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养护
当今社会正处于高科技时代,新的知识迅猛发展,新的信息与日俱增,新的科学技术层出不穷。要使我们的认知结构能适应新的变化,要使我们的知识赶上时代的要求,就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优化认知结构。为此,时代赋予我们教师一项神圣的职责,就是要注重培养每个学生具有自我汲取知识、自主学习、对老化了的知识及时更新换代的能力。
所谓自主性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于“被动性学习”、“机械性学习”和“他主性学习”。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四条有这样一段话:“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也就是要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各项具体活动中能发挥主动性,乐于、勇于、勤于去进行各项教学实践,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获得知识犹如他的机体吸收营养,只有他自己才能完成,别人是不能替代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能起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才能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它认为的自主性学习实际就是无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自主性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科学教育的必然结论。
下面就高中物理教学工作,谈几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体会。
一、目前能力培养上的主要障碍
对于普通的高中生,在物理学习上较大的问题是学习方法问题,这是能力培养的最大障碍。他们一般是上课急于抄笔记,下课急于完成作业。解题时又急于凑答案,对得数,不能从解题中总结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规律。正确答案得出了,而错误思路却被掩盖了。这些学生的作业,平常都是准确无误,一旦考试,就“六神无主”,原本会的也因为紧张而出现失误。他们的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常此以往,恶性循环。因而总觉得高中物理“难”学,摆脱不了学习被动的境地。这种不良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形成,大多是由于长期依赖老师、套公式、套例题的结果。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首先从教法的改革入手。
二、鼓励学生“班门弄斧”是克服学法障碍的好办法
在能力培养方面的教学目标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首先应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要鼓励学生在老师面前当老师,敢于在老师面前“班门弄斧”,只有这样学生的真实想法才能展现出来,误区才能暴露出来。例如解选择题,按常规做法是填写出选项符号就行了。但我却没有简单处理;也没有因为某道题有一定的难度,举一个类似的例题,教会学生解这道题了事。而是鼓励学生对问题首先进行解析,要求学生做到“根据在前,结论在后”。这样从学生的思维活动中,不仅可以了解他们知识掌握的情况和漏洞,更重要的是找到学生学法上的问题所在,以便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点拨。
对选择题、填空题不仅进行解析,我在教学中还让学生“自己当老师”,让他们始终坚持对选择题、填空题写出求解
的思路和根据,学生从中尝到了甜头,学习成绩得到了提高。
“班门弄斧”的实质,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更应该体现出这一特点来。要让学生成为名符其实主体,其成功的秘诀,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最佳匹配。这种最佳匹配的保证是搞好课堂教学设计。
三、搞好课堂教学设计是能力培养的前提
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仅是一般地独立阅读和课内看书,而是一项综合能力,它包括了观察、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自主学习是课前设计好的一系列的有序启动的各种环节的实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施的主体是学生。
为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每节课都要把启动顺序、知识结构等写在教学材料上。从表面看有点像程序教学,实质上它有更多的灵活性。其中操作上有“分”有“合”,时间上可长可短,运行中有序地交替。总之,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训练要求,避免“一刀切”。
重在能力培养的课堂设计,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
1.设问质疑。
2.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
3.检测和小结。
认识一个物理概念,不能仅仅满足于掌握它的定义,而应对它的内涵在广度和深度上加以理解。如“功”的学习为例说明一下设计思想,首先要掌握它的定义和它的定义式W=FScosθ,然后再从多方面指导学生理解这一物理量。
1 “设问质疑”的设计思想
“物理意义”:功是表示力对空间的积累,是能转化的量度;“两个必要条件”:作用力F和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S;还应注意那些?
(2)3人一组进行观察和分析
(3)得出结论
①能用上式来计算功的力必须是恒力,要计算变力做的功须用动能定理。②式中的位移S严格来说是力的作用点的位移,它必须是对地位移,即应选择地面为参照系。③功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功的正负只是表示该力在物体运动过程中起动力还是阻力的作用。④式中的θ是表示作用力F的方向与位移S的方向之间的夹角。⑤要计算多个力的总功时,只需计算出各个力做的功,然后取这几个力做功的代数和即可。
以上内容不需老师讲述,也不抄笔记,一般学生都能独立填好教学材料上要求填写内容,基础好的学生把实验结果和小结写在实验报告上。多余时间回答有关这部分的练习题。
这样的设计,每一步都有科学的逻辑推理,每一步都能紧扣教学目标。上课之始就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全身心的投入,他们在主动想问题,不是旁观的听众,其结果就可避免死记硬背。
2.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的设计
由于问题提出的顺序符合学习的同化和顺应的逻辑关系,所以使其能够顺利进行。使学生的心理结构得以改变和更新,对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进行了优化,能力的孕育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得到落实。
3.“检测和小结”的设计思想
通过挂图、模型、实验和练习题,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模糊认识和存在的误区,让学生口答、笔答,到黑板上画图等,获得即时反馈。小结的作出是学生对知识的总结,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遵从科学性、可行性、创新性三条基本原则,绝大部分内容和时间的支配都交给了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材料上,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实施中只是起着监控和调度的作用。当然教师还要做到保证双向反馈的沟通,并能以较强的应变能力准备处理好突发性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问题解决的反复实践中,通过正向迁移的同化和顺应的加工过程,使个体经验逐步地概括化,系统化。这一过程就是个体经验的类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力得以孕育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不例外,并且其培养过程更具有典型性。