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勇俊
近期亚洲企业的跨洋拓展举动惹人关注,为全球化进程谱写了新篇章。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企业的规模和触角已经达到世界级水平。如今,世界最大的500家企业中,118家来自新兴市场,这个数字几乎是五年前的三倍。虽然有些企业上榜是由于他们在国内的垄断地位,但是很多其他企业则纯粹是由于全球化的雄心壮志。正是这些想实现全球化的企业,其中包括很多非全球财富五百强公司,催生了许多有利的投资机会。
购买专业技术、品牌、实物资产或客户群是很多新兴市场企业走向全球的战略之一,但随之而来的诸多风险也不容小觑,包括出价过高,或对截然不同的文化进行融合等。一家公司单靠自身开拓全球市场可能需要数年时间,但如果通过跨国收购就能缩短这一过程,这其中著名的案例有:中国能源企业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购买矿产勘探区域,印度和中国的汽车制造商收购每况愈下的欧洲汽车品牌,并且在国内和国际市场重振这些品牌 等。
有些企业在独自拓展全球市场,而有些企业仍然按兵不动。一些新兴市场企业依靠在本土研发成本低的优势,大举创新并获得了认可。诚然,这类企业还很少,它们的名字大家也不太熟悉。某个大家都知道的电子业巨头生产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现在受欢迎的程度不下于它的美国竞争对手。也许很多人将逐渐熟悉某飞机制造商,其商用、军用以及企业飞机正在进入越来越多的国外市场。
向海外拓展的新兴市场企业案例层出不穷,但投资这些企业的股票是否能得到优渥的回报?答案是肯定的,但必须谨慎选择。
要证明这一点,就有必要退后一步,把新兴市场股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与经济增长率的表现相似,新兴市场企业的销售增速连续击败非新兴市场企业。然而,谈到盈利就另当别论了。就利润增长率而言,MSCI(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新兴市场指数并不总能跑赢MSCI全球指数,事实上2011年前者甚至落后于后者。这表明,新兴市场企业往往很难把经济增长优势转化成利润增长优势。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新兴市场企业已难以保持利润率增长,特别是在投入成本上升时期。原因很简单,大部分新兴市场企业除本国市场之外的销售额很有限或甚至没有,而且即使他们在海外产生收入,也没有能力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因为他们的产品缺乏竞争力或品牌价值。
投资者要规避上述问题,聚焦未来新兴市场巨头不失为一种解决途径。根据我们对新兴市场企业的研究,相比那些国外收入很少或没有的企业,潜在的国际巨头,即国外市场销售占总销售额超过20%的企业,在通胀上升时期利润率只是轻微下滑。当然,拥有高于平均水平的国外市场销售额并不足以保证利润率保持弹性。成功的全球化企业通常也是那些善于创新的企业。
所幸,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企业开始重视创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韩国、印度和巴西现在已经跻身跨行业领域专利申请的前十强。中国的专利申请主要集中于环境、农业、食品化学以及数字通信;印度集中于制药、生物科技和医疗设备;巴西主要是汽车;韩国则集中于数码消费产品;中国台湾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科学与电子工程方面。
目前,MSCI新兴市场指数成份股中,只有80家企业满足国外销售额超过20%的标准,而正在创新和积极扩张的新兴市场企业更是少之又少。只需稍下功夫,投资者就能从巴西、韩国、南非、中国台湾以及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中发现机遇,可进行投资的行业众多,从食品饮料和化学、汽车制造和钢铁、芯片制造和设计到通信和互联网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