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浙江衢州“杨炯出巡”祭祀仪式的文化内涵与复兴

2013-04-29 15:54赵世琴
西江月·上旬 2013年7期
关键词:复兴文化内涵

【摘 要】浙江衢州“杨炯出巡”祭祀仪式是由当地民间自发组织兴起的一种民俗祭祀活动。此活动在当地已传承千余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了当地民众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心愿。在当代社会,虽然杨炯信仰相比以往较为弱化,不过近年来由于政策的放宽和民众信仰的需求,该仪式逐渐呈现复兴趋势。

【关键词】杨炯出巡;文化内涵;复兴

2007年,莲花高家“杨炯出巡”祭祀仪式入选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当地村民都会举行“杨炯出巡”祭祀仪式。相传杨炯在位时会于此日到附近村庄巡视,凡是他到过的地方,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在祭祀前一夜人们检查好器皿,做好馒头,将杨炯塑像的绿色龙袍脱下,换上红色龙袍。六月初一早上七点,庙门开启。每个来迎接的百姓会分到两个馒头。念完祭文,队伍按当年杨炯出巡线路游村祭拜,盈川村为第一站,大田畈村为最后一站,一共16个村庄28个站点。每进出村庄和祭拜时,人们会鸣放鞭炮,以示隆重。进入村庄后,队伍在村里的祠堂前停下,供百姓轮番祭拜。晚上七八点钟把杨炯塑像抬回原位,换上绿色长龙袍。至此,整个祭祀仪式结束。

一、“杨炯出巡”仪式的文化内涵

当地村民俗称杨炯为杨爷爷,他们敬爱杨炯,年年代代对其进行祭祀,并口耳相传其故事。事实上,这一仪式具有其内在独特的社会文化价值,它承载着民众美好的生活愿望。

传统社会以农业为主,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基本靠天吃饭,所以他们惧怕自然灾害,因为一场自然灾害可能会给他们带来致命的打击。人类在自身力量薄弱时,通常会寄希望于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或具备某种神力的人,以此来对抗灾害。在当地流传的杨炯故事中,杨炯每年六月初一都会巡视村庄,而他所到之处,庄稼的害虫就会被白鸟吃掉,粮食丰收,六畜兴旺。这样,在村民的意识中,杨炯具备一种对抗自然灾害的神力。只要有他在,害虫就不敢来毁坏庄稼,这样人们可以获得粮食丰收。当他去世,人们会担心害虫会再来,为了防止虫灾,也为了纪念杨炯,村民为其塑像,并于六月初一将其塑像抬出去,宛如杨炯还在世。其实“杨炯出巡”祭祀仪式也算是一种模仿巫术,它具有很强的功利实用性。村民模拟杨炯生前出巡活动,就当杨炯在世,希望他还和生前一样,所到之处害虫都被白鸟吃掉。正是由于村民祈求丰衣足食、四季平安的普遍心理,使得祭祀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扩大、参与人数不断增多、社会效应不断提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其实,透过这一祭祀民俗,投射的不仅是农耕时代人们渴望消除灾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朴素情怀,更寄托了百姓追思好官清官,渴望吏治廉洁公正的共同理想。我们的民众十分朴实善良,他们懂得知恩图报,谁对他们好,他们就会将谁铭记在心。在当地百姓口中,杨炯是父母官,他情系于民、造福一方、是位有功德于人民的好官,为了百姓,他不惜以死殉职,将自己永远的留在了盈川。百姓是不会忘记他的恩德,因为百姓是不会亏待为他们做过好事的人。人们为其建庙塑像,举行仪式来祭祀他,这样他就永远活在当地乡民的心中。其实,民众对杨炯的祭祀不单是为了纪念他,更是寄托了百姓思慕清官好官的强烈愿望,正如杨炯祠戏台上的对联所写“贪官污吏台前那个不憎嫌,孝子忠臣世上是人都爱敬。”农耕时代,当地传承祭祀杨炯,除了纯朴的求平安心愿外,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教育后人以杨炯为楷模,向他学习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为民献身的高尚精神。它是发自群众内心的一种呼声、期盼和美好愿望。

由此可知,衢龙两县乡民举行杨炯出巡祭祀仪式活动,表达了民众对人与自然和谐以及对于廉政文化的期盼。他们祈求城隍爷能够保佑五谷丰登、四季平安,能够赐予一位廉正的好官,保佑生活和谐安定。

二、“杨炯出巡”仪式的复兴

80年代以来,杨炯信仰在当地重新得到复苏。一方面是政治上的允许,政府部门放松对民间信仰活动的管辖,尤其是当政府发现这一信仰活动,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会鼓励支持这种做法。另一方面是百姓需要信仰,而信仰就在人们传统习俗中。转型期,许多传统信仰不但没有消亡,反而逐渐有复苏的趋势。传统与现代既是一对矛盾,同时也能相辅相成。现代化造成的缺失,反而可能再次激起传统的新的生命力随着现代化在其进程中表现出自身固有的双重性特征,人们也表现出两种态度:一方面人们积极投入现代化,对现代化的美好生活充满想象;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失地破产、老城的拆迁、文物的破坏、不断涌入城市的外来人口以及带来的一系列治安、卫生、管理等严重的现实问题和社会危机又促使人们怀疑现代化的真实含义。90年代中后期,农业向工业,农村向城市的转型越来越快,随着乡土经验的日益断裂,以及传统城市形态的迅速解体,飞速运转的现代现代城市生活日益暴露出它的焦躁不安。现在的农村,土地锐减,劳动力大量出走,村落开始变得萧条,人气不聚,人们的关系也变得不如以往和谐。社会在一天天变化,变化到了现在,农村已不是过去的农村。城乡已不再分离,农民市民也已混杂,人们的生活离乡土社会渐行渐远,真正的故乡正在消失。传统的生活秩序被打破,城市化打破了传统自给自足式的生产消费方式,同时也瓦解了与之成体的道德规范、精神信仰和稳定的集体心理。以往给予人们安全感和认同感的家族与集体,不再那么有力和有效地存在了。i这样村民在体验城市化与现代化带来的物质生活上的便捷与丰富的同时,他们在精神和心理上,有时会产生一种复杂难言的感受,尤其是老年村民们,往往在内心难以完全适应这一快速变迁。在这种状况下,人们对过去油然而生出莫名的虔诚和向往。一些传统的东西又重新出现在大众的生活当中。“怀旧的涌现作为一种文化需求,它试图提供的不仅是在日渐多元、酷烈的现实面前的规避与想象的庇护空间;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建构”,也就是说“依赖记忆的质感的抗衡”,以维护“现代化‘进步的涵义”。ii正是由于现代化所引起的焦虑与恐惧,人们开始思念过去生活,希望回归传统,借助传统的力量来减轻这种现代化恐慌。杨炯信仰是当地乡民的精神寄托,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的内心需求,使之得到心灵的慰藉,并且也能够改善日渐冷漠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社会和谐。

“杨炯出巡”这一祭祀仪式在当地已传承千年,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虽然它出现复兴,但其产生的社会根基已发生变化,必然会对这一古老的祭祀活动产生影响。目前它的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例如杨炯祭祀出巡仪式是社区自发性组织,参与人群以老年人为主。由于经济的发展,大量年轻一代到城市里居住,导致这一活动面临传承的断代现象。另外,经费供给不足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为了使得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继续发扬光大,当前必须切实加强抢救、保护工作,如提供资金保障,做好现存“杨炯祠”的维修和保护,培育和发展优秀传承人及合理借助现代媒体。笔者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这一民俗祭祀活动,会得以继续传承与发展。

注释:

i陈映婕,张虎生《城市化进程中村落寺庙的复兴——浙中H村将军庙的个案研究》三峡论坛,2011(4),第80页

ii戴锦华:《想象的怀旧》,载《天涯》1997年第1期转引自高小康:《霓虹灯下的草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都市民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第100页

【参考文献】

[1]高小康.霓虹灯下的草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都市民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2]魏敏.浙江衢州“杨炯出巡”祭祀仪式实录与研究[J].美育学刊,2012(1).

[3]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之忧[J].探索与争鸣,2007(7).

[4]陈映婕,张虎生.城市化进程中村落寺庙的复兴——浙中H村将军庙的个案研究[J].三峡论坛,2011(4).

作者简介:赵世琴(1988—),女,安徽合肥人,浙江师范大学2011级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民俗学。

猜你喜欢
复兴文化内涵
论古典风格在服装设计中的复兴
从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钟摆回摆,自行车在中国“复兴”
墨江哈尼族扭鼓舞的文化差异性研究
浅谈对传统紫砂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文化复兴,“复兴”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