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魁鹏
从教以来,对语文教学的热爱一直激励着我进行艰苦的探索,吸引着我坚守着这分执著,郑愁予的《错误》让我看到了一束光明,从而更坚定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信念。
为了避免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孤芳自赏,学生昏昏欲睡、不知所云的现象,我进行了大胆地尝试,先让学生预习课文,把要讲的内容以练习题的形式出现,再分到各组。首先由贾少华同学分析“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一句。他说:“这句话表明思妇等待时间的漫长。”话音刚落,王静文同学反驳道:“我不同意你的看法,这句应理解为思妇听到马蹄声由希望到失望的心情变化。”告志宁同学接着说:“课文第二节用了四个比喻句来描写她的内心活动,所以这句是描写思妇等待的时间长,毕竟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相思催人老。”这个回答更是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紧接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此时的课堂已经成为辩论赛了,大家争得面红耳赤,这时靳丁丁同学说:“大家说的各有道理,让我觉得哪个说法都对,要不咱们听听老师的意见。”
我说:“下下人有上上智,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同学们再从比喻这个修辞的角度考虑,看看是否会产生共鸣。”四五分钟后,李天天同学说:“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是容颜,容颜就是面貌,所以这句应该是说容貌憔悴了,因为等待时间太长。”王静文同学又反驳道:“既然本体是容颜,那怎么喻体是莲花的开落,前者是静态的后者是动态的,不是说比喻的本体和喻体要有相似点吗?这又怎么理解?”教室里暂时保持了沉默,几分钟后,吴迪同学说:“大家注意这个比喻句的本体不是容颜而应是等在季节里的容颜,也是表示动态的。”此时,大家异口同声说:“对,原来是这样。”
在其他同学的讲解中,同学们又围绕第二段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作者是怎么知道那个女子的心理活动的,是不是作者此时也正想着自己的情人,把自己的感情在那个女子的身上表现出来。我告诉同学们这种写法杜甫的《月夜》就用到了,徐志摩的《赠日本女郎》也用到了,并做了详细的分析。
同学们的争论还在继续但下课铃已经响起。
回到办公室的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当中,我想到了狄金森笔下的《篱笆》,不禁呼唤瞿秋白笔下的《儿时》,我们太限制孩子们了,给孩子们一个自由的天空吧。还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作者单位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县底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