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

2013-04-29 23:09孙秀申
学周刊·下旬刊 2013年7期
关键词:数学教师学生

孙秀申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笔者现针对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存在的普遍问题,结合实践,从增强合作学习意识、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做到收放自如、开展激励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教师如何精心组织教学,有效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从而促进学生主体发展,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巧妙地设置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情境创设得好不好,是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第一关键性因素。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必须依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合作学习的内容,找准合作的切入点,并在这个切入点上创设能激发学生合作欲望的问题情景。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已达到的发展水平,即“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即“潜在水平”。这两种水平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教学的切入点要立足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将教学任务预设在最近发展区的框架内,使这个教学任务学生靠独立学习是解决不了的。问题情境创设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整个合作学习目的是否明确,作用是否突出,效果是否明显。如我在教“三角形边的关系”时,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小木棒随意分成三段,并围一围,看看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三根小棒在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将合作讨论的问题情景设置在学生的潜在水平上,使学生在综合同伴的操作结果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概括出“其中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经历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探索和合作过程,其合作学习的目的直接指向知识,学生在合作中各种能力得到培养,收到了良好的合作效果。

三、科学运用合作方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是如此,并非一个人在完成学习任务,而是几个成员合作完成,那么中间就必须有分配。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每位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明确自己该做什么,把自己份内的事情尽力做好。但是在通常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久而久之,两极分化更严重。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方法,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因此,教师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在反馈阶段,最好先让小组中的潜能生发言,这样既能检查其在合作中学习的效果,也能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在小组合作中,突出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传统教育是非常注重师道尊严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讲,学生死学,从学生踏进学校大门的那一天起,除了被动地接受知识别无选择,这种教育从小就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国外一项“视野与文化”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视野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人,超过这个范围,教师的视野关注就会“顾此失彼”,超过人数越多,顾及不到的学生越多,其结果,能力有限的教师只能抓两头带中间,即比较多地关注好与差的学生,中间的学生则只能“牺牲”了。这是群体教育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也是群体教育貌似公平中最大的不公平。根据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布鲁姆测定,群体教育只能使20%的学生达到优良水平,而个体教育能使40%的学生达到优良水平。而新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就克服了这些不足。它的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它使数学课堂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殿堂转变为学生主要从事数学活动,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这种学习方式把学生从单一的、被动的、不平衡的师生交往中解放出来,给学生均衡、平等的锻炼机会,也给学生自我表现和认识的机会,使课堂不再出现“被遗忘的角落”,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教师传授,学生倾听的单一模式,而是平等交流与相互促进的新型关系。教师更多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以及生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了师生共同发展的新景象。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而且能够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学生的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四、进行科学的评价

学习过程结束之后,根据学习过程中各个小组的表现,教师要及时进行相应的总结和评价。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大脑活跃程度高,及时总结和评价,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有利于知识的巩固。(1)评价要面向小组。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根据巡视和组际交流的情况,对认真讨论、发言完整正确的小组进行表扬;对不够认真、意见零散的小组提出希望,以增强小组的集体凝聚力,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2)评价形式要多样。针对中年级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运用各种表扬机制使他们体验成功。除了平常奖励的五角星、小红旗等,我还设立了金、银、铜牌奖,由教师和学生一起评出。获金牌的小组在全班交流经验,让小组成员谈谈体会。这样,引发了小组展开竞争,这种竞争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小组成员间的团结协作。(3)评价要全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对于一些有独特见解的学生,教师要给予积极鼓励和赞赏。另外,在学习中出现的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团结协作、相互谦让的精神、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好习惯,教师也要及时进行表扬。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是我们教师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我们要积极探讨,努力钻研,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从而促进学生主体发展,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责编 张景贤】

猜你喜欢
数学教师学生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圆我教师梦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