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竹青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因此我们的科学课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用探究的思维去认识世界,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科学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他们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调查与交流等学习过程,体验到科学的价值和学习科学的乐趣,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针对小学生好奇、好动、好玩的特点,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出发,把科学课变成学生求知的乐园,让学生在乐园中寻找学习的乐趣并获得知识和能力。
探究活动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还时常会被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所束缚,这样不但会挫伤孩子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更会打击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我曾被这样的事例深深地触动过。
那一次,我上三年级下册的《冷水与热水》。上课了,我拿着一瓶冷水一瓶热水及几个杯子,走进了课堂开始上课。他们都把目光投向了我所带的材料,我倒出了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让孩子们上来摸摸,并说说触摸的感觉。当时孩子们的热情非常高涨,都想争着来试试。课堂上给我的感觉是一点也不够安静,纪律明显不合我的意愿。当时我就叫了几个学生上来触摸了一下两个杯子,让他们说了说他们的感受后,引入了本课的主题之一:“你能用一瓶冷水和一瓶热水倒出4杯冷热不同的的水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觉得怎么样倒会比较合理呢?……”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孩子们就忙开了,都纷纷举手想要显示一下自己的能耐,有的人就开始争论了起来,“倒一半热水再倒一半冷水,就能倒出一杯不冷不热的水来。”“先倒一半热水不好的,应该先倒一半冷水才好呢。”我怕课堂纪律乱了,也怕驾驭不了自己的课,就三言两语把孩子们讨论的气氛压了下去。之后,孩子们就不敢随便发表自己的意见了,一堂课下来,一点也没有了科学课的气氛,当时真的感到异常失落。
下课后,我把一个开始时比较调皮的男孩叫到了我的办公室,笑着问他:“你一开始好象什么事都想试试,为什么后来就不怎么说话了?”“老师,我真的很想试试,但怕惹你生气,就不敢说了。”这话让我震惊了。
于是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难看出,我的脑子里还是那些老套,传授知识,向孩子们灌输我自己的备课教案。当孩子们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各抒已见,讨论研究的时候,我却三言两语把孩子的探究欲望压了下去,这难道还是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课吗?课程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那么科学教师就更应该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其中的乐趣,《冷水和热水》的开头是那么好的一个机会呀!可就是因为我没能好好把握,没有深刻理解课程标准下的基本理念的真正含义,致使整堂课没有了科学课的气氛。
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指出,孩子们的“探究活动”注重的是过程,意思就是让孩子们经历知识被发现的过程,是让他们通过集体讨论研究从各自“零碎”的想法中相互凑合,使之趋于完整、合理的过程,让他们能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而这些都是我们用几十倍传统的灌输的方法也无法做到的。我怎么能用三言两语把孩子们的探究欲望给压下去呢?其实在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当学生们在实验出现错误时,我总是急于否定或者纠正它们,有时甚至还对学生进行批评与责备。实际上这扼杀了孩子们进行反思的机会,阻止了孩子们作进一步探究的欲望,磨灭了学生反复实验、重新成功的兴趣。
孩子的话让我感悟,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该尽快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脱离出来,不能再让孩子们怯生生地坐在我的课堂上任意摆布,看我的眼色行事了。而应该从知识的传授转到引领孩子们对科学的理解,对科学的研究、及对科学的方法、过程的理解上,真正地成为科学课的组织者、引导者及孩子们亲密的伙伴。
卢梭是以发展儿童的独立精神著称的一位人本主义教育家,他甚至提出教学的最伟大、最重要、最有用的规则,就是“勿吝惜时间,损失它吧”。
科学探究中,只有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才能预防和清除学生的精神压抑,不断使学生振奋精神,乐观自信,朝气蓬勃,在科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
总之,我们教师要倡导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要为学生创设一片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天地,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才能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