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华
摘 要 胡锦涛的民生思想对于解决我国当前民生问题,推动民生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概述胡锦涛民生思想的发展进程及我国当前民生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胡锦涛的民生思想对解决我国民生问题的特殊作用——政治导向作用、社会稳定作用、凝聚人心作用、思想保证作用。
关键词 胡锦涛 民生思想 民生问题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A
民生问题,简要说来就是人民的生计问题,主要包括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与基本生存需要满足等各个方面。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便一直将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和核心价值观,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更是郑重提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胡锦涛的民生思想体现了我们党高度重视社会建设问题,是十六大以来党关注民生、发展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的集中体现,对于我国民生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一、胡锦涛民生思想的发展历程
民生问题一直是新时期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胡锦涛的民生观是在科学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孙中山和毛泽东等人思想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并以极大的理论勇气推动了党的民生理论创新,其思想内容丰富,涵盖了医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文化建设等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进程大体可概括如下:
(一)胡锦涛民生观的提出——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战略要求,及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更强调了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思想的提出提供了根本指导思想。2005年2月,胡锦涛又明确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概念和思想,即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2006年10月,胡锦涛在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民生观思想,强调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
(二)胡锦涛民生观的基本确立——党的十七大。
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详细阐述了改善民生的问题,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他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报告详细阐明了改善民生的具体措施及战略目标,标志着胡锦涛民生观的基本确立。
(三)胡锦涛民生观的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八大。
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更是明确地提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他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这方面的重要任务包含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五大块内容。
二、我国当前民生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保持了高位增长,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在政治、经济、收入、分配、就业、劳动保障及社会文化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大方面:(1)农民收入较低。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其收入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农业生产、打工收入及各种国家政策性补贴,收入增长缓慢,与城镇居民收入相比差距越来越大,国家虽然推行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来增加农民收入,但助民增收有限,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仍依赖于打工。(2)部分城镇居民处境困难。这方面主要指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少数失地农民以及一些特殊群体,他们在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方面往往难有保障。(3)就业再就业压力大。就业历来是民生之本,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然我国现今的实质是,就业往往面临来自城乡的双重压力,压力剧增。(4)社会矛盾依然复杂。长期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社会稳定团结,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社会矛盾依然严峻,且有日趋复杂的趋势,人民内部矛盾、干群矛盾、治安混乱矛盾等问题突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增大。如上种种,对现实民生问题的解决提出了迫切要求。
三、胡锦涛的民生观在解决民生问题中的作用
(一)政治导向作用。
解决民生问题是一项系统化的社会工程,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参与,而其前提条件,则是人民群众能深入地理解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执政理念。要确保这种执政理念能深入人心,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导向作用。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阐述了一系列关乎国计民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将改善民生问题提升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强调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是新时期我党执政理念的升华,这种理念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的根本利益相一致,能得到广大人民的共鸣、接受和拥护,吸引广大人民群众集思广益,积极地为改善民生问题而建言献策,实现政府与人民共商共进的良好互动发展格局。
(二)社会稳定作用。
没有社会的稳定,解决民生问题就无从谈起。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人民群众的诉求越来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国内的利益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如何妥善地对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做好协调处理,化解各种社会问题,对我党的智慧及执政能力是一大考验,需要我们用创新的理论作出回答。胡锦涛民生思想正是站在我国国情的基础之上,准确找到了“民生”这个切入点,通过一系列改善民生的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预先化解了潜在的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各种冲突和分歧,形成有助于社会稳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凝聚人心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曾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的法宝之一就是密切联系群众,但在当前的执政条件下,如果我们不能继续密切联系群众,将全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强大合力,就有可能动摇我们党的执政地位。胡锦涛民生思想从教育、就业、城乡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安全稳定等诸多方面对人民群众的诉求进行了协调,着眼于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能很好地凝聚民心,从而形成共识,进而能加快推动民生问题的顺利解决。另一方面,民生问题解决得越好,越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思想保证作用。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呈多元化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人更偏重于物质领域的追求,在精神追求方面陷入迷茫和困顿。要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建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之上,不能违背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精神价值,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即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确保其按照正确的发展方向稳步前进。胡锦涛的民生思想是在对我国传统文化中民生思想的合理吸收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为主要内容,结合人们思想中的各种矛盾和疑惑,通过阐释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帮助人们解释各种疑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人们更积极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从而在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中发挥思想保证作用。
总之,民生问题始终是我国社会建设的基本问题,胡锦涛的民生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指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强大思想武器,对胡锦涛民生思想进行积极研究探索,全面掌握其主要特征,对于解决我国当前民生问题,推动民生建设,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作者:陕西省延长县委讲师团副团长,讲师,从事理论宣讲工作)
参考文献:
[1]武智.党的十八大报告蕴含的民生思想溯源与解读[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3(1):12-16.
[2]张玉玲,常雪,蒋红军.改革开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解决民生问题的探索[J].世纪桥,2013(1):7-8.
[3]周家华.论胡锦涛的民生建设思想[J].赤 峰 学 院 学 报,2012(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