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大财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利用学科优势,从学生自身需要出发,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个性、情感和道德情操,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主体作用 语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也是语文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和当务之急是正确处理“导”与“学”的关系,切实抓好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从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尊重教育规律的体现,也是我们对过去的传统语文教学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首先要有爱心
大教育家孔子把“仁者爱人”的精神倾注在学生身上,对学生怀着深厚的感情,“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正是这种真诚无私的爱,使孔子不仅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和尊敬,而且师生亲密无间,并升华成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这也很好的诠释了“人文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爱是教育走向成功的关键”。鲁迅说过:教育是缘于爱的。爱不是抽象空洞的概念,而是教育观念转化为外在行动的具体而细微的实践过程。爱的内涵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当代主要体现为关心、信任、保护、理解、尊重、期盼、宽容等。师德的本质是热爱学生,爱心就是教师道德的灵魂。
语文教学实践充分证明,以学生为主体的爱,的确能给予做错事的学生以改过自新的勇气,能鼓励学生说出满意的答案,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能让学生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与价值的实现,能让学生在一个心理健康的时空诗意地生存,也能使师生间的距离缩短,关系融洽,使学生奋力地攀登成功之巅。
二、要平等、公平对待每一个主体,尊重主体的差异性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应体现在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教育视域里,一个有道德的教师,应富有公正、平等意识。在教师眼里,每一个学生都应是一个天生的平等派,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也没有优劣好坏之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棵有待雕刻的树木,应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一项研究课题,把学生的所谓“差异”当作丰富教育艺术的源泉,而不应有“标签”,不应另眼相看,甚至给予心灵上的惩罚与折磨。
教师要相信并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可能性的存在,都需要以耐心与信心平等的对待,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学生,才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最为重要的就是发现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并遵循这个生长点去培养,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风行全球的多元智能理论也启示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潜在人才,教师应选择相宜的、多样的评价手段评价学生,应以自身别具的眼力和襟怀来包容学生个性之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放飞新生命的灵思和情感,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关照激情。因此,教师必须平等地 对待每一位同学,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可能地设计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
三、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语文信息裁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影响着一个人的个性发展。所以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师生细品课文,来引发学生对人性的理性思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语文课文中作品的丰富性,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做“转运站”,而必须“披文入情”,巧妙安排教学活动。首先,透过形形色色的文字符号,去体味其中蕴含的情和意,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相互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而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作为关注学生情感变化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把诗情、文情传递到学生心中,而且要精心的给学生提供表达自我情感,评价情感的条件。放手让他们评价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幽默美,从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借诗移情、借文移情、化景设情,表达自己的情意和体验。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情感互动活动中去,建立师生之间的良好情感关系,创设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以心施教、以情激情,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振奋的积极发展状态。只有师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有默契的配合,教者乐教、学者乐学,也更容易点燃中下水平学生的情感火花,才能有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没有情感的文章没有生命力,没有感情的课堂没有活力,没有活力的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心灵涟漪。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情感加温,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催化力。
五、创设良好教学氛围
初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必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活动气氛,让学生身体在课堂中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语文的课内环境和融洽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让学生阅读教材时,借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地利用脑、眼、手等感觉器官,反复地去思考、探究和体验,在理解教材、领悟教材的同时,不断地提高思维能力。这首先要求教师要把课堂中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活动、分析、思考、讨论,教师不要急躁,也不要催促甚至干预。应该知道,学生在自行探究的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各种情绪在课堂中有表露是很自然的事情。其次,教师要给学生比较自由的空间,不指责,不批评,给以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在学生紧张又兴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是使语文课堂教学富有变化、富有激情的关键。而这种点拨不是即兴发挥,也是精心设计的结果。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和谐的教学活动,师生双方都能产生求知的愉悦,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更加高涨,也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