借鉴。通过服务与学习的紧密结合,使得志愿服务真正成为青年学生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精神满足的实践活动。青年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参加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把自己的爱与微笑传达给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环境。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将参加志愿服务行动作为一个学习的过程,让每个学生志愿者可以通过志愿服务来获得自我实现的崇高精神享受,提高自身思想道德品质和对社会的认知水平,培育了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

2.构建政府大力支持,高校有力推动,社会工作机构积极参与的志愿服务机制

在美国,政府机构、高校和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工作机构在组织青年学生开展志愿服务中通力合作,共同营造了良好的志愿服务文化氛围,有效影响带动了美国青年一代的志愿服务意识。如学习和服务美国计划(Learn and Serve America),采取与各州的教育管理机构、志愿服务委员会等公立机构开展合作的方式,并邀请全国性的非营利组织参与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主要是在共青团组织的领导下,由各高校学生社团具体实施,一方面,社会力量在青年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的参与度严重不足;另一方面,这种运作机制限制了高校更充分合理地安排使用学校资源开展青年学生志愿服务,使得本就有限的财力、人力、物力投入更加受到制约,导致了志愿服务内容较为单一、可选择范围小、学生受锻炼机会有限,其消极影响就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不利于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从美国的成功经验中我们看到,青年学生志愿服务是一项需要政府机构、高校和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各方面通力合作、大力支持和参与的事业。青年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文化土壤和实践型校园文化氛围。要让志愿服务理念深入学生,提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自主性和荣誉感,需要教育部门、共青团组织、民政部门等政府机构,与高校、非政府组织一同携手努力,各司其职。政府机构要当好舵手,把握好青年志愿服务发展的大方向,不断优化志愿服务人力、物力配置;高校要充分利用好在校园文化、组织体系、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建立符合学校校情的青年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机制,与非政府组织更加紧密地开展持续的、有规划的合作,推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取得“多赢”局面。

3.科学规划志愿服务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建设

美国大学的志愿服务活动在数十年间逐渐发展、成熟,到今天已经形成了比较健全的招募机制、培训机制、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正是由于这些机制的不断完善,才使得美国青年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不断发展进步。提升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内驱力,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科学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在顶层设计,政府机构、高校和非政府组织在推动青年学生志愿服务事业中承担的角色,以及运行机制方面,美国青年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均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应当融入到我国青年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方方面面之中。在顶层设计方面,要更加注重志愿服务立法建设,对志愿者的合法权益进行保障,更加注重不同机构间的协调配合,更加重视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工作机构等对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的巨大贡献。通过政策引导不断优化志愿服务资源并将社会资金吸引到志愿服务项目中来,提高志愿服务组织的社会参与度。在运行机制方面,进一步建设完备的招募、培训和评价机制,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合理设置准入门槛,建设个性化的素质培训体系,将精神激励与利益机制相结合,纪念性和荣誉性制度相结合,建设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努力促成大学生志愿者自觉地投身于志愿服务的事业中,使志愿服务朝着规范化、系统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

本文系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研究”的成果

参考文献:

[1]The Corporation for 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 Volunteering and Civic Life in America 2012-Key findings on the volunteer participation and civic health of the nation[EB/OL], http://www.volunteeringinamerica.gov/assets/resources/FactSheetFinal.pdf, 2012-12.

[2]Susan J. Ellis and Katherine H.Noyes: By the People[M].San Francisco. Oxford.: Jossey- Bass Publishers, 1990: 285.

[3]黄晓鹏.美国志愿服务观察及其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2,(11).

[4]参阅“为美国骄傲”志愿服务计划官方网站, http://www.takepride.gov/honors2011.cfm.

[5]周文贵.转变教学观念,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培养高素质公民[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

[6]参阅白宫官方网站, http://www.whitehouse.gov/issues/service.

(作者王民忠系北京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梁碧韬:北京外国语大学)

[责任编辑:李艺英]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服务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