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民
很多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归来,总会对自己所听到的课评头论足,而对某某名师在课堂上的风采却褒扬有加。曾几何时,自己也为名师身上的那种“王者风范”所倾倒,即便时过境迁,自己仍会时时回味他们在课堂上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沉醉在那精彩的课堂教学情境之中。他们是青年教师心中的偶像,是我们心中的“无冕之王”。那么,这些名师身上的“王者”之气因何而来呢?
静心思量,我们仰慕的这些课堂中的“无冕之王”,他们身上确实有着一种超出常人的“连通”“沟通”“贯通”能力。他们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文本所传达的精神要义及潜在的训练因素、学生的三维实际(知识、能力、习惯、态度、情感、方法等)、教师个性化的特长潜质、随意点染皆可成章的教学智慧,有效地融合贯通于一体,形成了一种课堂的超强力。这样的课堂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的目光,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我们尚且如此,更何况身处这些课堂中的学生呢?
仔细端详这个“王”字,笔者以为:那中间高高立起的“一竖”,可以说是我们这些凭智慧行走于课堂的教师;三横,按从上往下的顺序,我们可以将其说成缔造精彩语文课堂的“三要素”:理念、学生、文本。理念是我们的追求,学生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文本是教学行为的主要凭借与基础。
“王”字由四笔组成,任意去掉其中一笔,我们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几个字:“三”“干”“土”“工”。当教师、理念、学生、文本缺少其一,于是便演绎出一节节风格迥异的课堂。
“三”字课堂,是教师价值严重缺失的课堂。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在这样的课堂中,虽有文本在,学生却没有真正走进去,因为缺少了教师及时恰当地引导。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要么没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要么仅仅是占有,却无法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转化为生产力。那些理念是静止的,教师最多只是达到了“知”的层面,还没有落实到自己的“行”中来。理想的课堂需要教师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了然于胸,将师生所要共同研读的文本内容进行有机地整合融通,进行创造性地建构。充满教育智慧的教师,还要能把来自学生的生成性资源纳入自己的预设,做一个课堂生成信息的“重组者”,通过多向交互作用,推进教学进程,演绎课堂精彩。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没有了教师智慧参与的课堂,当然无法让我们领略到教师的迷人的“王者”风采。
“干”字课堂,是无视文本的核心价值的课堂。弥漫着学科整合的空气,充斥着电教媒体,张扬着资源开发的意识,践行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着学生的多元解读,唤醒着学生的批判意识……但唯独弱化了文本的价值,忘却了文本才是最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而这种轻视了文本,甚至抛弃了文本,离开了对语言品味、感悟、运用的阅读教学,好比是无本之木,空中楼阁。
“土”字课堂,是缺乏创新理念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依然秉承着传统的教学招式,眼睛只是盯着面前的学生和手中的教本。因为他们缺少了新理念的支撑,也就没有课堂的鲜活,没有了“三维目标”的关照,没有了智慧的对话与沟通,没有了师生间的互动,没有了探究与合作,没有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了动态的生成,没有了向课外寻找资源的大胆,没有了其他教学资源的融入与开发……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客体,他们很难从这样的课堂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滋味。
“工”字课堂,是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是一个真正的“做课”者。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看不到“形散而神聚”的大开大合,看不到教师因生而变的灵动与鲜活。教师只是在把自己课前预设好的一切,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一步步铺陈开来。课堂中发生的所有故事都在教师的预想之中,教师手中掌握着方向盘,承载着几十个不同的生命体僵化地行驶在自以为得意的“康庄大道”上。如果出现了一些与“主旋律”不协调的声音,教师也会马上出面“矫正”。或许他们以为自己某些设计理念是新的,可他们忘记了课堂上最美丽的风景应由学生来缔造。目中“无人”,这已经严重背离了新课改前进的方向。
(作者单位:徐州市铜山新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