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宇航
寥寥数语话德国
德国,位于欧洲大陆的中北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西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接丹麦,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面积为35.7万平方公里(约为我国2个广东省的面积)。人口约8200万(2011年),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世界上排名第16位。入口密度229.348/km2,世界排名第55位。
德国的经济实力很强,长期位居世界第三(第一是美国,第二是日本);2005年由于中国的超越才退居第四。尽管如此,2012年德国的GDP仍达37078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人均GDP达4.52万美元。
德意志民族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在上个世纪前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尽管德国均为战败国,无疑的,战后也都承担和付出了巨额战争赔款(这是应该的、必须的)。但很快地,德国从战争的废墟中迅速崛起,经济迅速恢复,随后快速发展。不仅如此,德国还以其诚恳的忏悔和道歉赢得了欧洲和世界人民的原谅。又以其一贯的勤奋、刻苦和少有严谨制造出无数享誉世界的产品,从而赢得了市场,迅速成为经济实力居世界第三的强国。以这种方式、态度和努力重新站了起来的民族,当他们与世界上其他民族并肩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时,赢得的自然是世界的理解和尊敬——这与另一个死不认错的东方战败国恰成鲜明对照。
德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其制造业更是举世闻名。奔驰、宝马、大众,这些世界著名的汽车品牌都出自德国;德国在医疗领域和技术创新上也名列世界前列。德国是世界第二大商品出口国和第三大商品进口国,在对外贸易方面处于世界的绝对领先地位,被誉为“出口冠军”。
并非式微的德国农业
经过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德国已经成为一个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国家。2012年,其工业和服务业分别占到GDP总量的28.1%和71.1%,确实是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国家。
在这么一个工业和服务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国家,可想而知,其农业所占份额必定是微乎其微了(仅占0.8%)。然而,读者千万不要误会,以为德国的农业已经式微、可有可无了。倘若如此,可就大错特错了。尽管德国务农者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多点儿,但德国仍是欧盟国家中仅次于法国和意大利的第三大农产品生产国。像工业一样,德国的农业也很发达,机械化程度很高。其农产品可满足本国90%左右的总需求,扣除从国外进口的饲料,自给率高达80%。每位德国农民养活的人口达到124人——这是2002年的数据,现在肯定又提高许多了。
德国地势北低南高,呈阶梯状,可分为四个地形区:德国北部是平均海拔不到100米的平原,是波德平原(中欧平原)的一部分,临北海和波罗的海,地势低平,气候夏季凉爽,冬季阴冷,土壤较为贫瘠,主要利用草场发展畜牧业,也种黑麦、燕麦和马铃薯。中部是由东西走向的高地构成的山地。西南部是莱茵河谷地区,莱茵河两旁谷壁陡峭的山地为森林和高山牧场。东南部是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区,河谷地带日照时间较长,土壤肥沃,盛产烟草和葡萄等水果和用于酿造啤酒的啤酒花,阿尔卑斯山脉中的楚格峰(海拔2963米)是德国境内的最高峰。
在德国的国土上,有近1/3(29.5%)的面积覆盖着森林,53.5%用于农业,12.3%用于居住和交通,1.8%是水域,其余的2.9%是荒地。
1995年,德国有农业用地面积1730万公顷;2007年共有农业用地1690万公顷,2012年德国农业用地面积1670万公顷,其中农田面积1190万公顷,饲料作物283万公顷,经济作物138万公顷。尽管农业用地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但由于在育种、培植等方面的优化,德国农作物产量却不断上升。2012年,德国的谷物产量同比增长6.8%,达到4470万吨。
德国农业的“六高”
德国农业高度发达,具体表现在“六高”上。
一是农业生产效率高。农业从业人员约占总劳动力的2%,农户不足60万户,平均每个劳动力养活124人。
二是农产品自给率高。80%以上的农产品能够自给,部分进口主要用于调剂品种或价格因素。
三是农业组织化程度高。全国有各种联合体1079个,各类合作社1万多个,覆盖了绝大部分农产品及销售、加工企业。实现了农工一体化、产加销一体化,保障了农民利益的最大化。
四是农业科技含量高。建成许多重点实验室,且科研作风严谨,注重原始创新。特别是在转基因技术、新品种选育和种苗技术、新的栽培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方面,不仅为德国农业生产,也为世界农业生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是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从播种到收获全部机械化,而且机械性能好,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的农业生产。
六是农民收入高。德国的农业发展以中小家庭农场为主,大部分农场规模在50hm2以下,90%农户经营饲养业及普通种植业,10%农户是葡萄、啤酒花、水果、蔬菜、烟草等专业户,畜牧业是德国大多数家庭农场重要的收入来源,每户农民年人均收入6.3万马克。
德国农业结构的特点
一是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处于粮食紧缺时期,农业生产以粮食为主,农副产品的加工处于初始阶段。德国完成战后重建之后,农业生产发生了质的飞跃,其种植业结构调整进入了加工业指导种植业的市场经济运行阶段,走上了农业生产与加工业比例合理搭配,农牧结构合理搭配,自然条件下投入与产出的持续发展轨道。目前,农业结构总体态势是: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畜牧业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61%;畜牧业以养牛业为主,养牛业以奶牛为主。从区域布局看,德国北部农户经营种植业较多,南部则饲养业较发达。从各农场经营看,90%以上农户饲养业和种植业多元并举,真正专一生产某种农产品的农场很少,以减少风险投资。
二是农场规模不断扩大。早在多年前,德国制定了《农业法》,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和出租,使原本规模很小、生命力不强的小农场转变为拥有10~20hm2或规模更大的“富有生命力的农场”。同时,制定实施《土地整治法》,调整零星小块土地,使之连片成方。其结果是农场规模不断扩大,超过30hm2,农场数量则减少到不足50万个。通过调整优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跃居欧盟第五位,粮食总产量跃居欧盟第二位。在制定、实施法律和法规的同时,德国政府还利用信贷、补贴等经济手段来调整土地结构。政府规定,凡出售土地的农民可获得奖金或贷款,以帮助其转向非农产业;凡土地出租超过12年的,每公顷租地可获奖金500马克。这些措施促进了土地的自由流动,扩大了农场规模。德国政府用于土地整治的拨款达42亿马克。
三是农产品加工业十分发达。农业生产的产品能否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能否使原始产品增值,加工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德国国民经济中,加工业占有重要地位,食品贸易额大约占整个零售业销售总额的26%,全德国从事食品业的大小企业万家,从业人员330万,农户所生产的产品85%作为食品工业用的原料。德国种植业中结构的比例与种植面积的大小、与产品加工水平和市场的消费量成正比,呈现出加工业引导种植业的特点,不仅稳定和促进了种植业的发展,而且带动了次级工业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德国农业的生态保护功能
德国对农业的功能有一个战略定位,这就是除了为人们提供食物、为工商业提供原材料、为能源部门提供能源外,更赋予其非常重要的保护自然资源的功能,特别是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地下水、气候和土壤,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和休养的场所。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化学工业品在农业生产中普遍运用,为解决德国饥荒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德国也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生态环境的破坏,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给农业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20世纪末,德国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使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保持平衡,尤其在工业产品的应用上尽可能保持物流的平衡和土壤生物多样性,避免掠夺式生产经营,同时把有机农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为此,德国采取了许多措施,主要有:
禁止使用化学农药,采用与自然控制力相协调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包括利用抗病虫害品种、使用天敌益虫、采用物理措施等。
禁止使用化学肥料,采用农家肥,种植豆科植物,施用绿肥和缓释的有机肥,实施秸秆还田措施。
畜禽饲养中禁止使用抗生素,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生长调节剂,禁止使用转基因技术,限制单位面积畜禽饲养数量,实现饲料因地制宜自给自足。
采用合理多样的轮作和间作制度,每年7%的耕地休闲以此改善土壤的理化环境。
如今,生态农业已成为德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德国政府在政策上实施环境保护补贴,使得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向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在德国的一些州,如果参与环保项目还可以得到另一份补助。州农业局的任务之一就是核查申请有机农业种植的面积,落实补助金。目前有些州环保型土地已达2/3左右,农户可以从政府那里得到补助,各项补助费加起来,约占农业生产成本的70%左右。
德国十分注重对森林的保护。德国的森林总面积有1080万hm2,森林覆盖率为30%,森林生长量在欧洲属于最高水平,每年达到6000万立方米,但采伐量只有4000万立方米。严格的林业政策、林业标准,使德国森林对环境和人类的保护及其在疗养和休闲方面所具有的价值无法估量。德国采取建立国家森林公园、农业自然保护区及杂草保护区等措施,来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
如今的德国农村,环境优美。不仅近1/3面积覆盖着森林,而且许多中小城市几乎处于森林的包围之中,使德国成为一个风景秀丽的花园国家。德国政府严格实施《土地整治法》,明确了相关村镇规划,划定自然保护区,改善农民生活和生态环境。充分听取当地居民意见,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有效地保护了乡村自然风光。走进德国美丽的农村,你会感到既安静又整洁。那湛蓝如洗的天空,一望无际的田野,悠闲自在的牛羊,真的令人赏心悦目。
德国政府对农业的政策扶持
德国农业之所以能如此发达,与德国政府的政策扶持分不开。正因为有政府多方面的政策扶持和政府补贴,农民激发出巨大的生产热情。
一是绿箱政策。欧盟模式是世界上三大典型模式之一(另两种是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而德国又是欧盟模式中的典型。欧盟和德国各级政府依据不同作物的面积和牲畜的头数以及休耕地面积进行补贴,人均高达4.5万马克,占农民年均收入的71.4%。这还不包括直接的农业投入部分以及用于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欧盟对农业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对重要农产品的产量限制、价格补贴、休耕补贴以及质量标准等来进行。
二是加大对农业企业及项目的补贴和融资支持。成立专门的政策性银行——德国农业养老金银行,为农业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对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引进环保措施等投资提供补贴及贴息贷款。投资额1万~10万欧元的小型项目,提供偿还期10年、利率不超过5%的优惠贷款,最高补贴不超过1.75万欧元。5万~125万欧元的大项目,可申请利率不超过5%、偿还期20年的优惠贷款,政府进行贴息。企业还可申请直接补贴,最高补贴比例10%、不超过3万欧元。对山区、低产区及受地理条件限制、种植面积较小的农业企业进行补偿,每公顷补贴额在25~180欧元之间,每个企业最多可领补贴16万欧元。雇用员工2人以上的,每多1个雇员可额外得到8000欧元补贴。
三是给予农业企业全面的税收优惠。农业企业、合作社可获得免交营业税、机动车辆税的待遇。为农业企业提供咨询、农机出租等服务的合作社免交法人税(25%),农业企业联合体自成立之日10年内,每年享受15339欧元的法人税免税额度。另外,农产品增值税税率为7%,远低于其他产品的16%。在能源税方面,农业企业用电量超过一定额度,可享受高达80%的减税优惠,如果从可再生能源发电站购电,可予以免税。年用量超过一定标准的,可减掉80%的矿物油税。
责任编辑:刘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